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胆囊阑尾良性疾病并发的27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结果 27例均获取成功,手术时间35~75min,术后3~4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疤痕小等优点,治疗胆囊阑尾良性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三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住院拟行良性卵巢囊肿剔除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三孔腹腔镜治疗方式,观察组给予单孔腹腔镜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卵巢功能指标和美观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和72 h的疼痛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和意外肠道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的结果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后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细胞激素(FSH)含量均有提升,雌二醇(E2)含量有明显地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E2、LH和FSH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E2、LH和FSH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美观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微创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剔除巢囊肿患者的治疗,在相同疗效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美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三孔法腹腔镜和开腹行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接受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和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SBP、DBP、HR和SpO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TBIL和D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痛药应用率和腹腔引流管放置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孔法腹腔镜行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1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4月~2007年7月116例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有急慢性阑尾炎施行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31~85 min,平均49 min.术后住院2~7 d,平均3.5 d.并发症3例,胆总管横断伤1例,阑尾动脉出血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结论 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急慢性阑尾炎为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的适应证,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急、慢性阑尾炎行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3~106 min,平均61 min.术中置腹腔引流管15例,2~4 d拔出;术后住院2~6 d,平均3.1d.未发生胆汁渗漏、粪便渗漏、腹腔感染或出血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可作为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急、慢性阑尾炎治疗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2013年5月~2013年11月住院部所收治的需要同时行胆囊、阑尾切除治疗的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成功应用二孔法展开治疗,并选择同期以二孔法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2.5±1.3)ml,与对照组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5±0.3)d,住院时间为(5.1±0.6)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孔法下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手术效果确切,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创伤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孔与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式治疗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及临汾市人民医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共11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分别采用三孔和单孔腹腔镜下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Brown手术满意度评分、手术前后抑郁焦虑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用时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抑郁焦虑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三孔腹腔镜术式,单孔腹腔镜胆囊阑尾微创联合切除治疗急性阑尾炎合并胆囊结石可有效缩短切口长度,改善手术美观性和术后负面情绪,且未导致术后并发症风险上升。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全麻。不留置胃管,用4孔或5孔法,行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37例。结果37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5-145min,平均70min。平均住院5d,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安全可靠的优点。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及风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阮潇舒 《华西医学》2010,25(2):369-37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72例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有急慢性阑尾炎施行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40~105min,平均58min,术后住院3~7d,平均5d,并发症2例,阑尾动脉出血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并发胆囊阑尾良性疾病的42例患者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30-90min.术后3-5d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点,治疗胆囊阑尾良性疾病安全有效,并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行Bismuth-Ⅰ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行开腹(24例)及腹腔镜(10例)手术治疗的34例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179.50±98.05)ml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80±2.49)d,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61.25±97.33)ml和(16.25±3.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3和5天的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102.20±45.49)、(83.57±30.66)和(45.09±18.41)mmol/L;开腹组术后第1、3和5天TBIL分别为(148.17±62.78)、(121.60±43.35)和(80.59±43.89)m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腔镜组术后淋巴结检出数(9.79±3.05)枚、术后并发症1例、切缘阳性数0例;开腹组术后淋巴结检出数(9.30±3.06)枚,术后并发症3例,切缘阳性数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在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切缘阳性率和随访期间预后等方面与开腹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效果相似,且更具微创优势。因此,腹腔镜下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冷圈套在抗凝患者结肠小息肉中的安全性,争取为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结肠小息肉切除找到安全、便捷的方法。方法选取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抗凝治疗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直径3~8 mm)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冷圈套组与高频电凝电切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冷圈套技术、高频电凝电切技术切除息肉。比较两组患者在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切除时间、术中及术后两周的出血率、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病理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损伤情况。结果两组平均年龄(46.76±8.52)岁,在性别、肠镜指征、肠道准备评分及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冷圈套组切除息肉操作时间(3.26±0.84)min,高频电凝电切组(5.17±1.25)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为100.00%(57/57),高频电凝电切组为88.68%(47/5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切除息肉数、息肉直径、位置、术中出血率、术后两周出血率及息肉标本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分型及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切除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未发生损伤,高频电凝电切组有7例受损,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切除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冷圈套比较传统的高频电凝电切切除结肠小息肉具有更便捷、病理的判断更准确等优势,但限于单中心、样本量偏低等条件的限制,冷圈套技术在我国针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的疗效与优势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和经典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操作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40个样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35~9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血管旁入路组(V组,n=20)和经典入路组(T组,n=20)。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最高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穿刺后大腿内收肌群肌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V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T组(P0.01);V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T组(P0.01);T组出现2例穿刺过程误入血管,调整后注药,V组未见误穿血管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大腿内收肌力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穿刺过程中最高VAS评分明显高于V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与经典入路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调整次数少,操作时间短,且安全、舒适、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手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手术治疗的38例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8例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手术中及手术后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日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及肝功能的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对照组术后出血及术后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胆漏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结论 对符合条件的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及康复快的优点,具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保胆取石手术前后血脂、血瘦素(Leptin)及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术后结石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保胆取石手术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并以同期无胆囊结石的健康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组术前及术后血脂、Leptin及CCK水平,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别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保胆组患者术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术前水平(P=0.001),而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8、0.873和0.097);术后血Leptin和CCK低于术前水平(P值分别为0.000和0.000)。保胆组患者术前血TG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而TC、LDL和HDL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2、0.846和0.330);保胆组患者术前血Leptin和CCK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2和0.000)。保胆组患者术后血TG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9),HDL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而TC与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312和0.384);术后患者血Leptin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3),血CCK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保胆取石术后血Leptin和血CCK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对于预防术后结石复发具有重要意义;术后血HDL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C、TG和LDL无明显改变,说明保胆术后低脂饮食和增加适当锻炼,仍是预防结石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CME)对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右半结肠癌患者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35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CME治疗,开腹组行开腹CME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素(E)均明显高于术前,腹腔镜组术后COR、ACTH、E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CME与开腹术式的治疗效果一致,且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对于右半结肠癌患者应优先选择腹腔镜CME术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腔气管插管全麻应用于二氧化碳CO2气胸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麻醉临床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在单腔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及低体重和身高矮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和Ⅱ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Ⅰ和Ⅱ级,体重(40.52±3.97)kg,身高(148.57±10.95)cm]60例,在术侧胸腔中缓慢充CO2气体(6~8 L/min),维持胸内压6~8 mm Hg,分别采集人工气胸前5 min(T1)、人工气胸后5 min(T2)、人工气胸后15 min(T3)、人工气胸后30 min(T4)、人工气胸后60 min(T5)、人工气胸后100 min(T6)、胸腔手术结束10 min(T7)的心率(HR)、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合度(Sp O2)、气道压(Pa W)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指标和动脉血气指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胸腔镜手术,各时间点均未发现明显的心律失常和严重并发症;CO2气胸后,T2~T6时的HR、CVP、Pa W、PETC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较T1时明显升高(P0.05);T2~T6时BP、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血气pH值较T1时明显下降(P0.05);Sp O2在T3、T4时比T1时明显降低(P0.05),T5、T6时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7后除CVP仍高外,其余大多数指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结论低体重和身高矮小患者实施单腔气管插管全麻应用于CO2气胸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时,其血流动力学相对基本稳定,为这类患者享有胸腔镜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老年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7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腹腔镜组(40例)和开腹组(35例)。应用GLQI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了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生存质量的评估。 结果 QLQ-C30调查表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整体健康领域、功能领域(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主要症状领域(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和6个单项条目(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便秘、腹泻和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QLQ-C30评价的总体健康情况、功能领域各项目得分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腹腔镜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而开腹组与术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0.05)。同时两组患者主要症状领域和6个单项条目各项目得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 <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QLQ-C30评价的整体健康领域、功能领域各项目得分均逐渐上升,主要症状领域和6个单项条目各项目得分均逐渐下降,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开腹组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术前水平。组间比较,腹腔镜组患者QLQ-C30评价的整体健康领域、功能领域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开腹组患者,主要症状领域和6个单项条目各项目得分明显低于开腹组。 结论 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能更显著地改善老年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报道2个内镜治疗胃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例,描述其临床特点,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1例为50岁男性,病灶位于胃角后壁,1例为59岁女性,病灶位于胃体前壁。2例均通过内镜完整切除病灶,病理皆为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随访至今患者均预后良好,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病灶较小侵及肌层的良性胃纤维组织细胞瘤,内镜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