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在腹腔镜胆总管探察手术(LCBDE)的应用效果.方法: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09年6月~2011年2月对9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探察术,按治疗小组为单位分为两组:第一组(n=42)采用四孔法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处理,第二组(n=55)采用三孔法腹腔镜手术并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2小时疼痛程度,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97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2小时疼痛程度,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够减轻腹腔镜胆总管探察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更快康复,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开腹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7年3月140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均采用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1999年5月至2001年2月开腹组收治患儿38例,2001年4月至2007年3月腹腔镜组收治患儿102例.平均手术时间:开腹组190 min,腹腔镜组224 min.开腹组术中、术后输血3例.腹腔镜组无术中、术后输血.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38),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的5%(5/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5).结论 对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采用腹腔镜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手术打击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 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总结LC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152例,采用LC CBDE术68例、EST联合LC术84例治疗的临床资料,对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总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等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术式的术后住院日差异无显著性(P>0. 05),手术总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两者的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亦有差别。结论:两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胆总管直径0 .5~1 .0cm,胆总管下端结石时宜用EST取石,术后2~5d再行LC;胆总管直径1 .0cm时,尤其是并存二级支肝管结石者(无胆管狭窄)则宜行LC -CBDE术。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15%~18%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有胆总管结石[1],此类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多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已逐渐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为1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和T管引流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手术方法、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应用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诊治49例胆道结石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患者中, 47例获得成功, 1例胆道肿瘤及1例合并左肝管狭窄患者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是一种创伤小、康复快,安全,并发症少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后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A组)、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B组)和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C组)等三种胆道重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46例临床资料,A组15例、B组17例和C组14例。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术中术后围手术期指标等采用(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近期并发症等分类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术式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与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比较,手术疗效均较理想,同时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道取石的方法。方法 :于腹腔镜下对胆总管结石 4 5例按由简单到复杂 ,由损伤轻到损伤重的原则应用冲洗、挤压及分离钳、胆道镜、改良取石钳取石。结果 :用冲吸法取净结石 3例 ,占 6 .6 % ;挤压和分离钳取净结石 13例 ,占 2 8 9% ;胆道镜取净结石 11例 ,占 2 4 % ;取石钳取净结石 18例 ,占 4 0 %。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 ,用取石钳取石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LCBDE一期缝合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根据年龄分两组,61例≥65岁者为老年组,85例65岁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146例患者LCBDE一期缝合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手术时间(90.98 min vs.93.12 min)、术中出血量(25.08 mL vs.24.94 mL)、胆总管结石数(2.36个vs.1.98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腹腔引流时间(4.74 d vs.4.13 d)、下床时间(1.87 d vs.1.61 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3 d vs.2.05 d)、住院时间(7.46 d vs.6.62 d)明显延长(均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胆汁漏(9.8%vs.9.4%)、术后腹腔出血(1.6%vs.2.4%)、残余结石(1.6%vs.1.2%)、结石复发率(1.6%vs.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CBDE一期缝合处理老年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在准确把握手术指证前提下,可作为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优先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为20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手术成功,2例中转开腹.术中均放置T管.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2例术中行一期缝合(研究组),38例行T管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和胆总管直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13.92 min vs.95.92 min,P=0.032),但结石残留率明显降低(0 vs.6.0%,P=0.002),而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00 d vs.5.11 d,P=0.088);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8.1%vs.5.3%,P=0.701),观察组发生1例A级胆瘘与2例B级胆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两组均无中转开腹与死亡病例;均获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均无结石复发及有症状的胆道狭窄发生。结论:对选择性病例实施一期缝合具有良好的短期与长期的临床效果。与T管引流术比较,一期缝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避免T管的使用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术前、术中、术后及住院时间及费用情况的差异评价三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ALT、术前TBil、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和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TBIL、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较LCBDE+PS组和LCBDE+T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但中转率高、术后禁食时间长、ALT恢复慢;LCBDE+PS组较ERCP+LC组和LCBDE+TD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三组间的住院费用ERCP+LC组>LCBDE+TD组>LCBDE+PS组。结论 ERCP+LC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短的优点,也存在手术中转率较高、术后禁食时间长的缺点。LCBDE+PS组较LCBDE+TD组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影响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不同特征,选择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OC+OCBDE)、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腹腔镜胆囊切除(ERCP+LC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三种术式,评价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25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结石的特征如数量、大小、位置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OC+OCBDE组43例,ERCP+LC组43例,LC+LCBDE组39例。比较三种术式手术时间、成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结石残留率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术后胆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石残留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OCBDE、ERCP+LC、LC+LCBDE三种术式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式,OC+OCBDE组是经典的传统术式,虽创伤大但可以作为后两种术式失败的有效补救方式;ERCP+LC组保持了胆管的完整性,LC+LCBDE组保护了Oiddis括约肌的功能;因此术者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自身技术和医院设备条件作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联合LCBDE)与内镜乳头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联合LC)治疗老年患者(≥65岁)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10年12月,胆总管直径≥8mm且既往未接受乳头括约肌切开、胆囊切除或胆道手术的110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LC联合LCBDE组47例,先行LC,确认胆总管后行LCBDE,结石取净后胆道镜检查胆道系统以确认有无结石残留;EST联合LC组63例,十二指肠镜确认十二指肠乳头,常规ERCP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行EST,取石后鼻胆管引流2—5d后行LC。对两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及单次治疗成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并进行随访。结果2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单次治疗成功率Lc联合LCBDE组显著高于EST联合LC组[87.2%(41/47)vs.68.3%(43/63),z。=5.372,P=0.020]。所有病例随访1—3年,平均2.1年,未出现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B超未见结石复发。结论LC联合LCBDE和EST联合LC都是治疗老年患者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而在减少治疗次数方面,LC联合LCBDE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超声技术在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开创腔镜诊治胆石症的新途径。320例LC病有常规行腹腔镜超声检查(LUS);50例行腹腔镜超声和术中胆管造影(LOC)对比研究。胆管结石采用ERCP/EST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或一期缝合术治疗。结果显示LUS平均检查时间15min,对胆道系统和血管系统扫描结果显示:胆囊和门静脉100%显像,肝胆管胆总管98%显像,胆总管未端86%显像,3%发现未预期胆管结石,发现10%胆囊管解剖变异;LUS和IOC对比结果显示LUS胆总管结石敏感性、特异性和总诊断正确率均优于IOC(分别为83%、98%、98%和76%、95%、95%),两者结合则高达100%。ERCP/EST成功率达90%,30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平均手术时间3.5小时,25例置T管引流、5例一期胆管缝合,均获成功,未发生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残石者经T管胆道镜取石治愈。因此,LC中常规使用腹腔镜超声技术有助于判断胆道生理和病理解剖结构、防止发生胆管损伤;有助于发现或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为胆管造影和胆道探查术提供重要指征,降低胆道残石和阴性胆道探查术。腹腔镜超声指导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或一期胆管缝合术安全可靠、为胆石症微创外科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普遍应用于胆系结石的治疗,本Meta分析比较了三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即LCBDE+LC、术前ERCP(PreERCP)+LC、术中ERCP(IntraERCP)+LC。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1990—2019年关于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计算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用于预测各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石清除率,病死率,胰腺炎、胆漏、出血,以及中转开腹率。结果 共有19篇RCT研究纳入分析,共计2 62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结石清除率:IntraERCP+LC优于LCBDE+LC、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死率: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炎:PreERCP+LC的发生率高于LCBDE+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出血: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漏:LCBDE+LC的发生率高于PreERCP+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转开腹率:PreERCP+LC与IntraERCP+LC、LCBDE+LC与IntraERCP+L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CBDE+LC发生率高于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IntraERCP+LC的结石清除率最高,LCBDE+LC的胆漏风险较大,而PreERCP+LC的胰腺炎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内支架引流或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实施LCBDE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中行LCBDE+内支架引流(支架引流组)22例,LCBDE+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46例。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支架引流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短于或少于T管引流组(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LCBDE+内支架引流和T管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对适宜患者,LCBDE+内支架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优于LCBDE+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RCP+LC组62例和LC+LCBDE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一次性结石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胆总管结石数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ERCP+LC组与LCBDE组在手术成功率(83.87%vs 90.00%)、术后住院天数[(7.86±3.41)d vs(6.31±2.95)d]、一次性结石取净率(98.3%vs 97.8%)、30 d内再入院率(3.4%vs 2.2%)相关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RCP+LC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LC+LCBDE组高(25.4%vs 11.1%,P=0.042);ERCP+LC组并发症主要包括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出血及感染,后者并发症则为胆漏、胃肠功能恢复欠佳及出血。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ERCP+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LC+LCBDE)这两种微创术式均是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式,具体术式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医院自身技术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LC BDE)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对12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78例采用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49例采用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 +LC治疗.比较二组的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指标,并随访二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 LC组:手术成功率94.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1%.EST+LC组:手术成功率95.9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77%.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5年,平均(3.2±0.8)年,LCBDE+LC组结石复发率、胆管积气发生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ST+LC组(P<0.05).结论 LCBDE+LC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LCBDE+LC组49例和ERCP/EST+LC组49例;LCBDE+LC组给予LCBDE+LC手术治疗,ERCP/EST+LC组患者采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手术治疗。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结石残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分析;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LCBDE+LC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复查后结石残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相当。LCBDE+LC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ERCP/EST+L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EST+LC组,提示LCBDE+LC组手术安全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相当,但LCBDE+LC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更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手术费用低,可作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3年10月我院对13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分别采用LCBDE+LC治疗(72例)或EST+LC治疗(64例),比较2组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指标,随访2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LC组手术时间(186±44) min明显短于EST+LC组(221±41)min(t=-4.687,P=0.024);LCBDE+LC组住院时间(10.4±3.2)d,明显短于EST+LC组(13.6±3.4)d(t=-5.545, P=0.000);LCBDE+LC组手术费用(8200±376)元,明显少于EST+LC组(9600±420)元( t=-20.130,P=0.000);2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3±0.8)、(1.2±0.7)d,无统计学差异(t=0.756,P=0.451);2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2%(70/72)、95.3%(61/64),无统计学差异(χ2=0.018,P=0.893);2组结石残留率分别为2.8%(2/70)、3.3%(2/61),无统计学差异(χ2=1.728,P=0.531),胰腺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0 vs.6.2%(4/64),P=0.047]。随访1~3年,(2.5±0.5)年,2组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7.661,P=0.004)。结论 LCBDE+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如胰腺炎和远期并发症返流性胆管炎比EST+LC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