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文珺  范晓晨 《安徽医药》2018,39(4):442-44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在川崎病(KD)患儿体内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63例初诊KD患儿,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典型KD组38例和不典型KD组25例,选取同期正常健康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体内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各组对象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CD64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治疗前,KD组CD64、WBC、Neu%、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和不典型KD组CD64、WBC、Neu%、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4水平与WBC、Neu%、CRP无相关性(P>0.05),与PCT呈正相关(r=0.445,P<0.05);根据ROC曲线可知,CD64辅助诊断KD合并细菌感染的截断值为37.5%,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100%。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水平变化可作为KD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指标,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王建  高明 《安徽医药》2020,41(10):1182-1186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淀粉样蛋白A(SAA)、胃饥饿素(Ghrelin)、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R)水平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出院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所有AP患者,根据住院期间病情并结合相关诊断标准分为轻症AP和非轻症AP(中度重症AP或重症AP),然后随机抽取轻症胰腺炎者50例为轻症组、非轻症胰腺炎者50例为非轻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及入院后第1、3、7天时血清SAA、Ghrelin、外周血NLR水平的差异,使用ROC曲线评估上述指标早期诊断非轻症AP的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体质指数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入院第1天的白细胞、血清钙离子、血清淀粉酶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非轻症组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入院后第1、3、7天时的SAA、Ghrelin、NLR均高于轻症组(P<0.05)。ROC分析显示:SAA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43、81.9%和80.4%,NLR的AUC、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23、74.5%和68.2%,Ghrelin的AUC、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13、77.6%和73.0%,3指标联合应用的AUC、灵敏度与特异度为0.905、84.0%和84.0%。结论 血清SAA、Ghrelin及外周血NLR早期诊断非轻症AP均有一定价值,3者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黏蛋白MUC5AC联合简化肺部感染评分(CPIS)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78例气管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VAP诊断标准,将其分为VAP组(42例)与非VAP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48 h后血清PCT、黏蛋白MUC5AC及简化CPIS评分的差异,引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对VAP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VAP组患者黏蛋白MUC5AC水平为(107.21±16.36)ng/mL、PCT为(2.46±1.09)ng/mL、简化CPIS评分为(6.37±2.24)分,均高于非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黏蛋白MUC5AC联合简化CPIS评分对早期诊断VAP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2、93.32%和86.78%。结论 血清PCT、黏蛋白MUC5AC及简化CPIS评分在VAP患者中均明显增高,黏蛋白MUC5AC与简化CPIS评分呈正相关,3项指标联合分析在VAP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CD11b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35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儿童保健门诊行健康体检的3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CD64、CD11b表达情况,绘制CD64、CD11b诊断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ROC曲线,确定最佳阀值后计算两者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64与CD11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CD64与CD11b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与CD11b ROC曲线下面积均>0.5,且因CD64 ROC曲线下面积>CD11b ROC曲线下面积,CD64诊断效能>CD11b;CD64诊断化脓性脑膜炎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CD11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CD11b表达情况可作为早期诊断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参考指标,其中CD64诊断效能、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许自成  李林  沈洁 《安徽医药》2019,40(1):60-6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败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8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固相免疫测定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对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血清PCT水平、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3种独立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CD64、PCT、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中性粒细胞CD64[(7.68±1.40)比(1.65±0.25)]、CRP[(98.92±36.63)mg/L比(7.52±3.71)mg/L]及PCT[(28.31±17.77)μg/L比(0.35±0.10)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另三者联合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最高,分别为70.1%、74.3%、91.8%、87.4%,均高于中性粒细胞CD64、PCT及CRP单独检测。败血症新生儿治疗后中性粒细胞CD64、CRP和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联合中性粒细胞CD64、CRP及PCT检测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郑海兰  李凡  丁维  祁明霞  黄茗 《安徽医药》2020,41(5):562-56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以了解NLR对T2DM合并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43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脂肪肝分为T2DM合并NAFLD组(NAFLD组,n=177例)和T2DM不合并NAFLD组(n-NAFLD组,n=25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L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NLR的最佳截断值,用以了解其预测T2DM合并NAFLD的敏感性及特异度。结果 与n-NAFLD组相比,NAFLD组NL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LR与年龄、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2小时血糖(2 h PBG)、谷丙转氨酶(ALT)、肝硬度(LSM)和脂肪衰减指数(CAP)水平呈正相关(r=0.172、0.520、0.072、0.396、0.162、0.377、0.350、0.650,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NLR和TG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T2DM合并NAFLD患者,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相对应的95% CI为0.809~0.940。NLR的截断值为1.88时,对T2DM合并NAFLD的诊断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53.6%。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NLR明显升高,提示NAFLD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NLR可作为T2DM合并NAFLD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入住安徽省胸科医院经病理确诊为NSCLC,并行手术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清扫的胸内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分为转移组64例与无转移组7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能力及最佳界值(Cut-off)。结果 转移组患者术前NLR平均值为(3.22±1.33),高于无转移组的(2.42±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NLR最佳界值为2.883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灵敏性为67.184%,特异性为87.364%。结论 NLR是影响NSCL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行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尿液肿瘤标志物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8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行相同的TURBT治疗,术后均即刻开始膀胱灌注化疗。试验组给予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治疗,首次膀胱灌注使用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30 mg+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质量浓度为1 mg·mL-1的溶液,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内,夹闭导尿管,保留1 h;第2次使用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 000 mg+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内,夹闭导尿管,保留1 h;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对照组单用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每次用法用量同试验组。两组均规律膀胱灌注治疗,开始时每周1次,持续8周,随后每月1次,共计10次。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的追踪随访,比较两组肿瘤复发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测定两组患者尿液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检查血常规,计算外周血NLR;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并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12个月内肿瘤复发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尿液CYFRA21-1、CEA和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均以试验组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外周血NLR和外周血CD8+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12个月外周血NLR和外周血CD8+T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CD4+/CD8+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期间,两组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发热、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序贯膀胱灌注联合TURBT能有效降低NMIBC患者外周血NLR,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下调尿液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且不加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烧伤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浆凝溶胶蛋白(GS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3月恩施州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118例严重烧伤患者,分为烧伤脓毒血症组(n=51)和烧伤非脓毒血症组(n=67),选取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8)和存活组(n=33)。分别于患者入院当天(T1)、第2天(T2)、第4天(T3)、第7天(T4)和第14天(T5),以及对照组体检当天,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PCT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中GSN含量,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CT和血浆GSN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1-4时血清PCT水平均高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2-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1-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组患者T1-5时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而T1-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PCT总体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437,P < 0.05),而血浆GSN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r=-0.518,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CT总体平均值和血浆GSN总体平均值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烧伤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和血浆GSN水平随病情变化而动态改变,PCT总体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而血浆GSN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早期预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邓庆梅  李飞  赵华  计海芬  叶芳 《安徽医药》2016,37(8):962-96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肿瘤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3例伴病原菌感染肿瘤患者(感染组)和43例无病原菌感染患者(非感染组)资料,统计学分析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NLR、血红蛋白(Hb)及血清白蛋白(ALB)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NLR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且非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感染组WBC及NEUT数均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1)但非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666);感染组LYMPH、ALB及Hb均低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0、P=0.003)且非感染组低于对照组(P=0.000、P=0.000、P=0.000);肿瘤组NLR与其ALB、Hb、淋巴细胞呈负相关(r=-0.530、r=-0.216、r=-0.740,P=0.000、P=0.046、P=0.000),与中性粒细胞正相关(r=0.604,P=0.000);logistic回归显示,NLR升高及ALB降低是肿瘤患者合并病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3)。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P=0.000),当NLR取值为4.19、4.62时,NLR诊断感染敏感性为88.39%,83.7%,特异性为69.77%、74.4%,诊断价值最大;NEUT的AUC为0.647(P=0.018);WBC对感染无诊断价值(P=0.237)。结论 NLR对肿瘤患者发生病原菌感染具有较好诊断效能;NLR与ALB、Hb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黄穹琼 《安徽医药》2022,26(3):480-484
目的 观察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白介素-6(IL-6)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人外周血中的水平及探讨三者诊断VAP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病人149例,依据7 d内是否发生VAP分为非VAP组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参麦注射液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9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三个组:对照组A(32例)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B(28例)在常规治疗及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50ml QD”,干预组C(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100ml QD”,治疗疗程14天。比较三组患者的感染指标:外周血白细胞(WBC)、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免疫指标:CD4+、CD8+、CD4+/CD8+;医疗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 28天及60天生存率。结果 干预组C治疗后CRP、PCT、CD4+、CD8+较对照组A改善明显,干预组B、干预组C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较对照组A明显下降, 28天及60天生存率较对照组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改善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感染指标,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能提高VAP患者的治疗疗效,且100ml参麦注射液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51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程度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根据预后情况分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各组间PCT、NLR水平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PCT、NLR对重症肺炎及C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症组PCT、NLR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死亡组PCT、NLR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NLR预测重症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59、0.722(P<0.05),PCT、NLR预测CAP死亡的AUC分别为0.722、0.651(P<0.05)。结论PCT、NLR对CAP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VAP确诊患者48 h内行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及体温(T)测定。同时对60例非VAP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VAP组PCT高于非VAP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VA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诊断VAP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8.3%。结论血清PCT在VAP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传统的炎性指标,及时监测血清PCT可能有助于VA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患儿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1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微泵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0 mg/k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腹部肌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剂量0.1 IU/kg,1次/2 d。两组患儿连续治疗8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以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D4+/CD16+、CD3+、CD4+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拒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RP、IL-6、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血清CRP、IL-6、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D4+/CD16+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3+、CD4+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的CD4+/CD16+明显低于对照组,CD3+、CD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注射用己酮可可碱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20年10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奥扎格雷钠,80 mg/次,溶于500 mL生理盐水中,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己酮可可碱,0.2 g/次,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1次/d,输注过程中患者平卧,2~3 h内滴注完成。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及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IB)和炎症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4%(P<0.05)。治疗3、7、14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CT、PAgT、FIB、NLR、PLR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凝血及炎症相关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己酮可可碱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确切,能在较佳的安全性基础上,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凝血功能紊乱和机体炎症损害,利于患者生存状态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联合头孢噻肟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铜陵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噻肟,50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小儿热速清口服液,1≤患儿年龄<3岁者10mL/次,3≤患儿年龄<7岁者15mL/次,7≤患儿年龄<12岁者20mL/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4d。观察两组解热效果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和解热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即刻退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意义,分析NLR与急性脑出血早期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出血患者157例,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分析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等指标,评估NLR对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15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恶化组45例,未恶化组112组。恶化组白细胞计数(11.11±4.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04±10.7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47±4.41)×109/L及NLR中位数均较未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入院时血肿体积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68±5.45)分、破入脑室比例(37.8%)较非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淋巴细胞百分比(12.14±7.91)%,较未恶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二分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HISS评分及出血破入脑室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NLR不是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LR不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