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测量正常人面神经管膝状窝的相关径线并建立正常值范围,为面神经管膝状窝扩大提供客观诊断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100耳正常颞骨CT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得到特定方位的四幅图像Ⅰ~Ⅳ,计算图Ⅲ、Ⅳ的MPR成功率;在图Ⅰ~Ⅳ中设计测量面神经管膝状窝的5种径线A~E,记录数据并按照不同年龄、性别、侧别分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各径线有无差异,估算面神经管膝状窝各径线的95%正常值范围。结果:本组100耳正常人中图Ⅲ、Ⅳ的MPR成功率为96%、97%。正常人面神经管膝状窝各径线之间有年龄差异,不同性别及侧别间无差异。青春期后正常人膝状窝各径线95%正常值范围:径线A:2.81~2.95 mm,径线B:3.23~3.35 mm,径线C:1.59~1.67 mm,径线D:1.62~1.71 mm,径线E:3.20~3.33 mm。结论:本研究设计测量了面神经管膝状窝5个相关径线,并建立正常值范围,为面神经管膝状窝扩大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MSCT测量面神经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正常婴幼儿和成人蜗神经管(CNC)、内耳道(IAC)及蜗神经(CN)的正常值并观察两组之间有无差异,为婴幼儿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CI)提供必要依据.方法:选择婴幼儿及成人各30名,均行颞骨HRCT扫描,另选择婴幼儿及成人各20名,均行内耳道MRI FIESTA序列扫描,所有病例均排除内耳疾患.在HRCT图像上分别测量CNC宽度及IAC最大径,在MRI图像上测量CN直径,各测量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各测量指标均进行婴幼儿及成人组间比较.结果:正常婴幼儿和成人CNC宽度、IAC最大径及CN直径测量结果分别如下:CNC宽度(1.92±0.25) mm、(1.84±0.19) mm;IAC最大径(4.92±0.69) mm、(5.04±0.59) mm;CN直径(1.06±0.08) mm、(1.02±0.11)mm.以上各测量指标婴幼儿及成人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婴幼儿CNC、IAC及CN大小与成人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婴幼儿期开展CI是可行的.同时本研究所得到的测量值为蜗神经发育不良(CND)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骨性翼腭窝局部解剖学和影像学作了一些研究,而有关骨性翼腭窝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尚缺乏。目的:在成人颅骨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上测量翼腭窝的有关孔距和径值,观察翼腭窝在相应切面上的形态。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成都医学院科研处。材料:实验于2006-03/2006-11在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中国成人完整无损干性颅骨30例(60侧),未分年龄、性别。方法:对30个(6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左右两侧的翼腭窝进行切片,其中15个行冠状面切片,另15个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翼腭窝在相应层面的形态和有关孔距和径值,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在冠状面上测量:眶圆距(眶下裂最低处与圆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圆翼距Ⅰ(圆孔与翼管中心之间的上下垂直间距);圆翼距Ⅱ(圆孔出现处与翼管出现处之间的距离)。②在水平面上测量:前后径(每层面上与腭骨垂直板相平行的翼腭窝前后壁间距最大值);左右径(每层面上腭骨垂直板中点至翼腭窝前壁最外后突出处和翼腭窝后壁最前外突处连线的中点之距离)。③分别在冠状面、水平面上观察:各层面上翼腭窝的形态。结果:①冠状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第1~6层70%(21侧)呈斜倒梯形,30%(9侧)呈斜四边形,第7~10层均表现为管形。右侧眶圆距平均值为(5.0±2.7)mm,左侧眶圆距平均值为(5.3±2.1)mm;右侧圆翼距Ⅰ平均值为(6.4±3.9)mm,左侧圆翼距Ⅰ平均值为(6.1±4.3)mm;右侧圆翼距Ⅱ平均值为(7.3±2.6)mm,左侧圆翼距Ⅱ平均值为(7.5±2.1)mm。②水平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第一二层其前、后壁主要表现为凸面均向后的双弧形80%(24侧);第三四层主要表现为凸面相对的双弧形约66.7%(20侧);第五六层主要表现为管形60%(18侧);第7~10层则全部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第1~6层翼腭窝左右径大于前后径,第7~10层翼腭窝左右径约等于前后径。左右两侧样本间翼腭窝各层面径值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骨性翼腭窝断层解剖学研究弥补了对其局部解剖的局限,为翼腭窝影像学及相关外科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眶下神经管多层螺旋CT图像重组和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并测量眶下神经管,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对105例成年人头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以显示眶下神经管;测量眶下神经孔至眶下缘距离、眶下神经至正中平面距离、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直径;观察眶下神经管的CT表现.结果 眶下神经孔至眼眶下缘垂直距离平均(8.3±2.7)mm;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平均直径分别为(24.6±3.0)mm、(2.1±1.0)mm;眶下神经孔至正中线距离平均为(27.0±1.7)mm;双侧眶下神经孔基本对称.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三维重组技术可多方位显示眶下神经管,并可进行形态学测量,熟悉其正常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诊断和术前评价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押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卵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最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熏男性左侧为(40.4±0.3)mm,右侧(40.9±0.4)mm。女性左侧为(39.8±0.6)mm,右侧为(40.2±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押下颌神经长度(10.4±1.6)mm,宽度为(4.5±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5)mm,卵圆孔内段长(5.1±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0.3)mm,右侧为(1.5±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0.4)mm,右侧为(8.3±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穴23%雪。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穴80%雪。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穴13%雪。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熏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熏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熏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背景:受扫描层面及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高分辨率CT影像学检查很难准确、清晰地观察颞骨内的细微结构,而应用薄层断面与高分辨率CT图像相结合,可精确辨认耳内各微小结构.目的:实验拟解决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对后鼓室及其邻近结构的定位方法,为后鼓室及耳科病变的影像变化提供解削学佐证.设计、时间及地点:耳颞区断面标本与CT图像对照观察,实验于2004-07/2007-06在南昌大学医学院断层影像解剖研究室和江西省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完成.材料:外观无异常的经100 g/L甲醛固定的成人颅脑标本15例(30侧),由南昌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GE Hi-speed Nx/i Sys CT设备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供.方法:以眦耳线为基线,获得M隔为1.00mm,厚度为1.00 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主要观察指标:标本切片与高分辨率CT图像对照,逐一辨识颞骨内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外耳道上棘等结构.结果:砧骨窝深度为(1.494-0.05)mm,至面神经锥曲的距离为(5.67±0.14)mm.后鼓室窦内侧壁至面神经水平部的距离为(3.124±0.15)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垂直段、鼓索神经、鼓岬的距离分别为(16.73±1.24)mm、(15.87±1.14)mm和(21.84±2.43)mm.结论: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结合耳颞区薄层断面标本可对后鼓室内的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等结构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8.
尸体标本腹腔神经丛:磁共振图像后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显示中的价值。方法对18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确定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和形态,并对其大小进行测量,用马根维显对其进行标记,还原尸体各脏器的位置。使用GE1.5TExciteMR成像仪,以腹腔神经节为中心对尸体进行MRI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冠状位和轴位容积扫描,将扫描后的容积数据传至GEAW4.1工作站进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MPVR图像上所测结果与尸体解剖比较。结果18具成人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和神经丛主支在尸体标本解剖和MPVR影像上均位于T12至L1的上缘之间;其形态在MPVR图像和尸体标本解剖基本一致,多为薄片型,结节型或长条型少见。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的上下径分别为(15.07±5.16)mm和(13.18±3.62)mm,左右径为(22.74±10.13)mm和(25.01±6.11)mm,前后径为(2.83±0.45)mm和(2.08±0.46)mm。在MPVR图像上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的上下径分别为(15.89±0.53)mm和(13.53±1.51)mm,左右径为(22.44±1.11)mm和(25.03±1.81)mm,前后径为(2.79±0.49)mm和(2.37±0.21)mm。上述径线在尸体标本解剖和MPVR图像上的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立体地显示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腹腔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走向,为临床腹腔神经丛的扫描奠定了基础,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曾探讨了圆窗区及周围结构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虽有资料对颞骨中耳及邻近解剖结构的冠状位影像学特点进行了描述,但由于无统一的冠状扫描基线,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的:对比分析成人头部标本颞骨冠状切片和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上二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差异.方法: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以与眦耳线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 mm,厚度为1.00 mm的CT冠状扫描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颢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听小骨、骨性半规管、前庭、耳蜗、圆窗、圆窗龛、蒲氏间隙以及面神经颢骨内段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圆窗龛的内外径、深度分别为(1.36±0.26)和(1.55±0.26)mm,面神经迷路段至弓状隆起的距离为(4.19±0.52)mm,面神经水平段距鼓室盖、距耳蜗、距锤骨头、距盾板、距砧骨短脚间的距离分别为(5.27±0.92),(1.36±0.28),(3.19±0.85),(5.30±0.58)和(2.86±0.54)mm.提示耳颢区火棉胶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颌窦后壁的形态,测量上颌窦后壁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随机挑选30例成人干颅,其中15例行矢状面切片,另15例行水平面切片。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厚度;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的形态、大小;蝶腭孔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②将防腐处理的30侧正中矢状面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上颌动脉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的长度及管径;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结果:①在颅骨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平均值为(19.21±3.42)mm;厚度平均值为(0.74±0.42)mm;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平均值为(0.63±0.31)mm。在颅骨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呈圆形者占66.7%,其呈卵圆形者占20%,呈不规则形者占13.3%,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平均值为(2.45±1.33)mm。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平均值为(7.52±2.08)mm。②上颌动脉翼腭窝段位置变异较大,30%在靠近上颌骨颞下面时略呈直角向内进入翼腭窝;70%到达上颌骨颞下面时,紧邻该面行走,其主要分支包括蝶腭动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圆孔动脉、翼管动脉。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直径为(3.65±0.54)mm,斜向前外侧,紧贴上颌窦后外侧壁向上外侧走行。分为蝶腭神经、眶下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3大分支。翼腭神经节距离上颌神经下方(3.57±1.39)mm,上颌窦后外壁后部后方(3.17±1.08)mm。呈椭圆形者占43.3%,不规则形者占40%,圆形者16.7%。其直径平均值为(4.19±1.01)mm。结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凿开上颌窦后壁时,向内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的交界处,向上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顶壁的交界处,摘除肿瘤时应仔细处理上颌动脉和上颌神经的分支。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内听道段神经、血管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听道段神经、血管的正常MRI表现及对神经形态予以量化研究。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60耳行内耳MRI FIESTA序列检查。观察并测量内听道段神经、血管,比较不同断面对神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薄层厚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微小神经结构及其走行。内听道底部面神经直径为(1.00±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为(0.98±0.04)mm;前庭下神经直径为(0.71±0.03)mm;蜗神经直径为(1.03±0.04)mm;后壶腹神经直径为(0.47±0.02)mm。结论MRI能够准确清晰显示内听道段神经及血管的正常形态,并可对神经进行量化测量,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容积CT观察颧颞管的解剖特点.方法 对50例(100侧)成人眼眶容积CT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观察颧颞管的显示率、形态、分支、平均长度、内孔起源位置、外孔(颧颞孔)至眶内缘距离、内外孔数量及孔径.结果 颧颞管显示率为96.00%(96/100),为管状或纡曲形,共有46侧颧颞管发出返回眶内的分支.颧颞管根据走行分4型,分别为单支型(39支)、两支型(8支)、分叉型(36支)、单支+分叉型(13支).内孔位于眶下裂(55/115,47.83%)或眶外侧壁(60/115,52.17%),外孔开口于颞窝(100/119,84.03%)或颧骨面(19/119,15.97%).颧颞管长度为(12.4±4.9)mm.外孔距眶边缘(6.5±2.7)mm.颧颞管内孔、外孔可分为1孔或2孔型.内孔直径为1.0mm(0.8~1.2 mm),外孔为0.8mm(0.7~1.0mm),男性内、外孔的孔径均大于女性.结论 颧颞管是眼眶外壁内常见的神经血管通道,其走行及开口变异多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MRI研究活体视交叉及其前间隙的立体形态,并测量相关参数。方法 对160名健康志愿者行视交叉区T1W MP-RAGE、T2W TSE序列扫描;采用MPR技术测量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各径线长度、各角度、视神经与垂体柄夹角。比较男女、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侧之间及各年龄段间的差异。结果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左侧为(18.23±3.12)mm,右侧为(17.27±3.31)mm(t=0.27,P >0.05);视交叉前间隙大致呈三角形,面积为(44.04±7.73)mm2;视交叉轴位前后径为(8.81±1.14)mm,横径为(13.78±1.22)mm,厚度为(3.73±0.41)mm,前、后角度数分别为(70.72±7.38)°、(76.74±8.49)°,左、右侧角度数分别为(123.03±9.42)°、(124.18±10.31)°;视交叉与垂体柄的夹角为(46.54±10.29)°。男女间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年龄段左右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前后径、横径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视交叉各角、视交叉与垂体柄夹角、视交叉前间隙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视交叉及其前间隙的立体形态,建立正常人群相关参数的标准参考值,可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基本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常成人活体视神经的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MRI在活体上测量各段视神经的直径和探讨显示视神经全程的最佳MRI扫描基线。方法  3 0例无视功能障碍的健康志愿者做MRI检查 ,分别进行不同扫描基线的横断面扫描 ,比较不同扫描基线对视神经全程的显示情况 ;在冠状面和横断面上测量正常视神经整体的上下径和横径。结果 以下牙槽中点至枕骨大孔后缘连线为扫描基线的横断面能清楚显示视神经的三段 ,对视神经全程的显示明显优于听眶下线 (P <0 .0 5 ) ,球后 7mm、15mm眶内段视神经、视神经管内段中点和颅内段中点的横径 (包括视神经和蛛网膜下腔 )平均值分别为 (3 .81± 0 .5 5 )mm、(2 .94± 0 .3 9)mm、(2 .72±0 .40 )mm和 (3 .40± 0 .48)mm ,上下径平均值分别为 (3 .82± 0 .2 8)mm、(3 .3 4± 0 .5 1)mm、(2 .76± 0 .3 4)mm和 (2 .2 8± 0 .42 )mm。结论 MRI能够准确显示视神经及蛛网膜下腔 ,获得视神经各段的整体直径 ,为早期诊断视神经病变提供客观依据 ;以NOP线为扫描基线的横断面对视神经全程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所能扩大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范围。材料为成人颅骨标本、尸头标本、新鲜头颅标本共28例,手术显微镜下放大8~12倍观察研究。方法经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磨除内耳孔上结节和部分岩尖。采用实体和CT测量结合的方法测量内耳孔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耳孔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中颅窝、上斜坡的显露面积和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结果内耳孔上结节中线-侧方、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以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中线-侧方、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结论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部、上斜坡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颅中窝底后缘相关解剖径线,探讨颅中窝底变异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人40例(80侧),在冠状位HRCT上测量颅中窝底后缘相关解剖径线并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成人颅中窝底后缘深径左侧为(4.09±2.26) mm,右侧为(4.75±2.14) mm,总体为(4.42±2.21) mm,双侧比较(P=0.14)无显著统计学差异;95%可信区间0.09~8.75 mm.男性颅中窝底后缘深径(4.75±2.07) mm,女性(4.80±2.05) mm,男女比较(P=0.927)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HRCT可以清晰显示颅中窝底后缘骨性解剖结构,当颅中窝底后缘深径大于8.75 mm时,规定为颅中窝底低位,应提示临床此种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特征,定量分析三叉神经周围结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TN (TN组)及30例存在眩晕或听力减退等症状但无三叉神经痛相关症状患者或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头部梯度回波-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图像和三维-时间飞跃-MR血管成像,观察TN组双侧三叉神经NVC表现,定量分析组间双侧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EZ)之间距离及双侧REZ与小脑上动脉(SCA)起点高度差的差异。结果 TN组26例存在NVC,包括25例患侧(15例患侧、10例双侧)及1例对侧NVC;其中21例可见动脉NVC (12例患侧、8例双侧及1例对侧),13例可见静脉NVC (10例患侧、2例双侧及1例对侧),8例同时存在动、静脉NVC (6例患侧、1例双侧及1例患侧动脉NVC+对侧静脉NVC);21例共29条三叉神经存在动脉NVC,包括24条SCA、6条小脑前下动脉(AICA)、2条椎动脉(VA)及1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 NVC;13例15条三叉神经存在静脉NVC,压迫血管均为岩上静脉系统(SPVS)。TN组与对照组双侧REZ间距分别为(3.48±0.17) cm及(3.38±0.16) cm,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分别为(1.22±0.30) cm及(1.40±0.26) 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2、2.482,P=0.029、0.016)。结论 TN患者NVC表现为双侧REZ距离增大、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缩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颞骨HRCT表现。方法:分析54例66耳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颞骨HRCT影像,观察颞骨各部的异常表现。结果:64耳(97.0%)有骨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51耳(77.3%)鼓室狭窄或闭锁;58耳(87.9%)听骨链发育畸形或缺如;11耳(16.7%)卵圆窗缺如或部分缺如;3耳(4.5%)圆窗缺如;6耳(9.1%)内耳畸形;9耳(13.6%)面神经鼓室段走向异常;36耳(54.5%)面神经乳突段前移;20耳(30.3%)为高位颈静脉球;10耳(15.2%)表现为乙状窦前位;23耳(34.8%)中颅窝低位。结论:先天性小耳畸形颞骨HRCT多表现为骨性外耳道及鼓室的狭窄或闭锁、听骨链发育畸形或缺如、面神经乳突段前移,此外卵圆窗缺如或部分缺如、面神经鼓室段走向异常、高位颈静脉球、乙状窦前位、中颅窝低位亦不少见,而内耳畸形、圆窗闭锁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