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程度屈光参差单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a的双眼近视进展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6/2019-06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2岁的单眼近视屈光参差患者60例,双眼等效球镜(SE)差值≥2.5D为高度屈光参差组30例,1.0D≤双眼SE差值<2.5D为低度屈光参差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戴镜6mo, 1a的双眼眼轴长度(AL)和非戴镜眼SE变化情况。结果:随访6mo, 1a时,高度屈光参差组戴镜眼眼轴增长均少于低度屈光参差组(P<0.001),非戴镜眼眼轴增长量和SE增长均大于低度屈光参差组(均P<0.001),且高度屈光参差组双眼眼轴差缩短幅度均大于低度屈光参差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戴镜前屈光参差度和双眼眼轴差缩短量具有相关性(F=0.293、0.458,均P<0.001)。结论:单眼近视屈光参差儿童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高度屈光参差者较低度屈光参差者戴镜眼眼轴增长更慢,而非戴镜眼眼轴和等效球镜度进展更快。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缩小屈光参差,且戴镜前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双眼轴差缩小越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病例研究。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单眼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屈光参差儿童40 例,年龄9~15 岁,随访时间1 年。双眼根据是否配戴角膜塑形镜分为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戴镜眼组)和未配戴角膜塑形镜眼组(未戴镜眼组)。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2.51±0.95)D;未戴镜眼组40眼,等效球镜度(0.10±0.52)D。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范围1.00~4.38 D,平均(2.61±1.04)D。观察戴镜前及戴镜1 年后的双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眼轴、前房深度及角膜形态参数等变化,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双眼UCVA(LogMAR)差值由0.77±0.29下降至0.17±0.22(t=-15.865,P < 0.001),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值由(2.61±1.04)D下降至(2.07±1.05)D(t=-7.366,P < 0.001),双眼眼轴的差值由(0.97±0.66)mm降至(0.67±0.63)mm(t=-5.995,P < 0.001),双眼前房深度的差值由(0.47±0.11)mm下降至(0.01±0.13)mm(t=-2.704,P=0.027)。相关性分析发现戴镜后屈光参差减少量仅与双眼眼轴差值变化量、双眼UCVA差值变化量具有相关性(r=0.539、0.418,P < 0.001)。结论: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屈光参差儿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近视进展、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常用的近视矫正方式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以及屈光手术三种.框架眼镜安全廉价,可作为中低度近视且无屈光参差患者的首选,而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包括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接触镜等)更易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在减少屈光参差对近视者双眼视功能损害方面,屈光手术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予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后的近立体视功能。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18-12于我院眼科确诊的年龄在10~20岁的近视患者220例,其中双眼屈光参差度数的差值<1.00D为无屈光参差组76例;1.00~<1.75D为轻度屈光参差组60例;2.00~<2.75D为中度屈光参差组51例;≥3.00D为重度屈光参差组33例。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角膜塑形镜组88例与框架镜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近视矫正3mo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框架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01)。角膜塑形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765)。在无屈光参差组与轻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镜组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109、0.052);在中度与高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的近立体视功能好于框架镜组(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在近立体视功能方面优于框架眼镜,特别在中度与重度屈光参差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其中113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02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规律复诊,测量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戴镜后1、3、6mo, 1a时的调节幅度及1a后两组眼轴的改变。结果:随访1a后,角膜塑形镜组共100例100眼完成随访,13例13眼失访。框架眼镜组共77例77眼完成随访,25例25眼失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调节幅度为13.57±2.47D,戴镜后1、3、6mo, 1a后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均P<0.005),调节幅度在戴镜6mo时达到峰值,戴镜1a(15.44±2.35D)较戴镜6mo(15.74±2.32D)略有下降。配戴角膜塑形镜1a后眼轴增长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0.13±0.15 vs 0.50±0.28mm,P<0.001)。结论: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伴有调节幅度的提高。配戴角膜塑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SE范围为-0.75^-6.00 D。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的(0.46±0.24)mm下降到戴镜2年后的(0.33±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兰小川  石春和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6-2358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观察配戴前和配戴3 mo 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屈光参差度、同视机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结果:配戴前平均UCVA为4.0±0.2,BCVA为4.96±0.2,屈光参差度-4.64±1.52D;配戴3mo后平均UCVA为4.97±0.07,BCVA为4.99±0.1,屈光参差度为0.23±0.12D;配戴3mo后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拥有同时视者36例、融合功能21例、远立体视功能13例。配戴3 mo后分别为40例、36例、23例。配戴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配戴前增加,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者14例,近立体视异常者26例(13例黄斑立体视,7例周边立体视,6例立体盲)。配戴3 mo后近立体视正常者27例,近立体视异常者13例(7例黄斑立体视,3例周边立体视,3例立体盲)。配戴后3 mo的近立体视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3 mo后,不仅裸眼视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屈光度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等效球镜度范围为-0.75~-6.00 D。患者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每组32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0.46±0.24 mm) 下降到戴镜2年后(0.33±0.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力差异与屈光参差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123例(246眼), 年龄8~21岁。根据双眼间等效球镜度(SE)差值分为屈光不正组(SE差值≤0.25 D)29例、低度屈光参差组(1.00 D≤SE差值<2.50 D)62例及高度屈光参差组(SE差值≥2.50 D)32例3组。所有患者符合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8且各项原始数据较为完善。使用综合验光仪测量3组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AMP)、单、双眼负相对调节(NRA)、正相对调节(PRA)、调节反应(AR)及调节灵活度(AF)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后确定双眼间屈光度数, 分析3组间双眼调节相关参数及单眼调节参数差差值(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近视屈光度较高眼调节数值-近视屈光度较低眼调节数值)之间的差异。对3组间调节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屈光参差程度与双眼调节参数值及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间的关系分析选择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3组间双眼NRA、PRA、AR、AF值及单眼间NRA、AF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背景: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弱视常见的一种类型.0~5岁为弱视的高发群体,6岁之前为最佳治疗时期.如果没有在最佳治疗期内给予有效的矫正和治疗,将会对之后的视力发育情况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临床常用方法为配戴框架眼镜矫正并配合弱视训练.弱视治疗用框架眼镜的验配原则为在患者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足矫.但由于两眼屈光度的较大差距,配戴框架眼镜即使单眼屈光不正得到矫正,两眼物像大小仍然不等,致使双眼物象缺乏融合,患者出现配戴不适感.配戴角膜接触镜可解决框架眼镜产生的物像不等,难以适应的问题.但对于两眼接触镜设计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对需要单眼戴镜的弱视患者而言,日戴角膜接触镜仍旧较难接受.因此更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术近十年被推广应用于临床,其治疗使用的角膜塑形镜的内表面多弧设计区别于近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即镜片中央治疗区给予角膜的塑形作用不是将角膜曲率变平坦而是变得更为陡峭,进而矫正了远视屈光不正.方法 对2例单眼远视屈光度较大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夜戴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后的弱视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此2例患者通过夜戴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镜,病例一的矫正视力从初诊的20/60经过6个月的戴镜治疗,视力提高至接近20/20;病例二的矫正视力从初诊的20/60经过一年的戴镜治疗,逐步提高到20/20.从而使弱视得到了治愈.结论 远视治疗用角膜塑形术对于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仍需大量的临床应用观察进一步支持论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力差异与屈光参差程度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123例(246眼),年龄8~21岁。根据双眼间等效球镜度(SE)差值分为屈光不正组(SE差值≤0.25D)29例、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SE差值<2.50D)62例及高度屈光参差组(SE差值≥2.50D)32例3组。所有患者符合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8且各项原始数据较为完善。使用综合验光仪测量3组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AMP)、单、双眼负相对调节(NRA)、正相对调节(PRA)、调节反应(AR)及调节灵活度(AF)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后确定双眼间屈光度数,分析3组间双眼调节相关参数及单眼调节参数差差值(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近视屈光度较高眼调节数值-近视屈光度较低眼调节数值)之间的差异。对3组间调节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屈光参差程度与双眼调节参数值及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间的关系分析选择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间双眼NRA、PRA、AR、AF值及单眼间NRA、AF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AR差值分别为-0.03±0.25、0.20±0.30、0.2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P<0.001);3组PRA差值分别为0.04±0.27、0.34±0.72、0.66±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7.47,P<0.001);3组AMP差值分别为0.41±0.86、-1.07±1.53、-1.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9.25,P<0.001)。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屈光不正组与低度屈光参差组和高度屈光参差的AR差值、PRA差值、AMP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E差值与AR差值、AMP差值存在低强度的正相关性(r=0.22,P=0.014;r=0.36,P<0.001)。结论:不同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不同,且双眼间AR差值、AMP差值与双眼间屈光度差异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探讨调节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机制。

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16-09/2018-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22例44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戴镜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未戴镜组。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2.75±1.16D; 未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0.10±0.32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组戴镜前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低于未戴镜组(P<0.01),调节滞后高于未戴镜组(P<0.05)。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幅度15.63±1.66D高于戴镜前11.25±3.15D(t=3.6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75,P=0.46)。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14.63±1.58cyc/min高于戴镜前9.25±3.38cyc/min(t=2.8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38,P=0.71)。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调节滞后0.62±0.29D较戴镜前1.35±0.26D减少(t=2.57,P=0.02),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61,P=0.55)。戴镜12mo后,未戴镜组的平均屈光度为-0.75±0.35D,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15±0.22D(t=2.90,P<0.01),未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65±0.39D(t=4.24,P<0.01),两组间屈光度的变化差值有差异(t=5.30,P<0.01)。未戴镜组12mo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无差异(P>0.05)。

结论: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戴镜眼的调节功能较戴镜前明显改善,且与对侧眼一致,戴镜眼的屈光状态更稳定,未戴镜眼逐渐呈现轻度近视屈光状态,但调节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对伴较高角膜散光近视青少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6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189眼)伴-1.50~-3.50 D散光的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组,51例(92眼)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为试验组,51例(97眼)配戴框架眼镜为对照组,随访2 a,进行视力、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等的比较,同时检测试验组患儿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中央角膜厚度。结果 试验组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为4.21±0.36、4.78±0.21、4.99±0.08、5.02±0.12、5.03±0.08、4.98±0.13、4.95±0.09、4.86±0.08,戴镜后裸眼视力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配戴2 a后,试验组等效球镜度数增加(-0.54±0.36)D,对照组增加(-1.74±0.43)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88,P<0.01);眼轴长度试验组增加(0.41±0.18)mm,对照组增加(0.78±0.1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20,P<0.01);试验组配戴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环曲面角膜塑形镜能有效缓解伴-1.50~-3.50 D较高角膜散光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及框架眼镜2a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评估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者50例(99眼)为角膜塑形镜组、RGPCL近视者48例(95眼)为RGPCL组及单光足矫框架眼镜近视者50例(100眼)为框镜组,随访2 a.记录三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2 a后的近视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塑形镜组戴镜6个月内每次复查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准确测量屈光度及AL,角膜塑形镜组和RGPCL组2 a后至少停戴30 d再进行检查.结果 戴镜前3组间年龄、屈光状态、AL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a后,三组的AL及SE均有所增加(F=278.43、140.12,均为P<0.01),AL和SE增加分别为:角膜塑形镜组(0.30-0.39) mm、(0.83±0.97)D,RGPCL组(0.55±0.41)mm、(1.55±0.63)D,框镜组(0.59±0.34) mm、(1.73±0.62)D,角膜塑形镜组增加量最少,另两组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UC-VA较配戴前均明显提高(F=486.38,P<0.01).结论 角膜塑形镜、RGPCL及框架眼镜3种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作用以角膜塑形镜效果最佳,配戴角膜塑形镜还能明显提高近视者的UCV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 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 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于璐  凌宇  郝晓琳  程杰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0):1749-1752

目的:评估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调节参数的影响。

方法:连续性分析2015-09/2018-03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5岁患者临床资料。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组为研究组,并以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及眼轴长度为匹配因素进行1:1的频数匹配同时期配戴单焦点眼镜(SVL)的近视患儿做为对照组。通过测量配镜前及配镜后1、3、6、12mo的调节幅度(AA),调节灵敏度(AS),调节滞后(LAG),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量(PRA)并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两组患儿配镜前与配镜后调节参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近视儿童54例完成随访:研究组27例,对照组27例。各调节参数组间均无差异(P>0.05); 矫正时间对两组的各调节参数均有显著影响(FAA=4.7,FAS=5.6,FLAG=10.2,FNRA=7.06,FPRA=8.8,均P<0.05); 矫正时间和矫正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两组的调节参数均有显著影响(FAA=5.3,FAS=4.6,FLAG=11.4,FNRA=3.4,FPRA=11.1,均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改善近视儿童的调节功能,这可能是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孙笑笑  张钰  陈跃国 《眼科新进展》2021,(11):1052-1056
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就诊的6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资料,随机分为OK组(配戴OK镜)和SP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每组各30例。基线时(配戴OK镜或框架眼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进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的检查。比较OK组和SP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差异,以及两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随戴镜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显著减小,近距立体视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SP组儿童的近距立体视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组和SP组儿童基线时和戴镜后6个月时的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距融合点、远距集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近距立体视均优于SP组(均为P<0.05),而两组儿童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OK镜后,远距融合范围减小,近距立体视提高。与框架眼镜相比,OK镜改善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远近距立体视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