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激痛点针刺对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主客观功能障碍指标的临床治疗效应及不良反应。方法:60名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被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30名病人在腰臀部肌筋膜激痛点上接受针刺治疗,而对照组30名病人在腰臀部疼痛部位上接受低强度感觉阈经皮电刺激安慰性对照治疗。两组各接受每周一次,共4周的治疗。两组病人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内容包括测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DQ)水平以及客观的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和腰部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各项主观(VAS、RDQ)和客观(PPT、ROM)指标在针刺后均显示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在治疗后仅有主观症状的显著改善,并且两组间比较仍显示针刺组主观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除了针刺后酸痛反应,没有观察到其他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激痛点针刺对于改善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病人的疼痛症状和功能性表现均具有积极的治疗效应,是治疗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中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370例MP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组与激痛点注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35,95%CI(-1.02,0.32),P=0.30]。体外冲击波组较其他治疗组(电针、推拿按摩、牵伸训练)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MD=-0.78,95%CI(-0.99,-0.58),P0.00001]。体外冲击波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1.15,95%CI(-3.18,0.88),P=0.27],但结合森林图中黑色菱形的重心偏移程度可知治疗效果更倾向于体外冲击波组。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优于激痛点注射、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观察53例肌筋膜综合征患者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2—06来我院就诊的肌筋膜综合征患者53例,通过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观察6周后患者VAS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患者关节功能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对治疗肌筋膜综合征有着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每3天1次治疗,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3、6个月对2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3、6个月,2组在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DASH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在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后1、3、6个月PPT明显提高(均P0.05),尤以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DASH评分及PPT较前轻度反弹,而观察组相对稳定。结论:以肌筋膜经线理论为依据,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肱骨外上髁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5.
臧岩  武慧群  赵永建  张树  贺利红  国庆 《中国康复》2022,37(11):670-672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配合体外冲击波对梨状肌综合征(PS)的疗效。方法:将60例P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梨状肌疼痛部位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治疗,采用Y型贴布进行贴扎,每次贴扎维持48h,2次冲击波治疗之间进行2次贴扎,2组各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和每次进行冲击波治疗当天进行评定,即治疗开始的第1天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2次评定,之后分别于治疗开始后第5、10、15、20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改良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下肢的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 05),且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得分(P<0. 05)。对照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P<0. 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治疗第10天以前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 05),但治疗第15天起VAS评分和治疗第10天起ODI评分均不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结论:肌内效贴配合体外冲击波在缓解PS的疼痛和改善下肢功能方面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起效迅速且疗程可能较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贴扎技术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患者的足跟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踝的功能状态。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在VAS、AOF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在足底筋膜厚度方面,体外冲击波组及联合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T组比较,ESWT组和联合治疗组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VAS、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AOFAS方面,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4周,三组患者在VAS、足底筋膜厚度、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三组间比较,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评分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体外冲击波组、运动贴扎技术组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运动贴扎技术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布贴扎治疗跖腱膜炎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将41例跖腱膜炎患者随机分组,在常规体外冲击波治疗并由护士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联合组21例)与不联合(对照组20例)肌内效布贴扎.两组患者分别于体外冲击波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5周(每周1次治疗,5周1个疗程)、10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以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经体外冲击波或联合肌内效布贴扎治疗5周、10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后治疗有效率分别达71.43%(联合组)和51.22%(对照组);且10周后联合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在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布贴扎治疗跖腱膜炎远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跖趾关节角度下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 每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肌内效贴常规干预, 治疗A组、治疗B组分别于跖趾关节休息位、最大背伸位行ESW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及1个月后随访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肉骨骼超声、星偏移平衡测试(SEBT)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晨起后开始步行时)、足底筋膜厚度及平衡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SEBT测试各方向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及1个月后随访时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SEBT测试各方向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 治疗A组及治疗B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且治疗B组除SEBT测试左侧、右侧平均距离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 其他各项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A组水平(P<0.05)。结论在肌内效贴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能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予浮针配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物理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能有效缓解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症状,改善颈肩部的活动功能,治疗安全简便,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单侧慢性跖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单侧慢性跖筋膜炎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压痛点注射组和超声引导下注射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每3 d接受一次治疗,一共治疗5次;压痛点注射组在压痛点注射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和利多卡因1 ml;超声引导下注射组在超声引导下将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和利多卡因1 ml注射到跖筋膜深层。所有患者门诊随访12周。记录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足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足踝关节功能的美国足踝矫形协会(AOFAS)评分、末次随访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末次随访时对照组、超声引导下注射组和压痛点注射组的VAS分别是:4. 2±0. 4分、3. 2±0. 4分和4. 0±0. 5分,而三组AOFAS分别为48. 5±4. 7分、74. 6±7. 5分和49. 4±5. 2分。三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引导下注射组VAS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引导下注射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压痛点注射组和对照组AOFAS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超声引导下注射组明显高于压痛点注射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单侧慢性跖筋膜炎疼痛,并且改善足踝功能,是治疗单侧慢性跖筋膜炎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胸锁乳突肌扳机点与老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肌筋膜扳机点压痛与年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按压法,按乳突前、下、后三部分,对不同年龄段男女健康受试者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扳机点进行检查,采取VAS压痛量化评分评定压痛程度。结果:中老年组VAS疼痛评分为5.358±2.309,青年组VAS疼痛评分为3.357±1.9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肌筋膜扳机点压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与年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中老年组VAS压痛评分及压痛程度明显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 结论 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泉水中悬吊运动疗法联合温泉泥疗、磁振热治疗腰肌筋膜综合征(MPS)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疗养区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治疗的42例腰肌筋膜综合征患者,按照年龄排序,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出院,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下腰痛评估量表(low lumbar pain scales,LLPS)以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腰部症状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VAS评分从(6.32±1.51)分降至(1.65±0.7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VAS评分从(5.78±1.49)分降至(4.95±1.3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LPS评分从(16.23±3.49)分升至(24.36±5.71)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LLPS评分从(17.04±5.82)分升至(19.94±3.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治疗组入院时为(38.22±16.47)分,出院时为(64.36±19.77)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入院时为(40.49±15.96)分,出院时为(49.63±13.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泉水中悬吊运动疗法联合温泉泥疗、磁振热治疗腰肌筋膜综合征患者的效果理想,患者腰部疼痛症状以及活动度、生活质量均可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超声波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40例腰MP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组和超声波组,每组20例;分别进行ESW治疗和超声波治疗,ESW组给予频率8.0 Hz、压力0.2 MPa、能量流密度0.08~0.12 mJ/mm2、冲击次数1000次的ESW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周;超声波组给予1.0 MHz、100%持续型、强度l.0 W/cm2的超声波治疗,每次持续1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和腰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腰椎ROM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较超声波组明显降低(P<0.05);ESW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明显大于超声波组(P<0.05),ESW组治疗后腰椎关节活动度(ROM)明显高于超声波组(P<0.05)。ESW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5.0%)高于超声波组(7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SW治疗腰MPS的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42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体外冲击波(ESWT)及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的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治疗组足底筋膜变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除对照组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周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冲击波和牵伸训练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可更好地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治疗。分别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测量,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3、5次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下降(P0.01)。治疗1次和3次后,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第5次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可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症状,肌内效贴在疗程初、中期可缓解患者疼痛不适,但其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射频热凝治疗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以颈后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秒,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1±0.9、7.3±1.2、3.8±1.1、1.5±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创伤微小、安全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臀中小肌综合征改善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选取臀中小肌综合征患者36例,使用平行对照方法,按入院患者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使用传统臀中小肌弹拨法;治疗组18例,使用体外冲击波疗法。以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2个疗程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AS疼痛评分,以此来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臀中小肌综合征以改善腰腿痛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弹拨法,且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TMD)患者共12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体外冲击波(ESWT)组、肌肉能量技术(MET)组和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ESWT+MET)组4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和MET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ESWT每周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最大张口度(MMO)、压力疼痛阈值(PPT)、疼痛情况(VAS)和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MMO、PPT、VAS及MF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MMO及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高于常规组(P<0.05),ESWT+MET组高于ESWT组和MET组(P<0.05);MET组的MMO较ESWT组增加(P<0.05),ESWT组的PPT较MET组增加(P<0.05)。4组VAS及M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低于常规组(P<...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