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38-2243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将6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保守组)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组)各33例。分别于治疗前、复位后、骨折愈合时,记录患者骨折复位状态(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于骨折愈合时,记录腕关节活动度(屈伸活动度、桡尺偏活动度、旋前后活动度)、Mayo腕关节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骨折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后、骨折愈合时,手术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好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手术组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与复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保守组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与复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Mayo腕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存在骨折复位丢失的情况;保守治疗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相对短;采用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保守和手术的中远期腕关节功能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比较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对患者腕关节运动轴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2诊治的25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手术组15例(12例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3例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外固定架固定),非手术组10例于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5)个月。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更满意,患侧握力占健侧握力百分比更高,上肢功能障碍DSAH量表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稳定性好,可维持骨折复位并最大限度减少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丢失,恢复桡腕关节运动轴线。  相似文献   

3.
徐善强  张宇  张文举  李平 《中国骨伤》2018,31(5):436-440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并行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43.50±10.56)岁;按AO分型,A型38例,B型19例,C型3例。骨折复位前及复位后1、2、4周及拆除小夹板钢托时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并测量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骨折复位后8、24、48周测量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骨折复位后、复位后4、8、24、48周测量健侧和患侧腕关节握力。桡骨远端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拆除小夹板钢托,拆除小夹板钢托后进行腕关节Mayo评分。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8(7.1±0.9)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距离,复位前与复位后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周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4周和8周,48周与24周时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复位后与复位后4周,复位后8周与4周,复位后16周与8周,复位后24周与16周时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复位后48周与24周时握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50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结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平乐郭氏正骨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DRF)患者掌倾角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03例老年DR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手法的不同分成常规复位组(n=51,常规手法复位)、中医复位组(n=52,平乐郭氏正骨手法复位),两组复位后均予以小夹板外固定。比较两组腕关节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两组腕关节尺偏角、掌倾角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减小(P <0.05),尺偏角的组间与时点无交互作用(P>0.05),掌倾角的组间与时点存在交互作用(P <0.05),其中中医复位组治疗后即刻、6周及12周的尺偏角、掌倾角均明显大于常规复位组(P <0.05);治疗后12周,两组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后时的AROM均大于治疗前,且中医复位组均明显大于常规复位组(P <0.05);中医复位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15%,明显高于常规复位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DRF患者实施平乐郭氏正骨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可...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骨折影像学测量指标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测量,分析各影像学参数和近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2例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患者,利用StarPACS影像系统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X线片的桡骨高、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情况,并分析影像学测量指标与自测腕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桡骨远端骨折中,有50例(占80.6%)经保守治疗后效果优良.当桡骨高大于6.0 mm,掌倾角大于5°,尺偏角大于18°时,自测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影像学指标和自测腕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桡骨高>掌倾角>尺偏角.结论 桡骨高、掌倾角及尺偏角等可以作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评估的影像学指标,手法复位后影像学不达标者应当重新复位或采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应当首先考虑桡骨高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外固定器固定与小夹板固定在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治疗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74例82侧,外固定器组34例38侧,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70.05±3.70)岁,行外固定器固定。小夹板组40例44侧,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30±3.48)岁,行小夹板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拆除固定后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小夹板组即出现掌倾角与尺偏角的丢失(P〈.01)。拆除外固定1个月时,小夹板组与术后当天比较,角度丢失更加明显(P〈0.01);而外固定器组角度丢失不明显(P〉0.05)。拆除外固后1个月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外固定器组优于小夹板组(P〈0.05)。结论:治疗老年背伸型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宜采用外固定器固定,可减少复位丢失,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11—2015-11诊治的青壮年桡骨远端骨折94例,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固定58例(石膏组),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36例(手术组)。结果 94例均获得随访3~12个月,平均8.6个月。治疗后1 d及1个月时,手术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明显优于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改良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平均84.9(55~95)分,石膏组平均68.3(50~90)分;手术组改良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明显优于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壮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维持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和下尺桡关节的对合关系,为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指套悬吊牵引复位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两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i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114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接受保守治疗患者,分为指套悬吊牵引复位组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组,两组在复位后均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掌侧与背侧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5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142例Colles骨折,72例采用掌侧复位方法治疗(观察组),70例采用背侧复位方法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性复位上位率,复位上位时和复位后4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上位70例,一次性上位率97.2%;对照组一次性上位58例,一次性上位率82.9%;观察组一次性上位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1,P=0.004)。复位上位后X线片显示2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4周随访X线片显示对照组掌倾角、桡骨茎突高度较观察组丢失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尺偏角丢失大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7,P=0.049)。结论掌侧手法复位治疗Colles骨折优于背侧手法复位,一次性复位上位率高,桡骨短缩及角度丢失更小,腕关节功能恢复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07—2015-03对34例骨折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切口复位低切迹锁定钛板内固定,采用钛板置入新技术,依靠钛板与掌侧骨皮质形成角度(此角度即为背倾成角加上正常掌倾角),复位时先固定远端锁钉再通过按压钛板远端使其与骨皮质接触,间接撬拨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结果 30例获得12~18(10.03±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愈合,关节面均平整无明显塌陷,且桡骨远端高度无明显短缩(1 mm);腕关节掌倾角为(9.8±6.7)°,尺偏角为(19.8±2.7)°。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7%。结论经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有效,并发症少,可早期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病历查询及随访获取资料,将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56例)和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20例),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未予固定。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植骨、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尺侧疼痛较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明显。骨折部位的疼痛、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屈、主动活动时疼痛、桡偏、尺偏、前臂旋前、前臂旋后、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分,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分别为(0.1±0.1)分,(51.1±1.9)°,(60.2±1.9)°,(0.6±0.1)分,(23.1±0.9)°,(28.7±1.3)°,(81.5±2.6)°,(68.2±2.7)°,(1.9±0.3)分,(89.6±12.3)分;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分别为(0.3±0.3)分,(51.4±2.3)°,(66.6±1.7)°,(0.5±0.2)分,(24.5±2.0)°,(26.9±1.8)°,(80.3±2.5)°,(70.3±3.7)°,(1.2±0.4)分,(92.5±7.5)分。以上各项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不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Cobb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纳入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将67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6.09±8.26)岁,病程(13.79±15.50)个月,采用杠杆定位手法治疗.对...  相似文献   

14.
微创治疗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截骨矫形治疗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微创小切口截骨矫形治疗168例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患者,其中男7例,女161例;年龄22~75(59.3±3.5)岁。术前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拇囊红肿、跖骨周围疼痛,拍摄患足正侧位X线片确诊为拇外翻及小趾内翻畸形。观察并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IMA(第1、2跖骨间角),HVA(拇外翻角),LDA(第5跖骨外翻角),MPA(小趾内翻角),IM4-5(第4、5跖骨间角)以及PASA(近端关节固定角)的变化,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48(28.6±3.2)个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拇外翻矫形手术时间为16~28(18.3±2.1)min;小趾内翻矫形手术时间12~26(16.9±1.8)min;IMA、HVA、LDA、MPA以及IMA 4-5分别由术前的(10.1±2.1)°、(32.6±4.2)°、(6.9±2.3)°、(18.5±5.2)°、(15.1±2.9)°矫正到术后的(8.3±2.2)°、(10.9±2.9)°、(2.7±0.4)°、(6.5±1.6)°、(8.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SA由术前的(9.1±2.1)°矫正到术后的(8.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OFA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1.6±3.9提高至术后的83.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47例,良13例,可6例,差2例。结论:微创治疗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切口小、无缝线、外观美、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配合3D打印腕关节支具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以及支具的使用优势。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Colles骨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0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6~66(49.46±12.63)岁;损伤至就诊时间3~18 (6.86±3.15) h。试验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4~68(46.73±14.40)岁;损伤至就诊时间3~19 (7.06±3.45) h。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由同一医师手法整复骨折,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予以小夹板外固定。待骨折整复后1周起,试验组拆除小夹板,更换3D打印支具维持固定至骨折愈合;对照组维持小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后拆除。两组患者分别在整复前后、复位后4周摄腕关节X线片,观察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并比较;同时记录复位前后,复位1、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复位6~8周解除外固定后比较两组腕关节Cooney及患者腕关节自我评价评分(patient 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分。结果:复位2周VAS评分试验组2.40±0.49,对照组2.43±0.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肿胀程度评分试验组0.50±0.50,对照组0.53±0.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复位6~8周后试验组Cooney及PRW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解剖学特征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支具轻巧透气、舒适美观、方便敷药,结合小夹板分时段应用于Colles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丰富了外固定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电针疗法对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双盲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0~66(36.46±6.29)岁;术后采取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训练。试验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8(37.62±7.08)岁;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疗法。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干预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P物质(substance P,SP)、缓激肽(bradykinin,BK),关节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24.15±1.36)分,高于对照组(21.25±2.20)分(P<0.001);试验组干预4周后VAS (2.04±0.51)分,低于对照组(2.78...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组定量评价Colles骨折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层面重组图像(MPR)定量评价Colles骨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选取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行MSCT扫描的Colles骨折患者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35~72岁,平均(42.5±5.4)岁。均在外伤后2 d内进行X线片和CT检查,检查图像均通过PACS局域网传送至工作站,根据X线正侧位片及MSCT-MPR图像分别进行远骨折块背侧嵌插深度、掌倾角和腕关节面塌陷错位度进行测量,间隔2周后再重复测量1次。比较前后2次测量结果及其相关性。结果:36例患者中X线和MPR均能测量掌倾角,嵌插深度21例及关节面塌陷错位16例;伤后2 d的X线片测得掌倾角、嵌插深度和关节面塌陷度分别为(12.5±3.6)°、(4.5±2.1)mm、(3.7±1.6)mm,2周后分别为(4.8±2.2)°、(6.4±3.6)mm、(2.5±1.2)mm;前后比较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低度相关(r=0.681、0.640、0.345)。MPR图像伤后2 d测量分别是(14.5±5.3)°、(4.2±1.2)mmm、(5.7±2.3)mm,2周后分别为(13.2±2.6)°、(4.7±2.2)mm、(4.6±2.1)mm;前后比较,关节面塌陷度有差异,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中度以上相关性(r=0.954、0.854、0.642)。X线片测量的掌倾角、嵌插深度和关节面塌陷度与M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低或中度相关性(r=0.454、0.532、0.378)。结论:借助MSCT的MPR图像,可对Colles骨折进行多个参数测量,作出定量评价,且重复测量可靠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