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干预措施、穴位处方等信息建立便秘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文献415篇,提取针刺处方415个,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大肠俞、中脘、关元、次髎、气海、百会、太冲、合谷、大横、三阴交、脾俞、照海、太溪、承山、肾俞为针刺治疗便秘的核心节点。关联规则分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结论针刺治疗便秘多用配穴,多远近配穴,多胃经穴,多用募穴、五腧穴和下合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为其核心腧穴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35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上巨虚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腧穴配伍组合有足三里、天枢配伍,足三里、关元配伍,天枢、关元配伍,中脘、天枢配伍,关元、天枢、足三里配伍,足三里、脾俞配伍等。结论: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①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②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③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④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近10年发表的针灸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归纳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近1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16、古今医案云平台(V2.1)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穴位频次、归经、分布,并对穴位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文献筛选后,共纳入350篇文献,涉及81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648次,文献研究共涵盖42种治疗方案,使用频率最多的方案为穴位贴敷,文献报道最多的疾病为“哮病”(217篇),以距离 ≥ 300为界,可将腧穴分为六组,通过复杂网络得出穴位核心处方为肺俞、定喘、大椎、天突、膻中、肾俞、脾俞。结论 针灸治疗肺系疾病选穴以选取临近部位的腧穴与具有调节肺系功能的腧穴为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治疗中,可选择肺俞、定喘、大椎、天突、膻中、肾俞、脾俞等腧穴,并根据分期特点进行临证加减。本研究结果可为针灸治疗肺系疾病与COVID-19选穴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 算法探索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提取纳入文献相关信息,建立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 算法分析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83篇,拆分灸法腧穴处方96个,涉及腧穴41个,特定穴28个,腧穴应用总频次395次,应用温和灸、温针灸、隔药灸等灸法10项。灸法治疗CFS的核心腧穴为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脾俞、肾俞、心俞、肝俞、肺俞。腧穴处方具有以补虚为主,注重应用特定穴,腧穴归属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腧穴分布以背部和胸腹部为主的特点。其中,“神阙”是应用最多的单穴处方;“关元+气海”、“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肝俞+心俞+肺俞”为多穴处方中的核心处方,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进行加减配伍。结论:通过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对灸法治疗CFS选穴规律进行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临床选穴规律,为临床运用穴位疗法治疗甲减提供思路。方法:阅读筛选维普、万方、知网、Sino Med、Pubmed等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5月12日的运用穴位疗法治疗甲减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统计所涉穴位处方,对文献类型、辨证分析、干预方法,以及腧穴使用频次、分布、归经和特定穴种类进行总结,运用SPSSModeler18及SPSSStatistics25.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目标文献36篇,并提取出53组腧穴处方。统计分析得出治疗甲减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肾俞、足三里、脾俞、关元、气海;腧穴分布以四肢和腰背部为主;最常选取的经脉为膀胱经;使用最多的特定穴为背俞穴;关联规则显示:核心穴对为“肾俞-足三里”,核心腧穴处方为“肾俞、足三里、脾俞、气海”;聚类分析共有4组有效聚类群。结论:穴位疗法治疗甲减在施治方式及腧穴经络选择上存在一定规律性,治疗以温阳补气为要,艾灸疗法使用最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临床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运用和针刺新处方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临床治疗FMS的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3.8.2软件统计分析绘图特定穴的频次,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关联规则、腧穴核心复杂网络和聚类分析。结果 经筛选后共纳入处方102首,腧穴145个。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阿是穴、足三里、夹脊等,腧穴归经以膀胱经、督脉、胆经、胃经等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多的为五输穴,腧穴部位分布最多的为背腰部,最常用的补泻手法为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以30 min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穴对7条,3个穴组41条,4个穴组7条。聚类分析可见针刺治疗FMS潜在新处方4首。结论 针刺治疗FMS时,以调神解郁,调和脏腑,补益气血,通经止痛为临床选穴原则,最常用“阿是穴、百会、神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配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夜尿症的选穴思路与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夜尿症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归经、特定穴及分布部位,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3.0版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3篇文献,87个选穴处方,涉及8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06次。关元的使用频次居首位,其次为气海、肾俞;所选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腹部、背部和下肢。关联规则中,气海-关元、气海-肾俞-关元与肾俞-中极-关元为核心腧穴组合,聚类分析中,关元、肾俞、气海、三阴交、中极为主要核心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夜尿症多常用关元、气海、三阴交、中极、肾俞和足三里穴,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多集中于腹部与背部,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为常用特定穴,多采用经络与脏腑病位辨证相结合、局部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62-168,后插8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该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30篇,针灸处方321个,腧穴143个,腧穴应用总频次2238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脾俞、肝俞;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特定穴,腧穴的分布以背部、胸腹部及下肢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腧穴是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腧穴。结论该研究表明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LJ  Wang LL 《中国针灸》2011,31(4):320-324
目的:比较麦粒灸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50例.均采用两组穴位隔日交替针灸治疗,第1组穴:天枢、大横、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第2组穴:中髎、下髎、大肠俞、肾俞、脾俞.单纯针刺组均予针刺治疗,针灸组于气海、足三里及大肠俞、脾俞施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对《千金方》中所辑录的包含两个穴位及两个以上的针灸处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千金方》脏腑辨证的针灸选穴配穴规律。[方法]1)搜集整理《千金方》中包含两穴以上的多穴处方条文以及《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中所辑录的各脏腑所属本病及标病,分别建立肺-大肠、心-小肠、胃-脾、肝-胆以及肾-膀胱病证的穴位处方数据库。2)应用网络分析与可视化软件Cytoscape对穴位处方进行网络分析,总结《千金方》中的穴位配伍规律。[结果]1)《千金方》中治疗肺-大肠病症的高频腧穴为太溪、天突、章门、肺俞、巨阙,治疗心-小肠病症的高频腧穴为间使、巨阙、水沟、曲泉、大陵;治疗脾-胃病症的高频腧穴为章门、中脘、巨阙、厉兑、内庭、足三里;治疗肝-胆病症的高频腧穴为昆仑、肝俞、前谷;治疗肾-膀胱的高频腧穴为关元、复溜、涌泉、承筋、大墩。取穴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五输穴和募穴。2)《千金方》治疗肺-大肠病症的核心穴位处方为太溪、中脘、厉兑、天容、尺泽、肺俞、章门、天突、云门、风门、然谷;治疗心-小肠病症的核心穴位处方为肝俞、阳陵泉、曲泉、支沟、百会、间使、心俞、合谷、肾俞、风池;治疗脾-胃病症的核心穴位处方为本神、昆仑、天柱、间使、曲池、支沟、肝俞、合谷、章门、肾俞;肝-胆病症的核心穴位处方是阳陵泉、百会、昆仑、天柱、肾俞、中渚、曲泉、通谷、侠溪、上关;肾-膀胱病症的核心穴位处方为复溜、太白、大墩、然谷、关元、太溪、涌泉、行间、承筋、阴陵泉。[结论]1)《千金方》在脏腑辨证指导下的选穴以膀胱经腧穴和特定穴为主。2)首次将网络针灸学分析方法用于经典医著《千金方》穴位处方的信息挖掘,为针灸处方选穴及其配穴规律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也为《千金方》配穴经验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灸治疗MG可能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方案不够标准化,且迄今尚无对针灸治疗MG的组方规律的研究。故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等方法以探究目前针灸治疗MG的核心经脉、穴位的选取方案,为针灸治疗MG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Excel 2015版对取穴归经的频次进行统计和计算,使用SPSS 23.0对取穴归经的处方进行加权聚类分析和T检验;利用SPSS Modeler18.0构建Apriori算法对穴位及经脉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总纳入针灸处方68条。归经分析中阳经的应用频次显著高于阴经(P < 0.01);足三阳经在频次和关联性分析中均占前位;聚类分析得到了4个聚类群。取穴分析中总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眼肌型MG和全身型MG的取穴不同,关联规则显示眼肌型的主要穴位配伍是阳白、足三里、攒竹、鱼腰;全身型的主要穴位配伍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阳陵泉。通过聚类分析,眼肌型和全身型分别得到了4个和3个聚类群。结论 针灸临床治疗MG主要以足三阳经和足三里作为核心经、穴,依据西医分型中医辨证选穴施治。治疗眼肌型MG配合攒竹、阳白、鱼腰等近端取穴,全身型配合三阴交、合谷、阳陵泉等,辨证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探讨患者病程和住院天数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3月武汉市雷神山医院七病区和五病区收治的93例COVID-19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发病就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信息,应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例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龄(60.56±12.32)岁,男性占40.86%。患者以普通型为主(86.02%),42.34%患者伴发慢性病。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包括乏力(83.87%)、紧张(82.80%)、情绪低落(70.97%)、干咳(68.82%)、睡眠障碍(66.67%)。患者均接受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百分比为44.09%,针刺治疗百分比为41.94%,耳穴/敷贴治疗百分比为12.90%。患者出院时发热、腹胀、纳差的症状消失率均超过90%。患者的平均病程为(44.74±14.70)d,平均住院时间为(18.99±9.97)d;接受针刺治疗患者的病程明显比未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短(P0.05),住院天数也短于未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结论 COVID-19病例以普通型为主,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参与率高,以针刺为代表的中医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compare whether there is clinical effects difference between intradermal needle at auricular acupoint an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for insomnia.MethodsA total of 7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an intradermal needle group and an acupuncture group, 3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Finally 34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tudy in the intradermal group, 32 patients completed validly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intradermal needle group received intradermal needle therapy, in which the needle was imbedded subcutaneously at auricular acupoint: Shénmén (神门 TF4), Pízhìxià (皮质下 AT4), Zhĕn (枕 AT3), Xīn (心 CO15), and back-shu point: Gānshū (肝俞 BL18), Xīnshū (心俞 BL15), Shènshū (肾俞 BL23) and Pǐshū (脾俞 BL20), as well as Ānmián (安眠 EX-HN18) retained for 2 days, and the patient would received a second therapy every other day,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consisted of 3 times of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received a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erapy, in which Zhàohăi (照海 KI6), Shēnmài (申脉 BL62), Shénmén (神门 HT7), Sānyīnjiāo (三阴交 SP6), EX-HN18, Sìshéncōng (四神聪 EX-HN1) were punctured conventionally with needle and the needle was retained for 30 min, once per day,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consisted of 5 times of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4 courses of treatment,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their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too.Results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SQI scores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both P>0.05).ConclusionsIntradermal needle at auricular acupoint an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erapy have comparabl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阳痿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及PubMed5个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纳入文献中与治疗选穴相关的资料录入Excel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方法对所选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软件"网络图"功能得到关联网络图。结果: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2篇,选穴总频数251,选穴频数前3位依次为关元(24次)、肾俞(22次)、三阴交(18次);膀胱经穴位最多,占总体选穴的27.14%(19/70);选穴部位以腹区(21.43%,15/70)和腿区(12.86%,11/70)为主;配伍关联中,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配伍为肾俞与关元、关联度最强的经脉配伍为膀胱经与任脉,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部位配伍为腿区与腹区。结论:针灸治疗阳痿阴阳并治,注重肾和阳气的固护,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述近2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现状。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7年1月1日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以针灸疗法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改良的Jadad质量评分、数据信息提取与数据库的建立,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间与疗程、疗效判定标准、结局指标等。结果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针刺配合灸法最多见。取穴组方具有远近配穴、俞募配穴及循经配穴的特点,使用频率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居多;治疗疗程的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但临床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性,有待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或艾灸膈俞穴对低白细胞模型大鼠提升白细胞和增强骨髓增殖功能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cr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造成白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抑制模型,分组处理后,在不同时相进行白细胞计数,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以评估针刺或艾灸膈俞穴的升白及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结果:针刺、艾灸膈俞穴及常规西药治疗均可显著提升白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且艾灸膈俞穴组疗效优于针刺膈俞穴组及常规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膈俞穴可明显提升低白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8.
李丹  吴霞  肖四旺 《中医药导报》2021,27(2):151-154,159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及特点。方法:以"针灸"和"产后尿潴留"等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2篇,选用腧穴72个,总频数1 624次。使用频数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中极和关元;腧穴归经依次为任脉、脾经、胃经、膀胱经,未涉及心经、小肠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部和腹部;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和募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极→三阴交"支持度最高,"足三里、关元、中极→三阴交"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可分为两大类。结论: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以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足三里和关元为核心穴位组合,重视循经取穴及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19.
付慕勇 《天津中医药》2013,30(10):597-600
[目的]探讨电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1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70例。西药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针刺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法,电针组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运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自评量表”(WOMAC)及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9周后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1.4%、针刺组85.3%、西药组81.4%,3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周后随访时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7.1%优于针刺组77.9%、西药组的58.6%(P〈0.05)。3组治疗4周WOMAC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周后随访时电针组WOMAC和SF-36评分改善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辨证取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针刺组、西药组比较,近期疗效效果相当,而远期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