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武仁 《华夏医学》2007,20(3):454-455
目的:评价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周围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及饮食控制,治疗组用甲钴胺治疗,对照组不用甲钴胺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1%,明显高于对照组46.7%(P〈0.05);治疗组主观症状改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甲钴胺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主观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恢复周围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沈益 《吉林医学》2011,32(22):4693-4694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及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要求。方法:对3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血糖控制、抗凝、营养神经等治疗外,加用参麦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联合甲钴胺500μg静脉推注,共用2周,配合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护理。结果:34例患者在改变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上疗效明显。结论:血管病变和脱髓鞘改变在周围神经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参麦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缺血状况,甲钴胺能促进髓鞘修复,两者合用,加上恰当的护理,能有助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钴胺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为药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维持原有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使用甲钴胺治疗,对照组使用硫辛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为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结论:甲钴胺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改善血糖水平,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为可选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4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和甲钴胺联合治疗,疗程3周;对照组仅用甲钴胺治疗,疗程3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3%优于对照组的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钻胺治疗DPN疗效确切,结合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DPN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刘祥禄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01-1702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500μg维生素B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组予以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7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α-硫辛酸(ALA)注射液与静滴甲钴胺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入α-硫辛酸注射液0.6静脉滴注1次/日(A组40例)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入甲钴胺注射液0.5mg静脉滴注1次/日(B组40例),共2周,对四肢皮肤溃烂,经久不愈的创面患者坚持换药、清创,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结果 A组:显效15例,占37.5%;有效23例,占57.5%;无效2例,占5%;无明显副作用,总有效率95%。B组:显效10例,占25.0%;有效19例,占47.5%;无效11,占27.5%;无明显副作用,总有效率72.5%。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α-硫辛酸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7.
麦健  王康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31-1632,1635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部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在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2周后评估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55.0%;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为82.5%。两组间的显效例数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相比单用甲钴胺的有效率,特别是显效率更高,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没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敏 《河北医学》2006,12(8):713-714
目的:观察尿激酶、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对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予以甲钴胺500μg肌注,每周3次,连续4周,并于第1周及第3周予尿激酶30单位加0.9%氯化钠溶液250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予以甲钴胺500μg肌注,每周3次,连续4周,并于第1周及第3周予0.9%氯化钠溶液250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疼痛、蚁走感、麻木、感觉减退、下肢跟腱反射改善率(91.2%、97.1%,85.3%、82.3%、79.4%)明显高于对照组(76.7%、70%、73.3%、60%、63.3%),(P<0.05)。结论:尿激酶、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甲钴胺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甲钴胺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以甲钴胺治疗,0.5mg每日1次肌注,共4周后改为0.5mg每日3次口服,服4周;对照组33例,以维生素B120.5mg每日1次肌注,共4周后改为维生素B620mg每日3次口服,服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感觉减退、自发性肢体疼痛、麻木改善率分别为50%、70%和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25%和33%;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有一定程度改善;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甲钴胺对老年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甲钴胺针500ug肌注,每日1次;通心络胶囊3粒/次,每日3次;对照组加用维生素B1针100mg肌注,每日1次;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部分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钴胺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四联序贯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四联序贯疗法:第1周静滴甲钴胺,第2周静滴己酮可可碱,第3周静滴血栓通,第4周口服通络汤.结果 在血脂、临床症状、体征、肌电图改善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糖方面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 四联序贯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伟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66-1367
目的:观察凯时与腺苷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ml,凯时注射液10ug/日静脉入壶、肌肉注射腺苷钴胺1.5mg/日,连续治疗10天,改为口服腺苷钴胺治疗。对照组只予口服腺苷钴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凯时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盐城市亭湖区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盐城市亭湖区的先锋、毓龙、黄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2946例,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量表(TCSS)展开DPN筛查:0~5分为无DPN,6~8分为轻度DPN,9~11分为中度DPN,12~19分为重度DPN,分析所得的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结果 DPN阳性率为20.4%(601/2946),其中轻度、中度、重度DPN分别为15.2%(4482946)、4.2%(123/2946)、1.0%(30/2946)。与阴性患者相比,DPN阳性患者性别、FPG、LDL-C、HDL-C、U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病程、BMI、2hPG、HbA1c、是否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ebetic retinitis, DR)及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BMI≥24、HbA1c≥8.5%、合并患有中重度非增殖期DR是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DPN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盐城市亭湖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DPN筛查患病率低于既往研究,且以轻度病变为主。年龄≥55岁、BMI≥24、HbA1c≥8.5%、合并患有中重度非增殖期DR是2型糖尿病患者DPN阳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图早期诊断的价值以及与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图(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检测结果.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神经电图异常改变占74.4 %,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下肢与上肢的神经电图异常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电图是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检查手段,其临床分型与神经电图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筋脉通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54例2型DPN患者分为筋脉通组和弥可保组。两组均予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予筋脉通胶囊,对照组予甲钴胺片。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和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神经电生理和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分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P〈0.01或P〈0.05);神经系统症状减轻,神经体征总体改善率为50.0%;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异常的改善率为36.0%,SSR上肢波幅明显增高(P〈0.05);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改善率为MCV15.8%、SCV25.0%,尺神经运动波幅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测未见异常改变(P〉0.05);与弥可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脉通能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体征,对SSR及NCV检测参数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振动感觉阈值(VPT)与骨质疏松(O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共230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 组,n=56)和非神经病变组(NDPN 组, n=174),测定两组患者腰椎1-4(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 wards 三角骨矿密度(BMD),并比较分析 VPT 与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s 三角 BMD 以及血钙(Ca2+)﹑踝肱指数(ABI)等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根据 BMD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单纯 T2DM 组(non-OP 组,n=142)和 T2DM 合并 OP 组(OP 组,n=88例),比较各组 DPN的患病率及 VPT 变化趋势。采用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 T2DM 患者发生 OP 的危险因素。结果DPN 组 VPT 明显高于 NDPN 组,L1 BMD、L2 BMD、L3 BMD、L4 BMD、L1-4 BMD、股骨颈 BMD、股骨大转子 BMD 和 wards 三角BMD 明显低于 NDPN 组(P <0.05或 P <0.01)。相关分析显示,DPN 组患者 VPT 与年龄、收缩压(SB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P <0.05或 P <0.01),与 Ca2+、L1 BMD、L2 BMD、L3 BMD、L4 BMD、L1-4 BMD、股骨颈 BMD、股骨大转子 BMD 和 wards 三角 BMD 呈负相关(P <0.05或 P <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 和 Ca2+是影响 T2DM 患者 VPT 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OP 组 DPN 的患病率和 VPT 水平明显高于non-OP组(P <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 VPT 是预测 T2DM 患者 OP 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DPN患者 VPT 水平与腰椎、髋部 BMD 密切相关,Ca2+代谢紊乱、增龄、高血糖、高血压可能是 DPN 和 OP 之间共同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早期测定 T2DM 患者 VPT 水平并采取措施干预,有利于早期防治或延缓 DPN 和 OP 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葛根素治疗 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 6 4例 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2组症状改善 ,神经传导速度 (MNCV、SNCV)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MNCV、SNCV ,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好转 (P <0 0 5 )。结论 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DPN的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均首先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其中,对照组38例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治疗组40例在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进行治疗。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1.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明显,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未见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波动状态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DPN患者75名分为血糖稳定组( DPN+1组)及血糖波动组( DPN+2组),30名无DPN患者( DPN-组),以及健康对照组( NC组),空腹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结果:Hcy水平DPN+组及DPN-组明显高于NC组(P<0.01),DPN+2组较DPN+1组升高(P<0.05)。结论:提示Hcy水平与血糖相关,且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Hcy水平升高是DP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将其分为不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57例)和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95例),比较两组间血糖、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抵抗(HOMA-IR)及餐后胰岛素敏感性(Matsuda指数)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DPN组患者与NDPN组比较,年龄偏高[(55.15±1.17)岁 ∶( 50.18±1.54)岁,P<0.05)、糖尿病病程较长[(8.35±0.76)年 ∶(5.44±0.67)年,P<0.05)、OGTT120min胰岛素水平较低[(36.12±3.19)pmol/L ∶( 44.93±4.70)pmol/L,P<0.05),Matsuda指数较高[(2.44±0.22)∶(1.95±0.09),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Matsuda指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空腹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而餐后胰岛素抵抗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