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 可用于评估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皮质激活情况和功能连接水平等。观察不同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 可以为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神经可塑性变化提供依据, 有利于个体化、精准化康复。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是新兴的脑功能影像技术,通过检测大脑皮质血氧活动水平变化间接反映神经活动强度,适用于脑卒中康复评定与康复干预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但相关临床应用尚无标准化试验范式与技术指标。本文从方法学角度梳理fNIRS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常用任务态范式与指标。  相似文献   

3.
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是一项结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本文总结正常人与脑卒中患者手运动时脑f MRI特征,并从f MRI揭示脑卒中后神经可塑,评估康复疗效、预后等方面介绍f MRI在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对目前f MRI在康复评估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患者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3]。脑功能检测技术可监测大脑活动期间的变化,为评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帮助[1]。相关的脑功能检测技术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4-5]。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已成为判断脑卒中病人病变周围脑功能存在及功能区移位的准确手段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fMRI完成了脑形态和脑功能完美结合。对于脑卒中病人,fMRI能准确地判断病变特别是病变周围脑功能是否存在及脑功能区是否移位,对治疗和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还可以根据fMRI选择性地进行康复治疗。fMRI为脑卒中神经康复机制的研究开辟了崭新道路。背景知识1MR脑功能成像原理fMRI并不能直接检测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MR信号反映脑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恢复行走功能是患者及家属最迫切的需求,也是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的首要目标。长期以来,神经康复领域的专家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加速脑卒中后行走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从针对瘫痪肢体(外周器官)采用的各种中医技术(如肢体针灸、手法等)和现代康复技术(如神经发育疗法、助行功能性电刺激、行走踏车、助行机器人等),到针对病灶脑部(中枢器官)采用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头部针灸等)。大量的临床循证研究在证据的不同等级上证明了这些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借助于20世纪90年代脑的10年研究成果,针对脑卒中后改善行走功能的康复治疗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由离散的针对单一靶器官(如肢体或脑部)逐渐发展为结合脑部和肢体的多靶点治疗或模式化治疗,由此催生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即脑-肢体协同治疗模式。本文围绕优化脑卒中后行走康复策略这一主题,简要介绍这种脑-肢体协同治疗模式的概念,重点介绍与改善脑卒中后行走功能有关的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的几种优化组合,结合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作为佐证,藉此引起国内脑卒中康复专业人员对脑-肢体协同治疗模式的重视,在脑卒中后改善行走功能的康复治疗中加以积极的应用,开展类似的相关研究,并将这种脑-肢体协同治疗模式推广到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拓展脑-肢体协同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从脑卒中康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脑卒中后下肢康复的策略应围绕高效地改善或恢复患者的行走功能。因此,早期介入以行走为核心的"无错法学习"的康复策略应贯彻脑卒中下肢康复的全过程。外周向中枢输入的行走模式正确,中枢输出的行走指令才有可能正确,而脑-肢体协同治疗是实现这一闭环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10例,脑卒中后非失语症患者10例为非失语症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21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 NIRS采集8min的静息态数据,并选择与语言相关的关键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Broca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Wernicke区、角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作为感兴趣区,分别与全脑做相关分析,获得各组的脑功能连接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完全性失语症组全脑语言网络功能连通性和连接比下降,其中连接比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在左侧DLPFC-右侧SMA、左侧DLPFC-右侧Wernicke、左侧MTG-右侧MTG、左侧SMA-右侧Wernicke、左侧DLPFC-左侧SMA、右侧DLPFC-左侧SMA、左侧SMA-右侧SMA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较于非失语症组,完全性失语症组表现出左侧MTG-左侧角回间功能连接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全脑语言网络的功能连通性与连接比以及关键语言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引起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其中左侧MTG-左侧角回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为关键功能连接,左侧MTG和角回有望成为针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新的神经调控靶点。  相似文献   

8.
脑损伤是造成儿童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客观评估患儿病情变化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是一项利用近红外光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cSO2)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实时、连续监测rcSO2等优势。NIRS可以在床旁为脑损伤患儿提供更多关于脑的氧供信息,及时发现脑血氧信息的异常,其合理的使用可以为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概述了NIRS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在儿童脑损伤的应用情况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IRS在儿童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康复简易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平衡功能的影响,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6例,治疗组采用设计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技术,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的患者仪给与常规治疗.分别于入选时,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BI)、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在治疗前后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在治疗后3个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的康复简易技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平衡功能,是有效、实用的康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项联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fMRI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及感觉功能康复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应用。  相似文献   

11.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期功能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促进技术对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另48例作为对照组。以Brunnstrom评分法,3级平衡评测,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通过治疗、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在康复医学专科医疗联合体中,脑卒中患者接受不同医疗单位的康复治疗,其疗效是否受到影响。方法:2012年10月12日—2016年2月5日纳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专科医联体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三级医院组)、深圳市南澳人民医院和深圳宝兴医院(二级医院组)及深圳市协康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福田分部(社区组)脑卒中患者183例。根据脑卒中发病时间分为恢复期及后遗症期,3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脑卒中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简式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B)、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表(MBI)分别评定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各组的FMA、FMB、NIHSS以及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各组FMA、FMB、NIHSS及MBI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康复治疗方案统一的基础上,康复专科医联体内各医院脑卒中患者可达到康复治疗的同质化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社区简易康复技术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分析简易康复技术在社区推广的可行性。方法在北京市望京社区共纳入患者65例,采用简易脑卒中康复干预技术,结合常规治疗,分别于入选时,治疗后3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BI)和社会功能活动问卷表进行评价。结果 3个月后简化Fugl-Meyer量表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总得分有明显提高(P<0.01),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也均有所改善(P<0.01);干预后患者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功能活动能力也有所好转,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的简易康复技术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可在社区推广可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因脑损伤所引起的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的丧失, 是脑卒中后所引起的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经颅磁刺激是近年来新兴的非侵入性脑调控手段, 通过与功能成像技术的结合, 能够为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在失语症的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和意义。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经颅磁刺激结合功能成像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以期为在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康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首位的致残疾病,神经康复致力于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功能康复方案。随着对脑卒中后存在大尺度水平神经网络功能重组的了解,通过对神经网络中连接状态的调节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的改善。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技术作为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神经调节技术,已应用于脑卒中后异常神经网络模式的调节,研究表明这种刺激诱导的神经重组与传统康复锻炼诱导的神经重组不仅在神经成像数据上,而且在行为改善上可以达到同样疗效,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康复开拓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社区简易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简易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以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小样本、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广外医院的脑卒中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社区简易康复技术并结合常规治疗。分别于入选时、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评测。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与对照组相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社区简易康复技术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区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3周,治疗前后,DTI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部位,患侧和健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双侧FA比(rFA)。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者FMA-UE评分显著增加(t = 9.074, P < 0.001)。梗死灶FA与rFA显著升高( t > 14.519, P< 0.001)。治疗前后各部位患侧FA和rFA差值均与FMA-UE评分差值正相关(r = 0.445~0.565, P< 0.05),以患侧内囊后肢相关性最强。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脑内FA的改变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关,尤其是内囊后肢。  相似文献   

19.
随着CT、MRI等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与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由于对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以至病人致残率有所增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损失,而康复护理干预的作用与疗效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已经被世界医学所认可。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建立脑的侧肢循环和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及供氧状态,通过情志治疗、药物、针灸、按摩、功能锻炼等多种康复措施,尽可能的减轻脑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促进自我调节功能的正常恢复。  相似文献   

20.
李周  施加加  徐雄伟  郭靖 《中国康复》2016,31(3):174-176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OM)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42例脑卒中伴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OM联合MET技术,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项、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峰与肱骨头间距值(AH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AHI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患者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