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征  冉鹏  彭勇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1):3599-360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12年3月,胸腔镜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5例,其中6例胸腔-椎管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7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10例,中转开胸3例.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95.3 min,术后病理神经鞘瘤42例,神经纤维瘤22例,神经节细胞瘤21例.随访9个月~9年,无局部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微创、恢复快,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胸腔-椎管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由胸外科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中应用胸腔镜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胸椎结核病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同期行胸腔镜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1.5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48个月随访。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Frankel分级E级,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结论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胸腔镜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腔镜微创治疗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胸腔镜微创治疗的34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全镜下完成肿瘤切除,3例附加小切口完成手术.2例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采用后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手术切除.术后恢复好,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 胸腔镜微创外科创伤小,安全有效,可作为绝大多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2001年以来,我们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胸椎前路手术治疗胸椎肿瘤11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40-67岁,平均56.2岁。胸椎转移瘤部位:T21例,T31例,T52例,T83例,T94例,T10 2例。单发者9例,多发者2例。原发肿瘤:肺癌4例,乳腺癌3例,结肠癌1例,原发灶不明者3例。  相似文献   

5.
胸椎肿瘤大多数为转移瘤,由于肿瘤压迫神经引起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经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压迫症状可立即得到缓解,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后纵隔哑铃型肿瘤是比较少见的胸腔内肿瘤,其中90%为良性病变,常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等[1]。肿瘤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胸腔内,但有部分延伸进入椎间孔、甚至椎管内[2],对于此类肿瘤进行手术的合适入路,目前尚存争议。多数情况下,尤其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单一的手术入路,比如胸腔入路或者脊柱旁入路,常常不能达到手术目的。2013年,我院收治1 例后纵隔哑铃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中采用前入路(胸腔镜)联合后入路(脊柱旁小切口椎板切除)的方式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总结1例胸椎肿瘤患者后入路全胸椎切除加椎体重建术后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脑脊液漏及胸腔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由于单纯后入路手术不用开胸,术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相对于前后人路手术患者出现会较晚,故手术3d后对患者胸部及呼吸情况观察也不能掉以轻心;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及活动情况,做好脊髓功能的观察;做好出院指导。经精心治疗护理,本例患者肌张力恢复正常,胸背疼痛缓解,术后17d带护具步行出院。  相似文献   

8.
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治疗26例上胸椎肿瘤病人,依据其特点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不张、气管-食管瘘、血气胸、乳糜漏、脑脊液漏、失用性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采取相应预见性护理措施.病人均安全度过手术期,减少或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前,上胸椎部位的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脊柱肿瘤、退行性病变如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等造成椎管相对狭窄,以及结核、骨折脱位,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已有较多可供选择的手术途径,参阅相关文献,将该部位常用手术入路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总结62例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指导,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等。认为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服药指导和引流管护理对于患者早期康复以及预防术后复发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研究摘除腹膜后肿物时降低对腹主动脉、输尿管、腰交感神经等主要脏器损伤的危险性。方法在脊柱两旁精细解剖腹膜后隙,从侧腹膜入路,锐性剥离与钝性剥离肿物相结合,并凭术者手指对腹膜主动脉搏动的感觉作为手术始末导航系统。结果熟悉脊柱旁腹膜后隙的解剖关系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结论腹膜后隙肿瘤的摘除,手术入路从打开腹膜后隙,靠侧腹膜逐渐进入钝性剥离、细微操作才能避免腰交感神经、输尿管、腹主动脉干等主要脏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正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脊柱手术是微创脊柱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2])。3D打印技术通过提取病人的影像学资料数据,利用三维重建、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制作出个性化的器官组织模型、植入物或辅助器械等~([3]),定制的、个性化的假体或内植物更能符合个性化医疗的要求,它是脊柱外科个性化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为个性化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颈椎哑铃型巨大肿瘤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患者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骨肿瘤科收治的38例上颈椎哑铃型巨大肿瘤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经验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经鼻腔气管插管返回病房,给予吸痰、呼吸道湿化、翻身拍背等护理,12例患者于术后12~36 h后顺利拔管,1例患者由于拔管时出现呼吸抑制给予气管切开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12 d好转,其余10例术后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上颈椎哑铃型巨大肿瘤配合专业、精心的护理,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建库起至2022年1月的文献。纳入ESPB与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比较两组主要结局指标[术后6、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次要结局指标(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共纳入16个RCT,9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ESPB组与TPVB组的术后6 h (MD静息=0.04,95%CI:-0.15~0.22; MD运动=0.10, 95%CI:-0.07~0.28)、 12h (MD静息=0.36, 95%CI:-0.01~0.73; MD运动=0.34,95%CI:-0.10~0.78)、24 h (MD静息=0.26,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过改良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切除上胸椎椎体,治疗上位胸椎病变的方法与初步结果。方法:经此入路为患者行上胸椎椎体切除术。结果:本组4例中无手术死亡及纵隔内重要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4例患者肌力损害及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经改良的上胸椎右前方手术入路切除上胸椎椎体,显露充分,安全有效,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是处理上胸椎病变的又一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6.
上胸椎肿瘤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既往大多采用后路手术.采用后路手术不仅达不到椎体肿瘤切除的目的,加之后路固定装置的缺乏,反而可能增加上胸椎椎体的不稳定[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治疗上中胸椎结核的临床研究。方法于2010年8月~2014年9月采用经腋中线胸腔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中胸椎结核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33~77岁,平均45.5岁。所有患者均有结核中毒症状,胸椎后凸畸形。17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结果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愈合良好,术后1例出现术区疼痛、麻木,经治疗后缓解。21例患者获得随访15~30个月,平均20.8个月。胸椎后凸角平均矫正1.5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改善4.14分,血沉均恢复正常。17例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腋中线胸腔入路可以达到治疗上中胸椎结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谭周鹏  曹亮  王辉 《临床医学》2020,40(7):19-21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ESP)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30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成TPVB组(接受TPVB)、ESP组(接受ESP),每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指标、血流动力学、疼痛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TPVB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少于ESP组(P 0. 05)。TPVB组患者入手术室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切皮时、拔管后HR、MAP增加,其中TPVB组HR、MAP低于ESP组(P 0. 05)。TPVB组术后2、4、12 h的VAS评分低于E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PV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15%(4/65),低于ESP组[20. 00%(1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PVB能明显提高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效果,减少镇痛不良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护理配合。方法 总结1996—2007年17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术中配合,分析护理配合的重点及难点。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1例;出院时生活完全自理6例,一般能自理6例,完全不能自理的5例。结论 除熟练掌握精细显微外科技术外,术中护士熟练密切的配合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显微手术治疗上颈段椎管内肿瘤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椎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术后观察与护理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胸椎转移性肿瘤患者30例,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和护理各种并发症,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做好化疗、放疗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未发生脊神经损伤、肺不张、切口感染、胸腔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胸椎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胸腔引流管的护理、疼痛护理及各种并发症的观察、指导功能锻炼、化疗放疗护理和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和患者顺利康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