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采用介孔碳分别吸附丁香油和莪术油,以丁香酚和莪术醇吸附率为指标,优选介孔碳与挥发油的比例;通过扫描电镜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吸附粉末进行物相表征;考察介孔碳对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体外溶出和受热稳定性的影响。当介孔碳与挥发油的比例达到1∶1时,即表现出较高的吸附率,挥发油被介孔碳吸附之后,指标成分丁香酚和莪术醇的体外溶出度有一定的提高,且受热后损失率减少50%以上,挥发油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介孔碳吸附中药挥发油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青皮与陈皮均为常用中药,二者基原相同,但采收季节不同,临床功效各异。青皮与陈皮中的化学成分相近,均含有黄酮类、萜类与挥发油、生物碱类等,也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成分,但尚缺乏系统地归纳和比较。近年来关于青皮、陈皮所含化学成分分离、分析方法开发以及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如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等对黄酮、生物碱、挥发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此外少数研究探讨了青皮、陈皮及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该文系统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对青皮、陈皮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与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报道,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青皮、陈皮的药效物质基础、品质评价和标准提升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胶态二氧化硅SYLOID244FP固化肉桂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胶态二氧化硅SYLOID244FP固化肉桂挥发油的特性.方法:采用SYLOID244FP固化肉桂挥发油,以桂皮醛收率为指标,优选SYLOID244FP用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固化粉末进行物相表征;考察SY-LOID244FP对肉桂挥发油中桂皮醛体外溶出和受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SYLOID244FP与肉桂挥发油最佳固化比例1∶1,肉桂挥发油被固化之后,体外溶出速率加快,受热稳定性提高.结论:SYLOID244FP吸附固化中药挥发油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药材橘白、橘叶、橘络、化橘红、青皮、陈皮的挥发油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检测和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这些药物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找这六味药材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异同。结果与结论:分别定性鉴定出的橘叶、橘白、化橘红、橘络、青皮和陈皮挥发油组分数分别为60、29、27、63、52和47,分别占总含量的89.40%、93.13%、94.44%、91.80%、98.98%和97.90%。  相似文献   

5.
陈皮和青皮对兔离体肠肌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比较陈皮、青皮不同部位对家兔离体肠肌的影响,探索造成两药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离体肠肌实验,用生物机能分析系统记录陈皮、青皮水煎液、总黄酮及挥发油部位对正常肠肌及加入工具药后肠肌的影响,采集肠肌的振幅与频率,计算出各抑制率。结果:陈皮、青皮各部位对正常肠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青皮水煎液的抑制作用强于陈皮水煎液(P<0.01),陈皮挥发油的抑制作用强于青皮挥发油(P<0.01),青皮总黄酮的抑制作用强于陈皮总黄酮(P<0.05)。两药各部位均能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兔离体十二指肠痉挛性收缩,并能使先用阿托品而紧张性降低的兔离体肠肌进一步松弛,振幅进一步减弱。结论:陈皮、青皮在功效上的差异是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成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尤倩男  张东阁  牛向伟  王春民 《中草药》2023,54(19):6305-6313
目的 研究二氧化硅固化感冒清热颗粒(Ganmao Qingre Granules,GQG)中挥发油成分的球磨法制备工艺,优化工艺参数。方法 建立二氧化硅固化GQG挥发油中薄荷酮、L-薄荷醇、胡薄荷酮的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含量测定方法;以制成物的外观性状和薄荷酮、L-薄荷醇、胡薄荷酮的含量变化为评价指标,优选球磨罐材质;以薄荷酮、L-薄荷醇、胡薄荷酮的混合均匀度(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RSD)、吸附率及挥发率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优选二氧化硅型号;采用Box-Behnken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结合熵权法优化制备工艺,确定球磨罐填充率、球磨机转速、油料比以及球磨时间等4个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建立工艺设计空间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 建立的GC定测方法在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等试验均符合检测要求;球磨罐材质可选用玛瑙或氧化锆;普通型二氧化硅吸附效果较好;4个关键工艺参数的设计空间为球磨罐填充率为64%~67%,球磨机转速为质反应因素,固定为400 r/min,油料比为1:1.1~1:1.2,球磨时间为54~60 min。结论 所建立的薄荷酮、L-薄荷醇、胡薄荷酮3种成分的GC测定方法能够满足检测要求,研究确定的二氧化硅固化GQG挥发油制备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7.
分析比较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的化学成分,为艾灸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2007年、2008年、2009年蕲艾叶为原料,加工成3:1,5:1,8:1,15:1等不同比例的艾绒,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进行半定量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其含量有较大差别:年份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越少,难挥发成分含量越多。表明蕲艾叶及艾绒挥发油成分基本是安全的。陈年高比例艾绒挥发油以难挥发成分为主,如刺柏脑、石竹素、石竹烯等,这些难挥发物质可能就是艾灸时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载多柔比星的羧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COOH-DOX),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和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共聚法制备羧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COOH),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小角X射线衍射确认介孔结构,氮气等温吸附进行比表面积分析(BET)和孔径,孔容积分析(BJH)。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采用MTT染色法,分析其对MCF-7细胞和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80 nm(PDI<0.2),比表面积为657.9 m2·g-1,孔径为2.27 nm。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54.6%,19.7%。纳米粒经24 h水浴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0释放介质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空白纳米粒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载药纳米粒对MCF-7细胞和Hela细胞的毒性与游离多柔比星(DOX)相当。结论 共聚法制备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COOH),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其可作为抗癌药物DOX的载体,粒子能被摄取,而且能趋于完全释放,载药后可降低DOX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实验拟制备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NH2-MSN-RES),以期提高白藜芦醇(Res)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改良的Stober法合成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NH2-MSN),发明了反复饱和溶液吸附法载入白藜芦醇制备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MTT法考察载体对Caco-2的细胞毒性,研究载体对白藜芦醇的跨膜转运能力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结果 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氨基成功修饰,呈圆整球形,分布均一,对Caco-2细胞无明显的毒性。反复饱和溶液吸附法吸附8次,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9.26±2.51)%,体外释药呈现明显的缓控释特性,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对Caco-2细胞单层模型具有良好的跨膜转运能力。药动学参数表明,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AUC0-t是白藜芦醇溶液的2.58倍,并且t1/2tmaxρmax显著提高,同时载体使白藜芦醇由单室模型变为二室模型。结论 改良的Stober法成功合成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反复饱和溶液吸附法能够有效提高载药量,载白藜芦醇的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提高了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氨基修饰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有前景的口服给药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0.
优选基于多孔二氧化硅的肉桂挥发油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多孔二氧化硅吸附肉桂挥发油后,以海藻酸钠为骨架材料,通过滴制法制备肉桂挥发油微球;以微球粒径及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等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综合热分析(TGA)和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肉桂挥发油微球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按优化工艺参数制备的肉桂挥发油微球形态圆整,粒度均匀,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61 mm,平均载药量为32.85%,药物包封率为94.79%。在pH 1.0,4.0,6.8,7.4环境中,6 h达到药物最大释放量,分别为50.2%,72.6%,95.0%,97.4%。同时IR,TGA等方法证明了微球的生成。优选制备工艺所得肉桂挥发油微球具有操作稳定性,工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周炜炜  王朋倩  杨秀娟  张淼  吴茵  隋峰  霍海如 《中草药》2020,51(24):6286-629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和方法,筛选辛香类中药陈皮、丁香、小茴香和嗅觉受体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靶点和通路,揭示辛香类中药辛味药性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TCMSP等数据库收集陈皮、丁香、小茴香3味辛香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筛选出活性成分,预测其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收集所有与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相关的蛋白;将筛选所得靶点和OR相关蛋白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OR蛋白互作网络图,并进一步对关键靶点蛋白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获得陈皮有效成分5个、丁香有效成分5个、小茴香有效成分2个;药物靶点蛋白共224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515个。蛋白互作网络发现GNB2、CHRM2、CHRM3、GNGT2、ADRA2A等25个靶点是3味辛香类中药中挥发性成分激活OR后发挥药效的关键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31个生物过程,78个信号通路。结论 嗅觉受体主要被辛香类中药的挥发性成分激活,然后启动多个信号通路共同参与辛香类中药药性的表达,产生“气味辛香”之效。  相似文献   

12.
陈皮抗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俞静静  苏洁  吕圭源 《中草药》2016,47(17):3127-3132
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药用价值高。陈皮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橘类黄酮的摄入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大量的体内外研究也发现陈皮及其成分具有良好的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包括调血脂、防治脂肪肝、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心脑保护等,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等,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柑橘属中药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枳实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枳壳Aurantii Fructus均为常用理气药,但三者在功效、主治方面各有侧重。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3个方面对芸香科柑橘属中药陈皮、枳实、枳壳进行总结、比较与分析,进一步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并结合药效、药性、药动学的研究进行分析,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为建立和完善药材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玉玲  伍利华  李鹏程  朱红梅  伍蕊嗣  刘涛 《中草药》2016,47(22):4009-4015
目的通过橙皮苷的临床利用量对青皮的品质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橙皮苷提取转移率和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因变量,加水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利用星点设计2因素5水平试验,进行2次多项式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青皮提取工艺。并根据最佳提取工艺,在"真实量"以及提取转移率基础上,测定了市场上11批青皮中橙皮苷的临床利用量。结果青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24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5 h,OD预测值为0.822 0,验证值为0.808 8,与预测值偏差为1.61%。11批青皮中橙皮苷的临床利用量大小与其量高低并非正相关。结论建立的方法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与临床实际利用情况相联系,为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青垚  王小平  雷星  高亚珍  徐杰  王梁凤  王芳  杨明 《中草药》2021,52(20):6168-6177
目的分析不同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探讨辅料砂仁、陈皮在熟地黄加工过程中的炮制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生地黄、砂仁陈皮制熟地黄及缺不同辅料熟地黄炮制品图谱,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SPSS 21.0、SIMCA 14.1软件进行分析,并对7个非糖成分(梓醇、地黄苷D、5-羟甲基糠醛、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异类叶升麻苷、橙皮苷)和8个糖类成分(D-果糖、葡萄糖、蔗糖、蜜二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水苏糖、毛蕊花糖)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生地黄、砂仁陈皮制熟地黄与缺不同辅料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品在成分空间上存在差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地黄炮制后,单糖含量增加,寡糖、苷类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生、熟地黄之间以及佐以砂仁、陈皮都使地黄成分含量存在差别,且砂仁陈皮制熟地黄中D-果糖、葡萄糖、甘露三糖含量相较于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缺砂仁、缺陈皮)分别增加了29.24%、57.14%、44.65%。结论辅料砂仁、陈皮的加入是其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为阐述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的炮制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川陈皮品质初步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川陈皮的品质差异。方法:通过观察显微特征、测定挥发油含量及比较薄层色谱图,探讨不同样品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陈皮的显微特征、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较大差异,不同产地相同样品的相似度较高。结论:环境因子对陈皮品质的饰变作用不大,遗传因素对陈皮品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引入分光测色计,将中药材性状品质这一经验指标数据化,依据获取的中药材颜色信息实现对中药材品种的鉴别,为研究中药鉴定共性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以陈皮为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陈皮药材,采用色度学分析方法获取陈皮颜色特征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建立陈皮品种鉴别的数学预测模型和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L*a*b*色度空间的陈皮药材品种鉴别的数学判别模型,其判别符合率为100%,双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陈皮:L*(66.621 5~73.916 5),b*(29.329 5~52.211 0);广陈皮:L*(53.950 0~63.260 0),b*(24.610 0~30.770 0)。结论:实验证明分光测色计获取的颜色信息可实现陈皮药材品种的鉴别,采用色度学分析方法对中药品种鉴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β-环糊精包合陈皮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比较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液-液包封法、气-液包封法对β-环糊精包合陈皮挥发油的效果,综合观察油利用率、含油率、包合物收得率,以饱和水溶液法为优。  相似文献   

19.
β-环糊精包合陈皮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液-液包封法、气-液包封法对β-环糊精包合陈皮挥发油的效果,综合观察油利用率、含油率、包合物收得率,以饱和水溶液法为优。  相似文献   

20.
广陈皮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广东陈皮的简称,作为道地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广陈皮"的道地药名在宋代文献中比较罕见,但经笔者考证其另有别名"真橘皮"、"真陈皮",提前了"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使用的起源时间,而之前有学者认为是源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广陈皮历来是"广药"中的大宗药品,畅销海内外,为各地医生推崇和群众喜爱。广陈皮在2016年入选广东省首批立法保护的8种岭南药材之一。新会皮做为广陈皮中的上品,两者经常可以互相指代,特别到了清代,很多地方出现广陈皮即是指新会皮,所以它们也有共同的发展脉络,但新会皮也有其独特的道地药史。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并公告新会陈皮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