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成药》2016,(9)
目的 ELISA法检测双黄连注射剂中小分子半抗原物质连翘酯苷A致敏家兔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方法取新西兰种家兔,自耳中心动脉采血10 m L,制备致敏前血清。将连翘酯苷A与家兔血清体外孵育,制成连翘酯苷A-血浆蛋白完全抗原。将完全抗原皮下注射以免疫动物,1月内共5次。末次注射后7 d,麻醉动物,自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即为连翘酯苷A-血浆蛋白全抗原的抗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抗体效价(D值)。若1∶128稀释血清的D值大于致敏前血清D值的2倍,即可判定产生了外源性抗体。用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家兔抗血清的特异性抗体,并绘制抑制曲线,以证明其抗体是由连翘酯苷A-血浆蛋白特应性产生的。由于药物引起过敏反应与产生Ig E型抗体有关,因此采用兔免疫球蛋白E(Ig E)ELISA试剂盒检测家兔抗血清中Ig E抗体的含有量。结果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连翘酯苷A的抗体效价高于致敏前血清D值的两倍,说明连翘酯苷A有潜在的致敏性。间接竞争ELISA测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连翘酯苷A免疫后的家兔抗血清中的抗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Ig E型抗体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经过多次免疫后的家兔体内产生了外源性Ig E型抗体。结论连翘酯苷A在此实验条件下对家兔有致敏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 4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特征,了解双黄连口服液中药物配伍对其主要有效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在体肠循环模型,研究比较双黄连口服液与其4种有效成分在体肠循环过程中的浓度变化的差异.结果: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分别在40~160,6~24,3~12,2.6~10.4 mg·L-1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吸收转化速率常数Ka,单位时间百分吸收转化率A基本保持不变;除黄芩苷、绿原酸、连翘酯苷A外,在pH 5.0~7.43,连翘苷的吸收不受pH影响;4种成分在各肠段的Ka,A均无明显差异.黄芩提取液中的黄芩苷、金银花提取液中的绿原酸、连翘提取液中的连翘苷的Ka,A与双黄连口服液中相应成分的Ka,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连翘提取液中的连翘酯苷A的Ka,A显著大于双黄连口服液中相应成分的Ka,A.结论: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且无特殊的吸收窗;双黄连口服液组方配伍显著改变了连翘酯苷A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UPLC-MS-MS同时测定双黄连粉针中7种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中7种活性成分(绿原酸、咖啡酸、芦丁、木犀草苷、连翘酯苷A、黄芩苷、连翘苷)含量的方法。 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 0.40 mL·min-1,柱温 30 ℃。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ESI)源,负离子模式检测,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定量离子对为m/z 353.0~191.1(绿原酸),m/z 179.1~135.1(咖啡酸),m/z 609.2~300.2(芦丁),m/z 447.1~285.1(木犀草苷),m/z 623.1~161.1(连翘酯苷A),m/z 444.8~268.8(黄芩苷),m/z 578.8~370.8(连翘苷)。 结果: 7个成分在考察的线性范围内,进样浓度与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8 3),精密度RSD<4.2%;重复性RSD<6.3%,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2.2%~102.7%。 结论: 该方法准确、快速、重复性好,可为双黄连粉针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小鼠类过敏反应检测模型,以双黄连注射液(SHLI)为例,对双黄连注射液的中间体提取物、中间体的逐级萃取组分或成分进行类过敏反应筛选,确定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致类过敏物质。结果显示双黄连注射液的3个中间体(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连翘提取物)中,连翘提取物致类过敏反应的作用较强;连翘提取物的致类过敏反应主要与其中极性较大的组分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此部分极性物质成分中所包含的连翘酯苷A和牛蒡苷可导致明显的类过敏反应。采用液质联用化学成分靶向切除技术剔除双黄连注射液中的连翘酯苷A后,与未剔除连翘酯苷A的双黄连注射液相比,前者诱发类过敏反应大大降低,安全性明显提高。该研究采用化学分离与体内类过敏检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筛选双黄连注射液致类过敏物质的技术,并找出了SHLI的主要致类过敏成分,不仅为SHLI的工艺改进和优化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复方制剂类过敏物质筛选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6,(7)
目的以双黄连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8种主要成分的致敏性。方法采用RBL-2H3细胞模型,分别用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黄芩素、连翘苷、连翘酯苷A、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处理细胞,测定细胞脱颗粒率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率。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绿原酸及隐绿原酸能直接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显著提高细胞内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其他成分无显著的致敏性。结论双黄连注射液的致敏性可能是由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双黄连颗粒中连翘酯苷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连翘酯苷A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0.4%冰醋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为:330nm。结果连翘酯苷A在0.5~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8.01%,RSD=0.392%。结论本法可用于测定双黄连颗粒中连翘酯苷A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芩苷、绿原酸和双黄连注射剂的致敏性。方法将黄芩苷、绿原酸、黄芩苷和绿原酸等比混合物(黄绿混合物)和双黄连注射剂与正常BN大鼠血清体外孵育制备完全抗原,免疫BN大鼠,制备抗血清,并采用ELISA法检测组胺含量及其抗血清效价。结果黄芩苷抗血清效价为1:8,绿原酸抗血清效价为1:32,黄绿混合物抗血清效价为1:64,双黄连注射剂抗血清效价为1:128。结论黄芩苷、绿原酸、双黄连注射剂具有致敏性,推测双黄连注射剂作为一个复方引起不良反应可能与黄芩苷和绿原酸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 4种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Hedera ODS-2色谱柱(4.6mm×250mm,5μm),柱温30℃,甲醇-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4、280nm。结果: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分别在28.53-285.25、4.86-48.60、2.05-20.50、2.01-20.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3、0.9993、0.9997,4种成分平均回收率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结论:本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HPLC法同时测定双黄连颗粒中9种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双黄连颗粒中绿原酸、咖啡酸、芦丁、连翘酯苷、野黄芩苷、黄芩苷、连翘苷、黄芩素、汉黄芩素9种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8 nm,柱温35℃。结果 9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回收率在97.9%~102.1%。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可靠,重现性较好,可用于双黄连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绿原酸、连翘酯苷A和黄芩苷的血药浓度,探析注射用双黄连粉针中3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绿原酸、连翘酯苷A和黄芩苷含量,以葛根素为内标,流动相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0~10 min,10%~20% A;10~35 min,20%~35% A;35~40 min,35% A;40~40.5 min,35%~10% A;40.5~55 min,10% A),绿原酸、连翘酯苷A、黄芩苷和葛根素的检测波长分别为328,328,277,249 nm。结果: 绿原酸和连翘酯苷A在0.2~20 mg·L-1、黄芩苷在2.0~30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均<13.6%,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样品的方法回收率在88.3%~109.3%,提取回收率均>80.8%。绿原酸、连翘酯苷A和黄芩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8.406±1.175),(9.696±2.349),(145.35±22.02) mg·h·L-1;MRT0-t依次为(0.619±0.105),(0.634±0.115),(0.456±0.068) h;t1/2 Z分别为(0.532±0.064),(0.732±0.357),(0.542±0.175) h;Vz分别为(0.384±0.050),(0.673±0.422),(0.324±0.072) L·kg-1;CLZ分别为(0.504±0.067),(0.634±0.150),(0.426±0.066) L·h-1·kg-1结论: 该方法灵敏、简便、准确,适用于大鼠血浆中绿原酸、连翘酯苷A和黄芩苷的测定及注射用双黄连粉针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双黄连粉针剂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本强  罗佳波 《中成药》2007,29(4):555-558
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剂(金银花、黄芩、连翘)药效物质基础,为双黄连粉针剂更合理的应用和更广泛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双黄连粉针剂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黄芩苷(baicalin,Ⅰ)、槲皮苷(quercitrin,Ⅱ)、金丝桃苷(hyperoside,Ⅲ)、芦丁(rutin,Ⅳ)、槲皮素(quercetin,Ⅴ)和木犀草素(luteolin,Ⅵ)。结论:除黄芩苷(baicalin,Ⅰ)外,其他5种黄酮类化合物均系从该制剂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双黄连粉针剂中绿原酸和黄芩苷外标定量测定方法。方法用自制C8~C13混合型烷基键合硅胶柱(5μm,4.6 mm×150 mm)为固定相,甲醇和水溶液(用磷酸调pH2.7)为流动相,在C8~C13柱上梯度洗脱,流速为1 m l.m in-1,紫外检测波长为323 nm。结果绿原酸和黄芩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100.0mg.m l-1和8.6~215.0 mg.m l-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9和0.999 97;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3%和99.94%;检测限分别为0.014 mg.m l-1和0.020 mg.m l-1;精密度实验RSD分别为1.12%和0.61%;重现性实验RSD分别为1.14%和0.73%,稳定性实验RSD分别为0.89%和0.54%;4批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在1.577~1.753 mg.m l-1,黄芩苷的含量在26.02~28.68 mg.m l-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成本低,可用于双黄连粉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HPLC测定双黄连注射液中木犀草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液中木犀草苷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聚酰胺柱纯化富集木犀草苷,通过Waters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磷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350 nm,柱温35℃。结果:木犀草苷进样量在34.3~343.0 n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方法回收率为99.2%,RSD 3.3%(n=6)。结论:方法灵敏、简便、准确,可用于双黄连注射液中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注射用双黄连和致敏物引起的腘窝淋巴结(popliteal lymph node,PLN)反应,探讨注射用双黄连的致敏潜能。方法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Veh)组、苯巴比妥(PB)组(1 mg/只)、HgCl_2组(50μg/只)和D-青霉胺(D-pen)组(2 mg/只)、注射用双黄连低剂量组(L组,1 mg/只)和高剂量组(H组,5 mg/只),每组10只。小鼠一侧足趾部皮下给予受试物,第8天处死动物,摘取两侧PLN,称重,计算质量指数(mass index,MI);每组将4只小鼠的PLN以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用于病理学检查,其余6只制备单细胞悬液,计算细胞指数(cells index,CI),比较PLN的变化。结果H组MI、CI较Veh组升高(P0.05),MI≥2和CI≥5。病理检查,PLN体积变大,生发中心明显,副皮质区内高内皮静脉(HEV)横断面增多。结论注射用双黄连可诱导C57BL/6J小鼠产生明显的PLN反应,提示它具有一定的致敏潜能。  相似文献   

15.
双黄连粉针中抗病毒部位的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双黄连粉针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病毒活性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微茸细胞病变抑制法考察双黄连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病毒活件:应用化学和光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结构研究。结果:乙酸乙酯部位(C)、正丁醇部位(D)、水层部位(E)的抗病毒作用较强。并从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汉黄芩素(wogonin,Ⅱ)、黄芩苷(baicalin,Ⅲ)、连翘苷(phillyrin,Ⅳ)、小犀草苷(luteoloside,Ⅴ)、绿原酸(chlorogenicacid,Ⅵ)。结论:研究结果为双黄连粉针的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唑啉钠等药物体外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考察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在室温下配伍后物理外观、pH值、微粒的变化。结果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溶液两药或多药配伍后外观澄明、pH值无明显变化,但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唑啉钠及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后0.5 h出现少量絮状悬浮物,且直径≥25μm 微粒数量显著增加。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以与注射用头孢唑啉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二联应用,不宜多联应用。  相似文献   

17.
动态浊度法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方法,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对双黄连注射液进行定量干扰实验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稀释5倍和10倍时有干扰作用。而稀释20倍和40倍时则无干扰作用。结论: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