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临床输液热原反应中热原的来源主要有3,即药品、输液过程的污染和输液器具。为了抓好使输液器具无热原这一环节,我们供应室开展了对灭菌处理后输液器具的热原检测工作。热原检测采用鲎试验法。(鲎试剂为东方鲎试剂公司福州厂制)。检测使用的注射器,  相似文献   

2.
鲎试验是利用鲎血细胞溶解物与微量细菌内毒素(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酯多糖)起凝胶化反应,从而检测微量内毒素的一种实验技术。近年来,国外的很多报道普遍认为用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确实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方法。现介绍一组有关应用鲎试剂检查临床患者发生输液热原反应的原因、消灭输液装置存在热原的方法及应用鲎试验法对无菌手术器械的管理等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一次性医疗用品热原,控制临床输血输液反应。方法采用鲎试验方法对采购的一次性输血器、输液器和注射器进行了热原检测。结果经对108份一次性使用输血器、输液器和注射器以及医院再生玻璃注射器等检品中,检出热原阳性9份,阳性率为8.33%。热原阳性包括:1份输液反应后余液,2份反渗水和6份输血器。结论医院采购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存在热原阳性,有必要进行批次抽检。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在为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生的热原反应,与输液装置存在热原有关。有的作者观察到,患者发生输液热原反应时,对输液装置作鲎试验呈阳性;而当加强对输液装置的洗涤过程,并经鲎试验呈阴性时,则临床上发生输液热原反应者也消失。另一些作者观察到,为患者输液后,对输液装置未能及时进行洗涤与灭菌,致使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热原,加  相似文献   

5.
<正> 临床输液中,病人常出现有热原反现。经试验证实,采用压力蒸汽(115℃)作用40分钟,经2次重复处理,可将输液中的热原灭活。试验时所用热原材料为:①含热原的输液;②含大肠杆菌内毒素(2mg/ml)的溶液;③冻干的大肠杆菌内毒素安瓶。经上述处理后,用家兔法和鲎试验法检测,结果表  相似文献   

6.
1983年美国FDA就规定用鲎试验法检查医疗装置的热原。国内随着鲎试验方法研究的深入和鲎试剂生产水平的提高,卫生部(88)卫医字第6号文要求用鲎试验法检测输液(血)器具的热原,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本文对该方法作了一些改进,考查并分析了我省输液(血)器具污染热原的现状。并对执行上述文件所附检验方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正> 细菌内毒素是导致输液热原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常因输入的液体和药物含热原物质、输液器具上存在内毒素等导致输液反应。因此,玻璃注射器和输液器等需要彻底去除细菌内毒素。为了提高玻璃注射器洗涤质量,分别采用三种消毒剂浸泡洗涤再灭菌,最后通过鲎试验法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以确认效果最好的洗涤消毒剂。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药典对大输液的澄明度、无菌、热原的严格规定,结合临床调查,原瓶液体均符合规定,而通过输液器的液体热原检查阳性率高达84%;输液的澄明度和热原检查,不合格率分别为96%和22%;即使热原检查阴性的液体,输液后再检测热原,鲎试验阳性率高达92%。可见,输液的污染主要来自使用过程中,特别是输液器具不洁所致。在目前尚未全部采用封闭式输液和一次性输液时,作者认为,减少污染的方法:输液完毕应及时  相似文献   

9.
鲎试验是利用鲎血细胞溶解物与微量细菌内毒素(热原)起凝胶反应,来检测微量细菌内毒素的一种生物学实验技术。鲎试验检测近年来发展很快,据国外文献报道,用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确实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的方法。鲎试验在国内除在一些有关药检部门开展之外,现已在部分医院供应室应用,在供应的输液器具、头皮针、各种灭菌器械、各种敷料等方面,应用鲎试验来检测  相似文献   

10.
配制输液流程中热原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调查我院在配制输液中热原污染情况,对10批大输液生产中各个环节进行了热原定量检查。检查用XNC-1型细菌内毒素测定仪进行鲎试验。样品取自以下3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为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29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以发生发热反应的32例输血患者作为发热反应组、发生过敏反应的46例输血患者作为过敏反应组、无输血不良反应的51例输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输血后发热反应组和过敏反应组CRP分别为27.9±10.7 mg/L和16.7±9.3 mg/L,高于输血前的12.7±9.6 mg/L和10.0±6.3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发热=3.238,P发热<0.05;t过敏=5.041,P过敏<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输血不良反应组输血前后CRP比较,t=2.5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是炎症标志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CRP显著升高,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SF South  TS Casina  L Li 《Transfusion》2012,52(8):81S-87S
BACKGROUND: Protecting the saf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ransfusion service laboratories. Pretransfusion testing is a critical element of the entire transfusion process to enhance vein‐to‐vein safety. Human error associated with manual pretransfusion testing is a cause of transfusion‐rela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nd most human errors can be eliminated by automated systems. However, the uptake of automation in transfusion services has been slow and many transfusion service laboratories around the world still use manual blood group and antibody screen (G&S) method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error potentials of commonly used manual (e.g., tiles and tubes) versus automated (e.g., ID‐GelStation and AutoVue Innova) G&S methods. Routine G&S processes in seven transfusion service laboratories (four with manual and three with automated G&S methods) were analyzed using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corresponding error potentials of each method. RESULTS: Manual methods contained a higher number of process steps ranging from 22 to 39, while automated G&S methods only contained six to eight steps. Correspon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process steps that required human interactions, the risk priority number (RPN) of the manual methods ranged from 5304 to 10,976. In contrast, the RPN of the automated methods was between 129 and 436 and also demonstrated a 90% to 98% reduction of the defect opportunities in routine G&S testing.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quantitative evidence on how automation could transform pretransfusion testing processes by dramatically reducing error potentials and thus would improve the saf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2014年30 518例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 518例儿童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例,输血反应率0.54%;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占89.16%(148/166)、非溶血性发热占10.24%(17/166)、血红蛋白尿占0.60%(1/166);各种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反应率:单采血小板1.92%(72/3 743)、血浆0.43%(56/13 132)、红细胞悬液0.28%(38/13 480);儿童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局部或全身皮疹74.10%(123/166)、非溶血性发热10.24%(17/166)、皮疹伴发热5.42%(9/166)、眼睑或口唇水肿9.04%(15/166)、支气管痉挛(轻度)0.60%(1/166)、单纯血红蛋白尿0.60%(1/166)。结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疹;单采血小板是最常引起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化疗中应用效果的差别。方法将20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上肢静脉留置针组)95例和B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组)107例。比较2组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B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低,可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与疾病类型及血液输入成分的相关性研究,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支持。方 法 根据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2008 年1 月~2019 年12 月输血总人次为14 958 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病例125 例。分析其发生类型、输入血液成分、病种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8 到2019 年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25 例, 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83%(125/14 958),发热反应率最高,共62 例(0.41%),其次为过敏反应51 例(0.34%)。在 输注成分中以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47%,25/1 696),其次为红细胞(0.96%,75/7 538)、 血浆(0.49%,25/5 012),其它血液成分未见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2.16,13.52,均P<0.05);临床 科室之间、病种之间、单次输血者和反复输血者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52,P<0.05)。 结论 输血科应加强临床科室的培训,提高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判别能力,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与护理体会。方法:分析血液性输注中发生发热反应的128例血液病输血的患者发病原因,并给予合适的护理干预。结果:经过针对性的护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有效率达到94.5%,显示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对于出现发热反应的血液病患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其发病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减少发热副反应,提高临床效果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静脉输液药物治疗、静脉高营养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经验。方法 :随机将 137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分为两组 ,实验组 (6 9例 )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建立静脉通道 ;对照组 (6 8例 )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法。两组均经此通道常规输液及补充静脉高营养素。穿刺点每周换药 2次 ,细菌培养 1次 ,发热患者行血培养 ,拔管时取导管尖端培养。观察导管阻塞、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留管时间等。结果 :实验组留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导管脱落及相关性感染、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导管阻塞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延长留管时间 ,适合需长时间保留静脉通道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发热反应处理程序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输液反应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甚至会引发护理纠纷和法律事件。热原反应、微粒污染、细菌病毒污染、药物不良反应是引起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制订静脉输液发热反应预防程序,防止操作失误;建立静脉输液反应应急护理程序,提高护士处理水平;规范静脉输液护理记录程序,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实施护理对策,护士对静脉输液发热反应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医院碘过敏试验方法的现状,为规范碘过敏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44家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碘过敏试验方法。结果 广东省不同医院根据习惯和经验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是静脉注射法.其次为皮试 静脉注射法,另外,还有医院使用眼结合膜试验 静脉注射法。结论 有必要对不同的碘过敏试验的方法进行严密的科研设计。测定不同试验方法对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为规范碘过敏试验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42  
目的 对各类输血反应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建立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新技术 ,以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方法 对上海地区 13家医院的 30 776名输血病人进行调查 ,并应用改良Polybrene、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 (SEPSA)等新技术 ,进行同种特异性抗体的筛选、鉴定及交叉配型试验。结果 发生各类输血反应5 0 8例 (1.6 5 % ) ,其中检出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同种抗体 6 4例 (12 .6 % ) ,抗体特异性分别为血小板抗体 (包括HLA) 5 1例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13例 ;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对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χ2 >3.84 ,P <0 .0 5 )。结论 使用研究建立的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新技术能有效地诊断、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