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源性干扰素(IFN)的生成,是一种早期抗病毒的防御机理,但在人类病毒性肝炎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早期文献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AVH)病人,不产生可检测的循环 IFN,所以在 AVH 病程中,IFN 即使起作用也是很小的。近年来由于应用了新的检测方法,有些报告指出 AVH 某些亚型可测出循环 IFN,并根据鼠肝炎模型的初步观察,证实 IFN 在实验性鼠肝炎中的重要作用。报告还指出 AVH 的近期预后,可能主要取决于 IFN 的生成,而暴发性肝炎病人则检测不到血清干扰素的活性。在给予外源性干扰素后,能使一些病人痊愈,因此推测在暴发性肝炎时干扰素系统有很大的缺陷。为了证实 IFN 的重要性,作者对59例急性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早期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8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100例正常人血清前白蛋白的含量,比较其间统计学差异。[结果]血清PA的水平能反应肝细胞的损伤程度。[结论]早期检测血清PA对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调查德国汉诺威地区1975年发生的有症状肝炎病例急性期血清中 HBsAg、抗-HA、抗-HBc 和抗-HBs,并测定了血清中 IgM 水平,来决定不同病原型别病毒  相似文献   

4.
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清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入院的临床确诊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1055例患者进行病原学分型研究。结果沙市市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构成以甲肝和乙肝为主,分别为39.34%和32.13%。其次是重叠感染占13.27%,丙肝与成肝各占0.28%和6.62%,病因不明占8.72%;尚未发现单纯丁肝与单纯CMV与EBV感染者。重叠感染有3种类型11种模式,即双重感染10.81%,三重感染1.80%,四重感染0.66%。11种模式中以甲、乙双重感染多见占8.15%,其次是HBV合并CMV感染占3.50%,其它9种模式少见。沙市市5种病毒性肝炎按其检出率高低排列,其病原谱为甲肝48.63%,乙肝45.02%,戊肝6.26%,丁肝3.03%,丙肝1.14%,CMV感染3.50%,EBV感染0.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前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着病情越重,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越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度与慢性肝炎轻度和中度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通过对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前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着病情越重,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越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度与慢性肝炎轻度和中度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通过对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的临床观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传染科(116023)冯继红,王虹艳,季晓鹏本文报告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OD活性的测定结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1.对象: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我院1994年的门诊病人。按199...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前白蛋白(PA)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RBP和PA水平,同时以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对照.结果 血清RBP和PA水平与肝脏受损害程度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RBP和PA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均以重型肝炎水平最低.结论 血清RBP和PA的水平与肝脏功能的损害相关,随着肝病的加重两者水平逐渐下降,可以作为反映肝脏早期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已有报告急性病毒性肝炎(AVH)患者血清中存在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的血清抑制因子(SIF)。作者对81例(男52例、女29例,年龄29~86岁)AVH 患者(其中甲型肝炎10例,乙型肝炎58例、非甲非乙型肝炎13例)分别在发病后第1、4、8、24及52周检测SIF 并进行其他有关实验室检查,以观察 SIF活性与 AVH 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病后6个月63例患者痊愈(Ⅰ组),HBsAg 均转为阴性,并出现抗-HBs、抗-HBc 及抗-HBe;18例患者转氨酶一直呈高水平(Ⅱ组),HBsAg 和 HBeAg 均阳性。发病后1年,Ⅰ组患者生化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广西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166例住院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庚型肝炎生期感染指标检出率分别为4.82%,51.20%,13.86%和11.64%,未分病例占17.42%,危险性因素分析表明,乙肝、丙肝和庚肝病人中有较高的肝病史、输血史和手术史。认为乙肝在急性散病毒性肝炎中占重要地位,医源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血清锌值与白蛋白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血清锌值与白蛋白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采用补锌治疗改善病毒性肝硬化病人预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9月~2006年4月,介于22~75岁间,病毒性乙型或丙型性肝炎肝硬化病人共38例,其中慢性乙型31位,慢性丙型肝炎7例。采用生化分析仪AU2700和BH5100吸收光谱仪分别测定患者肝功能血脂和血清锌值。记录其结果,统计分析锌与各检验值间关系。[结果]生化检验总蛋白(72.5±1.8)g/L,白蛋白(32.4±0.57)g/L,总胆红素(15.7±1.4)μmol/L,胆固醇(4.9±2.1)mmol/L,甘油三酯(1.8±0.9)mmol/L。血清锌值为(7.1±1.2)μmol/l;随着白蛋白下降,血清锌值与其呈显著的关系性(r=0.635,P=0.043),与其他检验值皆无相关性。[结论]虽然多数病毒性肝硬化病人营养状态尚可,但血清锌值降低,且与白蛋白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尤其白蛋白低于35.0g/L时,血清锌值有55.2%患者小于7.0μmol/L。适量的补充锌,可改善肝硬化病人肌肉痉挛(占38例中的31.5%)、味觉迟钝(占38例中的56.3%)等症状,促进恢复肝性脑病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71例慢性HBsAg携带者。其肝脏病理所见:组织学正常者(NH)13例,接近正常肝脏者(NNL)11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1例,活动性肝硬变(A-CIR)16例,非活动性肝硬变(I-CIR)9例。全部携带者用被动血凝法测定其聚合人血清白蛋白结合活性(PHSA-B);用ELISA测定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及循环IgM/HBs复合物(IgM/HBsC) 结果:见表。作者发现在71例HBsAg慢性携带者中73.2%血清PHSA-B阳性;  相似文献   

13.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是否会转变为慢性肝炎的问题,大多数文献持否定看法。为了证实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呈慢性过程的可能性,作者研究了25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临床生化以及部分肝活检资料。结果19例为单纯的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3例呈迁延性过程,3例呈慢性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检测7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A含量,旨在探讨肝脏损害及病理改变对血清HA含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1)肝病组:79例中,男62例,女17例;年龄18岁~65岁,平均年龄35.5岁,慢性迁延型肝炎(慢迁肝)32例,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活肝)25例,肝硬化22例。(2)对照组:32例,男22例,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元谋县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9年1月至12月共收集到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血清115份进行血清病原学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115份血清标本来自于1989年元谋县医院住院病人,诊断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1]。每例患者人院1周内采集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后存人-20℃冰箱待测。1.2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HBSAg、抗一HBclgM药盒购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研究所,901010;抗一HAVIgM,HDVAg药盒购于北京病毒研究所,抗一H…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Κ和λ轻链)的变化与各期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71例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肝炎除IgM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它均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肝炎和肝硬化IgA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IgM、IgG、KAP、LAM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而C3、C4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病毒性肝炎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检测结果不仅对病毒性肝炎的分期,而且对判断病情、衡量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估计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全世界慢性肝病、肝硬变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也是成人肝移植的重要指征,在已知的5种肝炎病毒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能引起持续感染和慢性肝炎、尽管这3型慢性病毒性为在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和组织学特征方面都很相似、而且都能发展成肝硬变,但是这3种病毒有各自的特性,对药物的疗铲也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慢性病毒肝炎最近治疗进展,重点介绍应用α-干扰素治疗方面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19.
聚白蛋白和聚蛋白抗体以及聚蛋白受体是肝炎中最新提出来的指标,在肝炎病理变化及诊断中的作用已经比较明确。它可用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炎的早期诊断,肝炎的予后,以及传染性指标中进行了探索。有些文章报导了病毒性肝炎及中毒性肝炎利用此系统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见于骨骼肌、脑和心脏。当这些组织受损时可释放出CPK,因而测定它的血清值就可探查这些损害。但血清 CPK 活性降低常不被人注意。本文报道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CPK 值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