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哮喘发病中的变化及氯雷他定的治疗效应。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经氯雷他定治疗前后的哮喘患儿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哮喘组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氯雷他定治疗6~8周后血清sICAM-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sICAM-1可作为气道慢性炎症的标记物。氯雷他定具有下调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作用,可用于哮喘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应用ELISA方法测定了16例急性发作期,12例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结果发现急性期患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及正常人(P<0.0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1明显升高,提示这些粘附分子在哮喘气道炎症的加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各项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的表达程度。方法 对82例肝细胞嘲笑因清眙球蛋白(AFP)、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α-岩灌糖苷酶(AFU)及唾液酸(SA)等4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结果 血清AFP、sICAM-1,AFU等指标的阳性诊断率均在60%以上,其中以sICAM-1阳性率最高。而4项指标联合阳性率为95.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AFP、sICAM、AFU及SA能提高肝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在哮喘气道炎症粘附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哮喘的发病机理。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肺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和呼吸生理学方法系统观察正常组和哮喘组豚鼠各项指标。结果:(1)哮喘组豚鼠肺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Cdyn)和肺气道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2)哮喘组豚鼠血浆和肺泡灌洗液(BALF)可溶性ICAM-1(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血清和BALF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ALF中白细胞介素8(IL-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3)哮喘组豚鼠肺组织(气道上皮和血管内皮)ICAM-1和IL-8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CAM-1、P选择素、IL-8、ECP参与介导了哮喘气道炎症的粘附过程。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TGF-β1及sICAM-1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30 例MS患者血清中sICAM-1 和TGF-β1 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MS患者血清TGF-β1 水平明显下降(P< 0.01),而sICAM-1 水平则明显升高(P< 0.01)。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TGF-β1 水平逐渐升高,而sICAM-1 水平则逐渐下降。MS患者头MRI上病灶越大,sICAM-1 水平升高也越明显。结论:血清TGF-β1 和sICAM-1的检测对判断MS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30例、缓解期20例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水平和IgE水平。结果,支气管叶屠 急性发期、缓解的sICAM-1水平和IgE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的sICAM-1水平和IgE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缓解期患者sICAM-1水平和IgE水平较急性发作期明显下降。认为血液中sICAM-1与IgE参与了支气管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TGF—β1及sIACM—1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30例MS患者血清中sICAM-1和TGF-β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MS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下降,而SICAM-1水平则明显升高。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TGF-β1水平逐渐升高,而SICAM-1水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在长期透析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夹心ELISA方法分别检测感染期、非感染期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清及腹膜透析液中sI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与非感染期CAPD患者相比,感染期CAPD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降低,腹透液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血清及腹透液s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或降低(P〈0.01)。结论:sICAM-1在感染期CAPD患者血清及腹透液中的变化,可能损害了巨噬细胞的正常粘附能力,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60 例大肠癌、21例胃癌、17 例乳腺癌、9 例正常人血清中sICAM-1 的含量。结果:大肠癌和胃癌血清中sICAM-1 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 0.01),乳腺癌血清中sICAM-1 较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 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 阳性率较胃癌高(P< 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 的含量与其病程及病理有明显关系。结论:测定血清中sICAM-1的含量可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ELISA法检测临床确诊的48例多发性硬化症(MS)病人血清28例脑脊液(CSF)中sIL-2R水平;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8例MS病人血中mIL-2R的表达。结果表明(1)MS患者组用激素治疗前血清及CSF中,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C)(P〈0.01),其中MS急性复发组显著高于缓解组(P〈0.01);治疗后血清sIL-2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NC组(P  相似文献   

11.
朱雄翔  陈璧 《医学争鸣》1999,20(5):442-444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理,方法:以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模型与烧伤患者早期血清(EBPS)共同孵育1,4,12及24h,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EBPS对培养EC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表达的影响。以相应浓度的正常人血清和小牛血清作对照。结果:EBPS能迅速上调EC粘附分子ICAM-1,PECAM-1的表达,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sELAM-1)含量与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64例临床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ELAM-1的含量均不升高(P> 0.05);而它们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含量明显升高(P< 0.01);伴有肝转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血中sICAM-1的含量比无肝转移的癌患者有非常显著的升高(P< 0.01),而sELAM-1的含量相关无显著性(P> 0.05)。结论:sICAM-1的含量与胃肠道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哮喘患儿各期血清ECP,IL-5,sIL-2R和IgE水平及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用37℃凝血1h的血清,以法马西亚CAP系统检测哮喘各期和对照组ECP,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5,sIL-2R和IgE。结果表明ECP,IgE和sIL-2R均为发作期和稳定期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发作期不同程度高于稳定期,IL-5各期阳性率为A51.43%,AP56.0%,S30.77%,N10.0%,  相似文献   

14.
哮喘患儿自然杀伤细胞及γ—干扰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自然杀伤细胞及γ-干扰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FCM)及生物素-亲合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术(ABC-ELISA)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CD56^+细胞数及单个核细胞(PBMNC)诱生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NKC活性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发作期C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维甲酸(RA)对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功能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ICAM-1和E-选择素(EL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作者创建的无创性分离法分离培养PMVEC;将PAF和RA分别加入培养有PMVEC的96孔板中,观察二者对PMN-PMVEC粘附的影响;ELISA法测定PMVEC上ELAM-1和ICAM-1的表达;测定PAF和RA对PMN的趋化性、聚集和酸性磷酸酶的释放的影响。结果:(l)PMVEC用PAF处理3.5h后,它与PMN的粘附率从57.3%增加到72.8%(P<0.01)。而用PAF处理PMN同样可增加PMN-PMVEC的粘附率。(2)RA可阻断未刺激PMN与PAF刺激的PMVEC之间的粘附,但对PAF刺激的PMN与未刺激的PMVEC之间的粘附却无作用。(3)PAF可增加PMVEC上ICAM-l和ELAM-l的表达、增加酵母多糖激活血清和组胺对PMN的趋化性、增加PMN的聚集和PMN酸性磷酸酶的释放。(4)RA则可抑制PAF诱导的PMN聚集、酸性磷酸酶的释放及PMN对酵母多糖刺激血清和组胺的趋化性,而ICAM-1和ELAM-1的表达却未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对肺炎病儿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②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应用PSS治疗前后肺炎病儿外周血白细胞CD18的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浓度的变化。③结果肺炎病儿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sICAM-1和sVCAM-1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6.270~9.882,P均<0.001)。应用PSS治疗后白细胞CD18表达、sICAM-1和sVCAM-1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和普通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t=7.552~69.930,P均<0.001)。④结论PSS能明显降低肺炎病儿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5(IL-5)经雾化吸入后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于IL-5吸入前、吸入后2、24、48及72h分别收集8例哮喘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sICAM-1水平。结果:IL-5对正常人血清中的sICAM-1水平均无影响。哮喘患者吸入IL-5后2h sICAM-1即明显增高,48h后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维甲酸(RA)对多表核中性粒细胞(PMN)功能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ICAM-1和E-选择素(EL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作者创建的无创性分离法分离培养PMVEC:将PAF和RA分别加入培养有PMVEC的90孔板中,观察二者对PMN-PMVEC粘附的影响,ELISA法测定PMVEC上ELAM-1和ICAM-1的表达,测定PAF和RA对PMN的趋化  相似文献   

19.
哮喘患儿IL—12,IL—13与总IgE水平变化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麦贤弟  赵莉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5):400-401,W002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3(IL-13)与总免疫球蛋白E(总IgE)的变化。方法:取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IL-12、IL-13与总IgE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IL-12水平显著低于哮喘缓解组,P〈0.01;两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作期IL-13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P  相似文献   

20.
细胞因子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的调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用rhIL-1β(25ng/ml)或rhTNFα(100ng/ml)与系膜细胞共同孵育4、8、16及32小时,然后用Northern杂交检测该细胞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并用细胞ELISA检测它们的蛋白质表达。结果未予任何刺激的对照组,系膜细胞仅低水平表达ICAM-1、VCAM-1mRNA和蛋白质。rhIL-1β或rhTNFα刺激后,系膜细胞上这两种细胞粘附分子mRNA的表达,均迅速上调(仅TNFα刺激ICAM-1mRNA表达高峰在8小时,其余均在4小时),蛋白质表达也显著增加(P<0.001))。结论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可能通过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ICAM-1和VCAM-1而参与肾小球肾炎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