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确诊为Ⅰb—Ⅱb期宫颈癌的18例患者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介入治疗。使用药物:氟尿嘧啶1.0g,顺铂60mg,丝裂霉素10mg或表阿霉素30mg。妇科检查结合B超和CT测量化疗前后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消退百分比。2周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结宫旁组织或阴道切缘阳性者必要时术后补充盆腔体外照射。结果:症状缓解率为100%(18/18)。其中,明显缓解率为78%(14/18),部分缓解率为22%(4/18),无患者行放疗治疗。结论:介入治疗配合手术治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淋巴结转移和临床播散,有利于宫颈癌手术治疗,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阴道超声、多层螺旋CT (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疑似宫颈癌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MRI、超声、MS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分析对宫颈癌临床分期及宫颈癌周围侵犯的诊断结果。结果 3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宫颈癌临床分期准确率,宫颈癌宫旁侵犯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MRI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宫颈癌临床分期准确率,宫颈癌宫旁侵犯总检出率最高。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且能够清晰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宫颈分层,因此能够准确分期及评估宫旁侵犯情况,且MRI对宫颈癌诊断的准确率及对临床分期及宫旁侵犯的检出率显著优于超声、MSCT,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诊断与术前分期中的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重点观察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信号特点及盆腔侵犯情况.比较分析47倒手术患者MR分期、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结果除1例IA期宫颈癌外,63例宫颈癌全部被MRI显示.TI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与宫颈基质、子宫内膜及宫旁脂肪有良好的对比,GD-DTPA增强后T1WI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符合率为85%。结论MR能准确显示宫颈癌瘤灶大小及侵犯范围,术前分期优于其它检查方法,可以作为宫颈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魏芳 《现代保健》2014,(31):41-43
目的:探讨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应用CT及B超检查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应用CT及B超检查对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准确率,评价两种检查对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及B超检查对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存在显著差异,CT检查的灵敏度为83.33%,明显优于B超检查的50.00%(χ2=4.5000,P=0.0338);而CT检查的特异度为88.89%,明显优于B超检查的74.60%(χ2=4.3081, P=0.0379)。CT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B超声检查(P〈0.05)。结论:CT检查及B超检查均对ⅠB至ⅡA期宫颈癌宫旁浸润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但CT的诊断价值较B超检查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实施宫颈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比较MRI预测患者宫颈癌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术前MRI诊断宫旁浸润与淋巴结转移与术中结果比较的差异。结果:MRI检查共正确诊断ⅠA期11例、ⅠB期33例、ⅡA期36例、ⅡB期11例、ⅢB期4例、ⅣA期4例。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82.50%(99/120)。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74,P=0.000。120例患者术中共发现17例淋巴结转移,术前MRI检查判定出13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MRI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70.59%,特异度99.03%,误诊率0.97%,漏诊率29.41%,诊断一致率Kappa=0.772,P=0.000。术前MRI检查诊断13例宫旁浸润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的有10例,MRI检查宫旁浸润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7.27%,误诊率2.73%,漏诊率0,诊断一致率Kappa=0.856,P=0.000。结论:MRI术前检查宫颈癌可以对宫颈癌分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对诊断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LAVA技术在宫颈癌MR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盆腔MR增强扫描中,应用LAVA多期动态扫描技术与既往使用传统FSPGR技术相比较的优势。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5月间临床手术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39例,手术前行盆腔MR扫和增强扫描检查。随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30例,增强扫描采用LAVA多期动态扫描技术;对照组9例,采用传统FSPGR技术。分别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特征、浸润范围及累及宫旁的情况,并将MR所见进行影像学分期,同时与临床及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VA扫描技术在判断宫颈癌发生部位的准确性为100%,判断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性为93.3%。使用传统FSPGR技术在判断宫颈癌发生部位的准确性为88.9%,判断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性为77.8%。结论:MR采用LAVA技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可用于宫颈癌的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及相互间比较,分析螺旋CT(MSCT)和超声双重造影(DCUS)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62例经胃镜证实为胃癌的患者,手术前5d内进行MSCT及DCUS检查,并进行TNM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得出正确率,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MSCT和DCUS检查T1、T2、T3及T4期的准确率对比分别为42.9%vs64.3%、55.1%vs75.5%、69.6%vs85.7%和80.0%vs93.3%。65例N0期患者两项检查的正确率为75.4%vs78.5%;97例N+期患者为72.2%vs78.4%。21例M1期患者,两项检查判断正确率为90.5%vs95.2%。结论胃癌术前T分期,超声双重造影较螺旋CT检查的正确率高,在N分期及M分期两者正确率相仿。两者术前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单指数模型的定量参数对于FIGO Ⅱ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浸润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学证实为FIGO Ⅱ期的67例宫颈癌患者,分为未浸润组(n=37)和浸润组(n=30),术前均行常规MRI与多b值DWI检查。分析并评估DWI定量参数对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未浸润组相比,浸润组ADC值、D值均明显较低(P<0.05),f值、D*值则明显较高(P<0.05);其中ADC、D、f、D*及四值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0.890、0.744、0.699和0.974,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63.3%,75.7%、90.0%,76.7%、70.3%,63.3%、73.0%和100%、83.8%。结论:DWI定量参数对FIGO Ⅱ期宫颈癌发生宫旁浸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以ADC、D值及四值联合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低张充气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对术前64例经结肠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进行结直肠充气,然后行螺旋CT扫描,采用Dukes分期法,将螺旋CT分期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结直肠充气螺旋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全部大肠肿块,对浆膜层浸润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40.9%,准确性为76.6%;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0.9%,准确性为85.9%;总的分期准确性为64.1%。结论结直肠充气螺旋CT对大肠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8F—FDGPET/C显像在探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仪器为Siemens Biograph Sensation16PET/CT。56例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禁食4~6h,静脉注射^18F—FDG60min后进行PET/CT检查,采集方式为3D模式。由放射学与核医学各一位医生对其图像进行判定,与同期CT、SCC比较,并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比较判断其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过病理和随访观察56例患者中有33例发生复发或(和)转移,^18F-FDGPET/CT对复发性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1%(27/29)、88.9%(24/27)、90.0%(27/30)、92.3%(24/26)和91.1%(51/56)、CT分别为69.7%(23/33)、82.6%(19/23)、85.2%(23/27)、65.5%(19/29)和75.5%(42/56);SCC诊断效能分别为80.6%(25/31)、92.0%(23/25)、92.6%(25/27)、79.3%(23/29)和85.7%(48/56)。结论PET/CT显像对宫颈癌复发的检测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术后患者SCC升高的情况下,^18F-FDGPET/CT有助于探测隐匿性复发或转移病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初次接受宫颈癌根治性术的51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LNM,将其分为PLNM(+)组(n=113)和PLNM(-)组(n=403)。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受试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者年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学分级、组织病理学类型、肿瘤直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含量,术中是否发现脉管癌栓、宫旁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以及LMR构成比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绘制LMR预测宫颈癌PLN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LMR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PLNM进行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LMR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PLNM的准确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PLNM(+)组与PLNM(-)组患者FIGO临床分期、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学分级、组织病理学类型、肿瘤直径、血清SCC-Ag含量、术中是否发现脉管癌栓及宫旁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LMR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057、18.998、9.584、85.667、7.225、88.538、69.807、32.644、126.453,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期宫颈癌患者FIGO临床分期为ⅡA期(OR=2.805,95%CI:1.224~4.160,P=0.009),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学分级为G1(OR=2.256,95%CI:1.245~6.323,P=0.013),脉管癌栓(OR=5.818,95%CI:3.139~10.782,P<0.001),宫旁浸润(OR=4.482,95%CI:1.730~11.615,P<0.002),肿瘤直径≥4 cm(OR=3.955,95%CI:2.119~7.383,P<0.001),以及血清SCC-Ag含量≥1.6 ng/mL(OR=1.909,95%CI:1.057~3.446,P=0.032),均为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PLNM的危险因素,而LMR>2.2(OR=0.155,95%CI:0.081~0.296,P<0.001),则为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PLNM的保护因素。③ROC曲线分析结果:LMR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PLNM的ROC-AUC为0.790(95%CI:0.753~0.825,P<0.001)。根据约登指数(Youden index)最大原则,LMR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PLNM的最佳临界值为2.2,此时其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PLNM的敏感度为66.4%,特异度为85.9%。 结论术前外周血LMR>2.2,可作为预测早期宫颈癌发生PLNM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8例CT影像表现,统计直肠癌局部影像特点、邻近组织侵润情况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38例患者中癌灶为腔内肿块15例,腔内肿块伴有肠壁增厚12例,肿瘤突破浆膜层并周围组织侵犯7例;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伴有远处转移4例。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对照符合率为81.5%(31/38)。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和术后病理的对照一致性较高,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MRI指导子宫颈癌分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华  娄阁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4021-4023
目的:观察子宫颈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其指导子宫颈癌分期的价值。方法:98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以FIGO临床分期为标准制定MRI分期并制定治疗计划,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法,将FI-GO和MRI分期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评价二者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结果:FIGO分期准确率为65.31%(64/98),MRI分期准确率为85.71%。结论:MRI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优于FIGO分期。MRI可准确评估宫颈癌的病变范围,提高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正确评估预后,应成为宫颈癌治疗前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喉癌及喉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喉癌及喉咽癌患者46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实验证实为喉癌与喉咽癌,明确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2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比较病理结果与螺旋CT对喉癌及喉咽癌的病理分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结果 CT对喉癌及喉咽癌的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2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螺旋CT增强显示均可见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18例患者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团并呈现不规则、分叶状,淋巴结界限不清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中心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或环样强化。结论 术前螺旋CT检查可准确评估患者病理分期,并且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较高,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宫颈病变中宫颈脱落细胞的3号染色体hTERC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与HPV感染在宫颈癌中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宫颈疾病患者,采用宫颈疾病三阶梯诊断方法,对正常宫颈(20例)、CIN、宫颈鳞癌、腺癌进行诊断,全面了解宫颈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及HPV感染情况,并进行分型、分期,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第2部分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宫颈脱落细胞进行同步分析,了解3号染色体上hTERC基因扩增情况。第2部分采用反向杂交法检测HPV感染情况,对100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DNA的检测。结果:①100例中宫颈鳞癌30例、腺癌6例、CIN64例,FISH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hTERC基因在3号染色体长臂26.3区域高频扩增,发生率分别为100.0%、100.0%、76.1%。②100例宫颈疾病患者的HPV总阳性率71.0%。在75例hTERC基因扩增阳性的患者中,HPV阳性所占的比例为89.3%(67/75),而HPV阴性所占比例仅为10.6%(8/75)。结论:3号染色体上hTERC基因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扩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宫颈浸润癌患者、11例原位癌患者和20例正常妇女宫颈组织中AngⅡ、AQP1蛋白的表达。结果:AngⅡ、AQP1蛋白在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9%、71.7%,与正常宫颈组织和原位癌组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和AQP1的表达量与宫颈浸润癌的FIGO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患者年龄无关(P>0.05);癌组织中AngⅡ与AQP1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AngⅡ和AQP1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AngⅡ和AQP1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某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筛选危险因素,用比例危险度回归模型(Cox回归)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25例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90.6%。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生存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术后辅助治疗、淋巴结转移和腹腔细胞学有关(P<0.05)。各手术分期患者中,行淋巴结剔除者和未行淋巴结剔除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和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非子宫内膜样癌、手术病理分期晚和组织学分级差的患者预后差。结论: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良好,手术分期晚、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差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等与其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初次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RI诊断肿瘤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84.8%,MRI对肿瘤局限在子宫内膜和浅肌层浸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3%、92.6%、90.9%和82.4%、87.5%、84.8%。MRI鉴别浅表浸润(Ⅰa+Ⅰb)与深肌层浸润(Ⅰc)的准确性为93.9%,对深肌层浸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5.6%。MRI对宫颈间质受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6.7%、100%、96.9%;对宫颈管内膜受累诊断的敏感性仅为40%,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6.7%、92.3%。MRI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50%、96.5%、90.8%。结论:MRI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间质侵犯,尤其是深肌层浸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而MRI诊断子宫颈内膜受累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不高,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A125测定联合术中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检测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诊断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86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CA125同时应用新柏氏薄层细胞学检测系统术中进行腹水细胞学检测,就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分析其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影响及两者间关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子宫内膜癌腹水瘤细胞阴性组中血清CA125均值为(42.8±19.6)U/m l;腹水瘤细胞阳性组中血清CA125均值为(125.7±38.1)U/m l;腹水瘤细胞阳性组血清CA125水平高于腹水瘤细胞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CT涂片观察细胞形态清楚,因腹水瘤细胞阳性而使26例临床Ⅰ期中2例上调到手术-病理分期的Ⅲa期,由于腹腔细胞学检查所致的分期变更率7.7%,Ⅱ期变更率17.9%(5/28)。③TCT检测腹水细胞阳性率与肿瘤期别关系密切,Ⅲ、Ⅳ期中腹水/腹腔冲洗液瘤细胞阳性率为40.6%(13/32),与Ⅰ、Ⅱ期瘤细胞阳性率12.9%(7/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影响值得关注,术中收集腹水/腹腔冲洗液送检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诊断程序,应用TCT检测能够提高子宫内膜癌腹水瘤细胞分布的集中程度,提高瘤细胞诊断率;联合术前血清CA125测定对于准确分期并指导术后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组织学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接受治疗情况,对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宫颈癌的早期预防宣传教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顺序选取2002年1月~2008年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2 17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就宫颈癌患者就诊时的年龄构成分布、组织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治疗手段等进行分析,临床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94年)。结果:2 175例宫颈癌患者中接受宫颈癌手术治疗992例,接受根治性放疗或放化疗患者1 183例。研究对象中,按照1994年FIGO临床分期,其中ⅠA1期17例,ⅠA2期28例,ⅠB1期491例,ⅠB2期361例,ⅡA期151例,ⅡB期606例,ⅢA期28例,ⅢB期487例,Ⅳ期6例。按照宫颈组织病理类型划分,其中宫颈鳞癌1 887例(86.76%),宫颈腺癌216例(9.93%),腺鳞癌30例(1.38%),鳞腺癌22例(1.01%),其他类型共计20例(0.92%)。患者年龄按照≤25岁、26岁~、31岁~、36岁~、41岁~、46岁~、51岁~、56岁~、>60岁共分为9个年龄组,各年龄组宫颈癌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0.87%),78例(3.59%),195例(8.96%),389例(17.88%),464例(21.33%),385例(17.70%),293例(13.47%),150例(6.90%),202例(9.29%)。其中35岁及以下年轻宫颈癌患者共计292例,占全部患者的13.42%。中晚期宫颈癌(ⅡB期以上)患者多于早期宫颈癌患者。结论: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发病高峰年龄为36~50岁,提高妇女对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宣传教育工作可降低中晚期宫颈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