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诊的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首次腹膜炎的诊治情况。按透析龄3年、5年为界,将所有首次PDAP分为长透析龄组(≥60月)、中透析龄组(36~59月)以及短透析龄组(<36月),对比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PDAP的临床特征与治疗预后。结果 (1)近15年期间,166名患者发生了首次PDAP,其中男性83例(占50%),发病时年龄(63.33±12.14)岁,中位透析龄30(13,57)月。主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59例(35.5%)。(2)长透析龄组36例(占21.7%),发生首次腹膜炎时的中位透析龄79(68,102)月。随着透析龄延长,3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占比逐渐下降(62.1%、45.7%、30.6%,χ2=11.068,P=0.004),首次PDAP的治疗失败率、腹膜炎相关死亡率逐渐升高(χ2...  相似文献   

2.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大幅度地下降;同样在国内,随着大家对腹膜透析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双联系统等先进的腹膜透析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也已不再是腹膜透析的瓶颈问题,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为例,目前腹膜透析的发生率可基本控制在40~50个患者月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唐勇  胡庆 《华西医学》2009,(7):1755-175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的89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初期使用头孢菌素和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严重者使用头孢唑林和头孢他啶治疗。结果:89例腹膜炎患者透析液培养阳性33例(37.1%),其中19例1~4d治愈(21.3%),56例4~14d治愈(62.9%),复发11例(12.4%),2例因尿毒症而全身衰竭死亡(2.2%)。结论:虽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病率有降低趋势,但其仍然是腹膜透析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我们在强调对腹膜炎治疗的同时,更要强调对腹膜炎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频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膜透析(PD)相关性腹膜炎特别是频发PD相关性腹膜炎可导致患者住院率增加、腹膜功能丧失、残余肾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是患者短期或永久退出PD治疗的直接和主要原因[1],目前关于频发PD相关性腹膜炎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相关的临床护理总结报告亦甚少.  相似文献   

5.
居家腹膜透析患者预防相关性腹膜炎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居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保证腹膜透析的疗效。方法对59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流程培训,指导心理护理、个人卫生、家庭透析室布局与消毒方法,给予护理干预,做好家庭随访及动态的护理管理。结果59例患者中6例8次发生腹膜炎,2例死亡。结论注重居家腹膜透析各个环节控制及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转入居家腹膜透析后,如能尽早地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成功度过居家透析期,有效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科2002年1月-2005年6月对59例患者行腹膜透析置管术。使用美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征、细菌谱、耐药率及转归,为多重耐药菌PDAP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2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随访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腹膜透析液病原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多重耐药菌组和非多重耐药菌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结果。结果 (1)共纳入96例患者,发生123例次PDAP,其中多重耐药菌PDAP为56例次,病原体以革兰氏阳性菌(G+)为主,共49例次(87.5%),最常见菌株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共41例次(83.7%);革兰氏阴性菌(G-)全部为大肠埃希菌。(2)与非多重耐药菌组相比,多重耐药菌组患者平均缓解天数延长(Z=-1.994、-2.341,P=0.046、0.019)。对于G+而言,多重耐药菌组的平均缓解天数比非多重耐药菌组延长2.491天(t=-2.254,P=0.028)。(3)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某医院接受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且规律随访的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病、腹膜透析龄、胃肠道功能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透...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布鲁氏菌导致的腹膜炎很罕见。目前全球仅报道15例PD并发布鲁氏菌相关性腹膜炎。本文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成功治愈的1例PD并发布鲁氏菌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并复习总结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培养阴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N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CNP患者的病史、化验室指标、病原菌、治疗方式及转归,并与同期收治的革兰氏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进行分组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血清不同致病菌PDAP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的疗效、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及合并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56例PDAP中CNP组21例,G球菌组24例,G杆菌组11例;CNP组有较高的近期抗生素使用史(23.8%);3组患者在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2486.9±2576.4)×106/L,(3017.5±1979.4)×106/L,(2526.7±509.7)×106/L,F=0.185,P>0.05]、近期抗生素使用率(23.5%,4.2%,9.0%, χ2=4.48,P>0.05)、合并出口/皮下隧道感染(4.8%,4.2%,0%,χ2=0.5,P>0.05)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红蛋白(78.2±11.9)g/L最低,与G球菌组(89.5±16.5)g/L(LSD-t=11.26,P<0.05)及G杆菌组(89.1±15.8)g/L(LSD-t=10.95,P<0.05)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白蛋白(25.1±4.1)g/L最低,与G球菌组(31.5±7.5)g/L(LSD-t=6.32,P<0.05)及G杆菌组(32.5±6.7)g/L(LSD-t=7.31,P<0.05)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方面,CNP组患者有较低的完全治愈率(66.7%),较高的拔管率(9.5%)、复发率(23.8%),但3组间初始应答率(81%,87.5%,90.9%,χ2=1.68,P>0.05)、完全治愈率(66.7%,75.0%,81.8%,χ2=1.12,P>0.05)、拔管率(9.5%,4.2%,0%,χ2=1.4,P>0.05)、复发率(23.8%,8.3%,0%,χ2=4.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培养阴性腹膜炎的产生与近期抗生素使用无关,其有较重的营养不良;且完全治愈率低,拔管率及复发率均较高,提示其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病原菌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的87例确诊PD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透出液病原菌培养结果分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24例)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6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PDAP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血清标志物RCT、RDW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PDAP的预测价值。结果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36.51%),革兰氏阴性感染组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1.67%)。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相比,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PDAP患者的透出液有核细胞数(Z=-2.745,P=0.006)、透出液多核细胞百分比(Z=-0.273,P=0.005)、血清PCT(Z=-4.345,P<0.001)、C反应蛋白(Z=-2.859,P=0.004)、RDW(Z=-2.908,P=0.004)及纤维蛋白原(t=-2.602,P=0.011)水平均明显升高,而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t=2.091,P=0.0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PCT(OR=1.034,95%CI:1.001~1.069,P=0.045)、高RDW(OR=1.499,95%CI:1.037~2.167,P=0.031)是PDAP患者发生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分析显示,PCT联合RDW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PDAP发生的预测价值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15(95%CI:0.717~0.890,P<0.001)。结论高血清PCT、高RDW水平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PDAP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的PDAP有着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完全治愈51.22%(42/82),复发、再发或重现26.83%(22/82),拔管或死亡21.95%(18/82)。不同预后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透析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过长、既往有心脏病和糖尿病、体质量指数过低、年龄过大、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过低及钙磷乘积和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的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拔管或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既往糖尿病病史、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及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是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拔管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既往糖尿病病史、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及C-反应蛋白水平过高是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拔管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52-1853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中心进行腹膜透析随访的患者共9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45例,腹膜炎组45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差异,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的原因。结果两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基线指标如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无统计学差异,但腹膜炎组促红素抵抗指数(ERI)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Hb变异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腹膜炎组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对照组(P≤0.05),腹膜炎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i PTH值(P≤0.05),更低的总KT/V(P≤0.01)。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出现明显的促红素抵抗,可能与炎症状态时,铁吸收利用障碍,透析欠充分及更为严重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初步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透析充分性及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开始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并规律随访12个月以上的患者共266例。根据基线S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血尿酸组,分析两组患者SUA水平与营养状况指标血清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标准蛋白分解率、尿素氮等及透析充分性指标周尿素清除指数和周肌酐清除率、残余肾功能等的关系。结果基线时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血尿酸组相比,前白蛋白[(367.076±75.734)mg/L比(344.644±72.750)mg/L,t=2.428,P=0.016]、总蛋白[(62.713±8.223)g/L比(59.807±6.916)g/L,t=3.058,P=0.002]、白蛋白[(33.671±4.307)g/L比(31.025±4.812)g/L,t=4.678,P0.001]、血肌酐[(728.096±271.527)μmol/L比(647.550±242.555)μmol/L,t=2.525,P=0.012]、尿素氮[18.000(14.300,22.450)mmol/L比14.850(12.150,18.200)mmol/L,Z=-4.205,P0.001]、三酰甘油[1.805(1.285,2.537)mmol/L比1.475(1.129,2.382)mmol/L,Z=-2.241,P=0.025]、血磷[1.545(1.288,1.803)mmol/L比1.335(1.130,1.530)mmol/L,Z=-4.519,P0.001]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12个月时患者SUA水平显著下降[(410.335±86.769)μmol/L比(387.966±79.638)μmol/L,t=4.640,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UA水平与男性(β=28.473,P=0.011)、体质量指数(β=3.903,P=0.015)、收缩压(β=0.882,P=0.010)、白蛋白(β=3.205,P=0.013)、血磷(β=42.248,P=0.005)呈正相关,与年龄(β=-0.966,P=0.011)、糖尿病史(β=-25.427,P=0.047)、尿素清除指数(β=-21.214,P=0.019)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8.354,95%CI 2.854~24.465,P0.001)、糖尿病病史(OR7.258,95%CI 1.741~30.268,P=0.007)、高尿酸血症(OR 3.368,95%CI 1.181~9.602,P=0.023)、体质量指数升高(OR 1.481,95%CI 1.244~1.762,P0.001)、血红蛋白下降(OR 0.971,95%CI 0.947~0.996,P=0.025)及残余肾功能下降(OR 0.275,95%CI 0.178~0.425,P0.001)与腹膜透析不充分显著相关。结论 PD可有效改善高尿酸血症,SUA水平与透析充分性及营养状态密切相关,较高的SUA表明PD患者营养状态较好,同时高尿酸血症又与透析不充分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并验证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早期预警评估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腹膜透析中心接受PD治疗的随访患者15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保存回归分析结果中预测概率值用于绘制ROC曲线,依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并进行分组,根据各独立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PDAP早期预警评估表。[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管出口皮肤情况、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纳入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97。根据约登指数确定Hb≤98.5mmol/L,导管出口皮肤评估≥3分,ALB≤33.9mmol/L,PCT>0.1Ug/mL为预测PDAP的最佳截断值,建立PDAP早期预警评估表(PDAP-EWS)。依据评分的截断值将 154例病人进行风险分级,0~4分为低风险组,5~11分为高风险组,比较两组PDAP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10,P<0.001)。[结论]构建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早期预警评估表,收集资料简单,经检验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可帮助护士准确、快速的识别PDAP的发生,前置护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单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5年间91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例资料,总结腹膜炎发生率、致病菌分布、耐药菌株分布情况,分析细菌耐药与预后关系.结果 66例患者共发生腹膜炎91例次,培养阳性71例次,阳性率为78.0%,培养阴性20例次.71例次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32例次,革兰氏阴性菌31例次,混合菌感染1例次,真菌感染7例次.革兰氏阳性菌中最多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中最多者为大肠埃希菌.革兰氏阳性菌中对苯唑西林及头孢唑啉耐药高达80.8%,但均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革兰氏阴性菌中对头孢他啶及氨曲南耐药达23.1%~26.9%,对阿米卡星均敏感.退出组对头孢耐药率为66.7%(8/12),复发组耐药率为50.0 (5/10),治愈组耐药率为58.1%(25/43),退出组与治愈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治愈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致病原导致的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在耐药性、抗生素选择、疗效及预后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当结合病原学临床特点和药敏,初始治疗方案按照“中心个体化”的主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细菌对经验性使用的抗生素耐药并非患者反复发生腹膜炎及退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痊愈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MIA)综合征对腹膜透析(以下简称腹透)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腹透中心发生PDAP并痊愈腹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腹膜炎痊愈后3个月内血白蛋白<35g/L以及C反应蛋白(CRP)>3mg/L,将患者分为MIA=0(全否)、MIA=1(1项为是)和MIA≥2(≥2项为是)组。以MIA=0为参考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及竞争风险模型分析MIA分值是否为腹膜炎患者预后不良(死亡、转血液透析及腹膜炎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483例患者发生716次腹膜炎,其中397例(82.19%)患者首次腹膜炎痊愈后继续维持腹透,剔除数据缺失的96例患者,本研究最终共纳入301例患者,其中MIA=0组患者74例(24.5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长期随访队列的生存分析,探讨腹膜炎发生频率对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4年4月新进入腹膜透析治疗的成人(年龄≥18岁)终末期肾病患者,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按患者腹膜炎发生频次分为3组:A组(<0.2次/年);B组(0.2~0.5次/年);C组(>0.5次/年)。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共22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经过多因素COX回归,患者年龄(HR=1.058,95%CI:1.040~1.076,P<0.001)、Charlson合并症指数(HR=1.274,95%CI:1.107~1.466,P=0.001)、时间平均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HR=0.998,95%CI:0.996~0.999,P=0.001)和腹膜炎发生频率(HR=3.301,95%CI:2.098~5.196,P<0.001)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炎发生频率不同的3组间总体生存率存在差异(χ^(2)=99.473,P<0.001),C组死亡风险高于A组(HR=2.022,95%CI:1.184~3.452,P=0.010);高于B组(HR=3.450,95%CI:1.723~6.906,P<0.001);而A组、B组死亡风险无差别(HR=1.013,95%CI:0.621~1.652,P=0.958)。结论腹膜透析治疗中,腹膜炎发生频率可以影响患者生存。但其影响存在阈值,当腹膜炎发生频率超过0.5次/年时,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5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按是否使用急诊绿色通道服务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50例).比较两组感染的病原菌、腹膜炎结局、治疗天数、治疗费用、就诊时间及24 h电话咨询比例.结果 两组腹腔感染的各种病原菌比例、腹膜炎结局及治疗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就诊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使用电话咨询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绿色通道的应用缩短了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24 h电话咨询有助于腹膜透析患者使用绿色通道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