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沉默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设计2条shRNA干扰载体及1条阴性对照载体,分别稳定转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用Western blot法筛选抑制效率最高的细胞进行细胞平板集落形成实验、细胞黏附实验、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观察COL1A1基因对MDA-MB-231细胞黏附、运动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转染pshRNA-COL1A1-2干扰载体的MDA-MB-231细胞COL1A1蛋白表达降低最明显,抑制率达66.98%±2.08%,选择该组细胞作为有效干扰组进行后续实验。pshRNA-COL1A1转染组细胞的集落形成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质粒pshRNA-scramble转染组(P<0.05);细胞黏附实验中pshRNA-COL1A1转染组细胞的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转染pshRNA-COL1A1质粒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也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质粒pshRNA-scramble转染组(P<0.001)。结论 COL1A1基因沉默可在体外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瘦素对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转化生长因子-βl(TGF-β1)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ASMC。不同浓度瘦素刺激体外培养的ASMC,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50、100、200)μg/L干预组。各组干预24 h后RT-PCR法检测各组TGF-β1及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将ASMC按5×105接种于6孔板,经上述不同浓度瘦素干预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各组干预48 h后采用ELISA测定各组上清中TGF-β1及Ⅰ型胶原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瘦素处理的ASMC中TGF-β1及Ⅰ型胶原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并与瘦素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瘦素可以增加体外培养的ASMC中的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法舒地尔对创伤后兔尿道狭窄发生的影响及机制,观察兔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力、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情况。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兔尿道创伤动物模型,分为5组:假手术组,手术组,不同剂量(3 mg/kg、10 mg/kg、30 mg/kg)法舒地尔组,术后3个月逆行尿道造影测量狭窄直径。从兔尿道瘢痕组织提取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TGF-β1(10μg/L)和/或法舒地尔(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ho相关激酶(ROC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胶原蛋白Ⅰ和Ⅲ的表达情况。结果:法舒地尔显著减少尿道损伤后狭窄发生(P0.05)。随着法舒地尔浓度的增加,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受到抑制,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减弱,ROCK、α-SMA以及胶原蛋白Ⅰ和Ⅲ的表达受到抑制;法舒地尔对兔尿道成纤维细胞外基质及ROCK表达起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通过下调TGF-β1诱导的兔尿道成纤维细胞Rho/ROCK通路,抑制细胞外基质形成,减少尿道损伤后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量不足限制了口腔种植修复的广泛应用,如何促进干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增殖进而促进内源骨再生成为研究的关键点。目的:观察不同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兔脂肪干细胞迁移、黏附和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组合因子。方法:无菌切除兔腹股沟处的白色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培养脂肪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为5组进行干预,分别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组(组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组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组3),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组4)和空白对照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Transwell实验显示,4组间迁移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2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1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μg/L)组(组4)迁移细胞数最多,显著促进了脂肪干细胞的迁移。黏附实验结果显示,4组间黏附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组3)黏附细胞数最多,显著促进了脂肪干细胞的黏附。CCK-8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间点(1,3,5,7 d),各因子组合组吸光度值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其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组2)递增的吸光度值最大,显著促进了兔脂肪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对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中划痕损伤后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细胞划痕损伤模型中应用显微电视电脑图像处理系统定量测定不同浓度(0、5、10、15 μg/L)bFGF引起的ECV304细胞迁移的变化,用光镜与扫描电镜观察bFGF引起的迁移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与不加bFGF的对照组比较,低浓度(5 μg/L)时bFGF对ECV304细胞的迁移呈促进作用;高浓度时(15 μg/L)呈抑制作用。迁移细胞表面有众多丝状伪足。结论: bFGF对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的迁移有双相调节作用,低浓度时(5 μg/L)促进细胞迁移,高浓度时(15 μg/L)抑制细胞迁移。迁移细胞表面伪足丰富,以丝状伪足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经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及其受体拮抗剂考尼伐坦(CON)干预后,细胞的增殖和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胶原酶Ⅱ消化法、差速贴壁法、差速脱壁法获取并纯化CFs,应用CCK-8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 A1)和Ⅲ型胶原蛋白α1链(COL3A1)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OL1A1、COL3A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干预培养的CFs 24 h后,10-7 mol/LAVP可显著促进CFs细胞增殖(P<0.01),而10-7 mol/L CON可显著抑制这一作用(P<0.01).干预培养的CFs 12 h后,10-7moL/L AVP可诱导CFs COL1A1、COL3A1 mRNA表达显著增加,同时蛋白表达亦显著增加,而10-7 mol/L的CON可抑制这些作用.结论 AVP可促进CFs的细胞增殖和COL1A1、COL3A1 mRNA和蛋白表达,而CON可部分抑制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水蛭提取物对电离辐射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L2上皮-间质转化(EMT)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水蛭提取物对L2细胞活力的影响以筛选适合的作用浓度。将体外培养的L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8 Gy(60Coγ照射剂量)组和8 Gy+0.50 g/L水蛭提取物组和8 Gy+1.00 g/L水蛭提取物组,倒置显微镜观察L2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L2细胞中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α-SMA、TGF-β、Smad2、Smad3 mRNA及蛋白表达,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0 g/L相比,2.00和4.00 g/L水蛭提取物作用48 h后L2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0.125、0.25、0.50和1.00 g/L水蛭提取物对L2细胞存活率无明显毒性作用(P>0.05),因此选取0.50和1.00 g/L水蛭提取物进行后续实验。8 Gy60Coγ照射后L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醇和/或白细胞介素13(IL-13)对人肺成纤维细胞(HFL-1)Ⅰ、Ⅲ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COL3A1)以及Ⅰ型胶原蛋白(CoⅠ)表达的影响,探讨肺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培养HFL-1,通过实时定量荧光RT-PCR检测乙醇和/或IL-13对HFL-1细胞IL-13受体(IL-13Rα1、IL-13Rα2、IL-4Rα)mRNA、COL1A1 mRNA和COL3A1 mRNA表达的影响,ELISA的方法检测乙醇和/或IL-13对HFL-1分泌CoⅠ的影响。结果:单独低浓度乙醇(25、50、100、200mmol/L)作用HFL-1后,与对照组相比IL-13Rα1 mRNA与IL-4Rα mRNA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IL-13Rα2 mRNA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单独低浓度乙醇(25、50、100、200 mmol/L)对HFL-1的COL1A1 mR-NA和COL3A1 mRNA表达无影响(P>0.05)。IL-13(10、20、50μg/L)可以促进HFL-1的COL1A1 mRNA和COL3A1 mR-NA的表达(P<0.05),且存在浓度依赖性。乙醇(200 mmol/L)与IL-13(10、20、50μg/L)共同作用刺激HFL-1促进COL1A1 mRNA和COL3A1 mRNA的表达比IL-13(10、20、50μg/L)单独作用强(P<0.05)。IL-13组(10、20、50μg/L)和乙醇(200 mmol/L)与IL-13(10、20、50μg/L)共同刺激组HFL-1均有CoⅠ的分泌,但共同刺激组HFL-1分泌CoⅠ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单独低浓度乙醇(25、50、100、200mmol/L)不影响HFL-1细胞的COL1A1和COL3A1表达,但可以影响HFL-1细胞IL-4Rα、IL-13Rα1和IL-13Rα2的表达,而乙醇与IL-13共同刺激与单独IL-13刺激相比对HFL-1的COL1A1和COL3A1以及CoⅠ的表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0μg/μL的DCN作用大鼠肌腱细胞12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方法观察DCN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DCN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DCN在早期能够明显减少肌腱细胞的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免疫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差显著;DCN早期还能够显著下调肌腱细胞Ⅰ型胶原蛋白mRNA水平的表达。结论:DCN在早期对大鼠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对骨髓来源的晚期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EPCs并进行鉴定。以传至第3代的EPCs,即晚期EPCs为靶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10、20、40 mmol/L)干预,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及ELISA检测高糖对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结果: 与5 mmol/L葡萄糖组(正常浓度组)相比,10 mmol/L﹑20 mmol/L和40 mmol/L葡萄糖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晚期EPCs的增殖、迁移能力。40 mmol/L葡萄糖处理有效地抑制了晚期EPCs的黏附,促进MCP-1和IL-8的释放。结论: 高糖抑制晚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促进EPCs释放炎症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大鼠CFs.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TGF-β刺激组(TGF-β终浓度为5μg/L)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 000 U/L)干预组:1h后加入TGF-β.24 h后计数细胞并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表达,观察细胞转化;羟脯氨酸定量检测细胞胶原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及MMP-2、MMP-9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GF-β使细胞明显增殖(P<0.05),Ⅰ、Ⅲ型胶原蛋白合成(P<0.05)、α-SMA表达(P<0.05)、细胞MMP-2、MMP-9表达增多(P<0.05).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干预后,CFs增殖、α-SMA表达及Ⅰ、Ⅲ型胶原蛋白合成较TGF-β组均显著降低(P<0.05),MMP-2、MMP-9表达进一步增多(P<0.05).结论 生理剂量EPO可抑制TGF-β诱导的大鼠CFs增殖、转化及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降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当归补血汤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25只,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饮食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辛伐他汀组灌胃辛伐他汀水悬液1.7 mg/kg,当归补血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当归补血汤6 g/kg、3 g/kg、1.5 g/kg,每天1次,2周后取兔血检测VEGF和SDF-1水平,培养并鉴定兔外周血EPCs,MTT法检测增殖能力,黏附实验检测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迁移能力,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检测形成小管能力。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及当归补血汤高、中剂量组家兔血清VEGF和SDF-1水平增高(P<0.05),且EPCs的增殖、黏附、迁移和形成小管能力均有增强(P<0.05)。结论: 当归补血汤可能通过提高循环VEGF和SDF-1水平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EPCs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至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免疫化学鉴定。实验加入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2.5 μg/L,5.0 μg/L,10.0 μg/L,20.0 μg/L)干预24 h,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观察EPCs 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 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显著影响EPCs的各项生物学功能,使EPCs的黏附能力显著减弱,迁移功能显著下降,增殖能力显著被抑制,这些改变均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性,20 μg/L浓度组达最大抑制;在雷公藤内酯醇低浓度组,冠心病患者EPCs细胞的各项功能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组,高浓度组两组相近。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抑制EPCs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抑制血管再内皮化和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力生长因子(mechano-growth factor,MGF)E肽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成纤维细胞活力、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以ACL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1)经不同浓度(0、10和100μg/L)MGF E肽处理细胞24 h后,去除培养基,换成1%血清浓度DMEM低糖培养基培养6和30 h后,检测细胞活力、DNA含量、细胞凋亡、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变化及I型胶原(COL I)、III型胶原(COL III)mRNA表达;(2)使用不同浓度(0、5、10、20、50和100μg/L)MGF E肽处理ACL成纤维细胞48 h后,检测细胞活力与MMP-2活性,并利用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结果 (1)6 h时,10μg/L浓度MGF E肽显著促进MMP-2、MMP-9活性,对细胞活力、增殖、凋亡及COL I、COL III mRNA表达无影响。100μg/L浓度MGF E肽显著促进MMP-2、MMP-9活性,并提高了COL I、COL III mRNA表达,但对细胞活力、增殖、凋亡无影响。30 h时,10μg/L浓度MGF E肽显著促进MMP-9活性及COL I、COL III mRNA表达,对细胞活力、增殖、MMP-2活性及细胞凋亡无影响。100μg/L浓度MGF E肽显著促进MMP-9活性及COL III mRNA表达,但对细胞活力、增殖、MMP-2活性、细胞凋亡、COL I mRNA表达无显著性调控作用。(2)MGF E肽显著促进ACL成纤维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且呈一定程度浓度依赖性;迁移与侵袭过程可能依赖于MMP-2活性。结论 MGF E肽能够促进ACL成纤维细胞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进一步提高了细胞的迁移与侵袭,有助于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对ACL组织修复再生与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OPN促进大鼠肝星状细胞黏附、迁移及黏着斑激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胞外间质(ECM)成分骨桥蛋白(OPN)和精-甘-天冬-丝氨酸(Arg-G ly-Asp-Ser,RGDS)四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黏附、迁移与黏着斑激酶(FAK)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MTT法检测HSCs增殖,甲苯胺蓝法检测HSCs黏附情况,并观察HSCs迁移;采用免疫沉淀和W estern b lot技术测定黏着斑激酶活性变化。结果①不同浓度OPN和RGDS四肽作用于HSCs 2 h后,8、16、32 mg/L OPN组细胞黏附促进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5 mg/L~100 mg/L RGDS四肽不同浓度组细胞黏附率明显下降(P<0.05)。②不同浓度OPN干预细胞48 h后,促进HSCs增殖,而RGDS四肽组抑制HSCs增殖。③16 mg/L OPN作用12、24和36 h,细胞迁移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 mg/L RGDS四肽组则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④经OPN作用后各浓度组HSCs中磷酸化FAK均有显著表达;RGDS四肽干预后,磷酸化FAK表达量降低。结论①OPN促进HSCs增殖、黏附和迁移;RGDS四肽对HSCs增殖、黏附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②OPN可以诱导FAK活化,RGDS四肽可抑制磷酸化FAK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rALR对HBsAg及BSA免疫大鼠产生抗体、细胞因子和对脾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甲醇诱导表达rALR,测定活性并进行以下研究.①rALR对HBsAg免疫的影响:实验分为:生理盐水、HBsAg20 μg/只、HBsAg20 μg rALR100 μg/kg、HBsAg20 μg rALR 25 μg*kg、HBsAg20 v pPIC9K表达上清、HBsAg20 μg CsA10mg/kg,共6组;②rALR对BSA免疫的影响:实验分为:生理盐水、BSA25 μg/只、BSA25 μg rALR100 μg/kg、BSA25 μg pPIC9K表达上清、BSA25 μg CsA10 mg/kg,共5组.以上均皮下注射免疫大鼠,1次/周×4次,ELISA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IL-2和IFN-γ.③rALR对大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Wisar大鼠先皮下注射HBsAg(20 μg/只)1次,2周后处死,分离脾单核细胞,种板,再加HBsAg 1 μg/孔和/或相应处理因素(rALR、空质粒表达产物等),48h后加3H-TdR,12 h后收集细胞,检测cpm值.结果 rALR100 μg/kg HBsAg组的8只动物中,有2只出现抗HBs的抗体,空质粒对照组和单用HBs Ag组8只动物均出现抗HBs.rALR 100 μg/kg BSA组的8只动物中,有3只出现抗BSA抗体,空质粒对照组和单用BSA组8只动物均出现抗BSA的抗体.rALR 100μg/kg能明显抑制细胞因子IL2及IFN-γ的产生.rALR4μg体外能明显抑制脾细胞的增殖.结论 rALR能抑制HBsAg和BSA诱导大鼠产生相应抗体及IL-2、IFN-γ的产生;体外能抑制经体内致敏的脾细胞的增殖,说明rALR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天然纯胶原被认为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体外评估动物源Ⅰ型胶原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将牛跟腱经免疫原性清除后,提取制成Ⅰ型胶原蛋白,HPLC测定胶原蛋白纯度,荧光染色定量胶原蛋白中残留DNA。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小牛来源Ⅰ型胶原蛋白标准品(阳性对照)、33.4,66.8,133.4 mg/kg的动物源Ⅰ型胶原蛋白,1次/d,连续注射12 d后,检测注射胶原蛋白后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细胞分型及NK细胞杀伤功能;连续注射3周后,取脾脏、肝脏及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相比Ⅰ型胶原蛋白标准品,纯化后的牛源性Ⅰ型胶原蛋白纯度可达到99%以上,而残留DNA低于1 mg/L,远远低于目前常规脱细胞基质中DNA的残留水平50-100 µg/g(干质量)。注射12 d后,各组均未发生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杀伤功能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的变化。注射3周后,66.8,133.4 mg/kg动物源胶原蛋白组小鼠脾小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明显增厚变大,有可能引发偶发性的肝损伤和肺损伤,而脾小体生发中心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连续皮下注射动物源胶原蛋白可引发BALB/c小鼠发生较低水平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可能引起偶发性肝、肺损伤。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设立空白对照组和3-MA低剂量组(2.5 mmol/L)、中剂量组(5 mmol/L)、高剂量组(10 mmol/L).RT-PCR分析不同浓度3-MA对HSC活化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3-MA对HSC中自噬水平标志蛋白LC3Ⅱ、α-SMA以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MTT法检测3-MA对HSC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3-MA对HSC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低、中、高剂量3-MA作用于HSC后,HSC-T6细胞自噬水平随3-MA浓度升高逐渐下降,α-SMA、Ⅰ型胶原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C3Ⅱ、α-SMA以及Ⅰ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时3-MA对HSC增殖的影响均显著下降(P<0.05),G2期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3-MA可下调大鼠HSC-T6细胞LC3Ⅱ的表达,抑制α-SMA及Ⅰ型胶原蛋白mRNA及蛋白的表达,使HSC-T6细胞周期停滞于G2期,抑制HSC增殖活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且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组织创伤愈合,然而有关两者与皮肤创伤愈合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及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背部制作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1,2,10,50 μg/L)。注射14 d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皮肤愈合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创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的数量最多,创伤修复效果最好。同样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能够调节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在创面的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为10 μg/L时,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最高。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10 μg/L)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从而促进皮肤创伤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AMD3100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迁移和黏附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迁移法和黏附试验分别检测体外G-CSF、AMD3100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G-CSF质量浓度为200 μg/L、AMD3100质量浓度为0.5 mg/L时MSCs增殖能力最强;在G-CSF质量浓度为200 μg/L、AMD3100质量浓度为0 mg/L时MSCs迁移能力最强;在G-CSF质量浓度为200 μg/L、AMD3100质量浓度为0.5 mg/L时MSCs黏附能力最强.结论 体外G-CSF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呈促进作用,而AMD3100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