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各种痴呆的总称,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n,VD).此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脑病综合征.呈慢性或进行性过程,80%以上痴呆患者在疾病的某个阶段表现为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是患者被收住院最常见原因.本文选择利培酮口服液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月青  吕继辉 《北京医学》2021,43(7):663-666
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住院的首要因素,目前机制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强光疗法(bright light therapy,BLT)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便利、低成本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AD伴BPSD患者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BLT治疗AD患者BPSD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D患者BPSD的治疗与康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发生情况并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118例符合CCMD-3痴呆诊断标准的住院老年痴呆患者,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其精神行为症状.结果 住院老年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为100%.最常见的症状有异常运动行为(89.83%)、情感淡漠/漠不关心(80.51%)、焦虑(59.32%)、易激惹/情绪不稳(57.98%)、睡眠/夜间行为(38.98%)、抑郁/心境恶劣(38.14%)等.结论 针对痴呆患者BPSD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梁欣咏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383-1385
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危害,还影响了痴呆患者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恰当管理痴呆患者的BPSD,对患者、亲属及照料者都有益处。近年来,痴呆患者BPSD的非药物干预日益得到重视,在相应的理论支持下,可以尝试通过对居家痴呆患者的照料者进行知识宣教、技能指导实现对患者BPSD的恰当管理。  相似文献   

5.
老年期痴呆行为和心理症状的临床分析和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心理行为症状(BPS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采取的干预治疗手段。方法:按照DSM-Ⅳ的痴呆诊断标准,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评分,对痴呆进行分型,根据和患者的会谈及行为的观察确认是否存在BPSD。结果:本文103例老年痴呆患者BPsD总发生率为66.0%,其中AD占80.4%,VD占40.0%,混合型占62.9%。AD与VD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VD与混合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BPSD临床特征的分析:心理症状以失眠、抑郁情绪、身份识别障碍最常见;行为症状主要发生在AD型患者中,以漫游或无目的徘徊最多见。结论:痴呆的BPSD是危害患者本人、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一个重大难题,采用及时干预治疗和恰当的照料管理,对早期正确诊断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对40例住院的BPSD患者分别给予喹硫平或利培酮治疗,每组各20例,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评定时间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末。结果治疗前后两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发生副反应少,程度轻。结论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BPSD的疗效相当,但副反应更小,安全性好,适合于伴有BPSD的痴呆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7.
黄国光  罗树群 《微创医学》2005,24(5):723-724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期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作用.方法将64例老年期BPSD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内容包括记忆训练、行为矫正、文体活动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照组32例,仅作常规治疗.疗程为3月.应用阳性症状量表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NSS总分显著下降;治疗组MMSE评分显著上升,但对照组上升不显著.结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期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精神行为症状(BPSD)亚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临床痴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神经精神科问卷和谵妄评定量表对150例AD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 AD患者最常见的BPSD亚综合征依次为情感障碍(131例,87.33%)、精神病性症状(114例,76.00%...  相似文献   

9.
龚新勇 《大家健康》2014,(1):169-169
目的:研究经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有精神行为障碍症状的老年痴呆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24例老年痴呆者分组:精神有碍组(62例)与精神痴呆组(62例)。对精神有碍组经利培酮诊治,对精神痴呆组经奥氮平+喹硫平诊治。实施药物之后,对比分析精神有碍组与精神痴呆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精神有碍组的62例老年痴呆者中,18例BPSD显效,29例BPSD有效,15例BPSD无效,在精神痴呆组的62例老年痴呆者中,28例BPSD显效,32例BPSD有效,2例BPSD无效,显然精神痴呆组的疗效比精神有碍组的好,P0.05。此外,显然精神痴呆组的不良反应病例(2例,3.23%)比精神有碍组(13例,20.97%)少,P0.05。结论:经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有精神行为障碍症状的老年痴呆者的疗效强,药物安全,能消减副反应,临床使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10.
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泛指痴呆患者常见的感知觉、思维、心境和行为障碍,正是痴呆的这些症状决定着患者及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构成了照料者的主要应激来源,也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1]。相对于其认知功能,BPSD是可以治疗的,但是,  相似文献   

11.
黄国光  罗树群 《医学文选》2005,24(5):723-724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期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作用。方法 将64例老年期BPSD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内容包括记忆训练、行为矫正、文体活动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照组32例,仅作常规治疗。疗程为3月。应用阳性症状量表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NSS总分显著下降;治疗组MMSE评分显著上升,但对照组上升不显著。结论 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期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2.
林勇  费玉娥  夏江明  翁振华 《安徽医学》2014,(12):1764-1766
<正>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社会、生活、职业能力。痴呆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损害、精神行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下降。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 of dementia,BPSD)包括抑郁、焦虑、行为障碍等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往往成为痴呆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增加照料者及家庭负担[1],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2],这些症  相似文献   

13.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不可逆的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引起老年痴呆最常见的原因。近年来,A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及其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目前,临床治疗BPSD多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方面具有比较肯定的疗效[1]。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使用复方海蛇胶囊  相似文献   

14.
陈晓 《农垦医学》2008,30(2):93-94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期痴呆患者应用奥氮平治疗8周,通过五项指标(BPRS、MMSE、CDP、ADL、TWSS)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有效率为87.5%.其中BPRS和ADL分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对老年期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疗效好又安全.  相似文献   

15.
何献策  况伟宏   《四川医学》2023,44(8):883-887
<正>痴呆中精神病(psychosis in dementia, PiD)是指在痴呆患者中出现的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障碍,是痴呆行为精神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中常见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上第1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患者深受精神病的困扰,近年来,尽管AD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44例进行分析。结果:BPSD的发生率为90.91%,其中以行为紊乱发生率最高,睡眠障碍次之。治疗多用新型抗精神病药为主。结论: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非常高,以行为紊乱、幻觉为主,多用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对阿尔茨海默病伴发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例BPSD患者纳入A组,予MECT联合多奈哌齐治疗;20例BPSD患者纳入B组,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多奈哌齐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4周,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the 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rating scale, BEHAVE-AD)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估治疗前后精神症状改善程度及对认知的影响,并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BEHAVE-AD量表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MMSE量表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A组要优于B组。结论:MECT对于BPSD患者是有效且相对安全的,可作为改善BPSD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喹硫平、奥氮平及氟哌啶醇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效果和对心电图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取BPSD患者160例,根据治疗所采用的抗精神药物进行分组,A组55例患者给予奥氮平治疗,B组54例患者给予喹硫平治疗,C组51例患者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的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血糖、心电图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BEHAVE-AD评分及PANSS评分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2、4、8周后,A、B组患者的评分低于C组,治疗2、4周后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A、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C组患者QTc间期值、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喹硫平与奥氮平治疗BPSD患者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但可引起患者血糖升高,氟哌啶醇虽对BPSD患者血糖无影响,但治疗后较易导致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德国学者Haupt等报告,尽管痴呆患者接受利培酮治疗,死亡率没有显著增加,但医师在处方利培酮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之前,仍应仔细评估该药可能的益处和风险。[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6,26(6):566]。  相似文献   

20.
老年痴呆伴发精神症状又称为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behaviol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clementia,BPSD).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十分必要.本文对利培酮口服液治疗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