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骨髓来源肥大细胞(BMMC)的方案,用于肥大细胞功能调节药物研究。方法:从小鼠股骨取骨髓细胞,在干细胞因子(SCF)、IL-3或SCF和IL-3联合诱导下,体外培养4周。每周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统计活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体系中BMMC比例,并计算BMMC绝对数;4周后通过测定β-己糖胺酶释放量及抑制剂的调节作用评估BMMC功能。结果:3种诱导方法均能促进BMMC体外分化,但不同诱导条件获得的BMMC纯度和数量有较大差异。SCF单独诱导获得的BMMC纯度和数量最低;IL-3单独诱导获得较高的BMMC纯度和总数;SCF和IL-3联合诱导能够获得较高的BMMC纯度,同时能获得远高于两种因子单独诱导获得的BMMC数量;SCF和IL-3联合诱导4周获得的BMMC具有完整功能。结论:SCF和IL-3联合诱导4周能够获得大量高纯度且功能完整的BMMC,可用于探索肥大细胞功能调节药物的活性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小鼠毛乳头细胞(DPCs)体外分离培养的改良新方法。方法 :选用雌性C57BL/6小鼠,以精细显微解剖获取毛乳头部位,联合胶原酶消化,并添加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优化培养体系,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小鼠DPCs的改良新方法 ;以光镜下观察、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ALP)特异性染色及荧光定量PCR鉴定DPCs的ALP mRNA表达水平,与传统方法比较进行相关评价。结果 :与传统方法比较,改良方法的毛乳头基本全部贴壁,细胞可更快迁出及生长融合,所获得的细胞数量是传统方法的5.85倍;经传代后传统方法的低代次DPCs有聚集性生长现象,随代次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变大衰老,增殖明显迟缓,聚集性生长愈发不明显,至第5代聚集性现象消失。而改良方法的DPCs经传代后,第1、2和5代形态仍呈长梭形及多角形的特点,至第5代仍保有聚集性生长的特点;且具有更强的ALP活性,尤其是高代次(第5代)细胞更为明显,而传统方法的高代次细胞则几乎无ALP活性;改良方法的ALP mRNA表达水平与传统方法相比也明显上调,尤其是第5代细胞更加明显。结论 :改良方法可获取更多数量、并具有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依赖性免疫优势抗原。方法:将纯化的Ct D型标准株EB经紫外线照射制备UV-EB,然后将未经处理的活EB和紫外线处理的UV-EB分别感染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紫外线对EB的灭活效果;分别将低剂量活EB滴鼻感染小鼠或将较高剂量UV-EB经肌肉接种免疫小鼠,首先检测两种接种方式下Ct在体内的增殖情况,然后收集两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Ct D型全基因组908个开放读码框编码的GST-Ct融合蛋白进行ELISA反应,蛋白质组学筛选仅与活EB感染组小鼠血清反应且反应频率高的Ct感染依赖性免疫优势抗原;最后用筛选到的抗原体外刺激Ct生殖道感染小鼠的脾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情况。结果:经紫外线灭活的UV-EB体外不能感染HeLa细胞,肌肉接种免疫小鼠后也不能在小鼠肌肉组织内增殖,而活EB滴鼻感染组小鼠的肺组织中可检出大量的Ct;活EB滴鼻感染组小鼠与UV-EB肌肉接种免疫组小鼠的血清抗Ct抗体滴度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将两组小鼠血清分别与Ct全基因组编码的蛋白反应,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共鉴定出60个抗原能被至少1份小鼠血清识别;22个抗原能同时被两组或任一组血清以≥50%的频率识别,为Ct免疫优势抗原,其中5个抗原仅被活EB滴鼻免疫组血清优势识别,即为Ct感染依赖性免疫优势抗原;该类抗原体外刺激小鼠脾细胞,能诱导良好的Th1型细胞免疫回忆应答。结论:筛选获得了Ct D型感染依赖性免疫优势抗原,为Ct亚单位疫苗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靶标。  相似文献   

4.
背景:如何快速洁净地游离小鼠股骨和胫骨直接影响骨髓细胞缺血时间,虽文献报道可用手术刀片刮除、纱布和纸巾等器物协助去除肌肉组织。但对其具体操作技巧并无详细报道,也无统一简捷的方法。 目的:寻找制备小鼠骨髓细胞快捷实用的方法,最大限度减少骨髓细胞缺血时间。 方法:采用逆向肌肉剥离法由踝关节向髋关节逆行解剖,以镊子配合剪刀行“剪合-滑动-折转”3个动作,彻底去除附着于小鼠后肢股骨的肌肉组织,快捷制备骨髓细胞悬液。记录解剖骨骼和制备骨髓细胞的时间,所得骨髓细胞培养72 h后光学显微镜观察,评价该制备方法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骨骼解剖时间为(1.9±0.4) min,骨髓细胞悬液制备时间为(14.7±1.8)min;游离过程骨折断或髓腔破损率为0%;制备的骨髓细胞培养72 h,细胞数量[(8.1±2.0)×107个]较培养前[(4.7±0.7)×107]明显增加(P < 0.01),而活细胞比率在培养前(97.5±1.1)%和培养后(95.4±1.0)%无明显差异(P > 0.05);镜下微生物污染率为0%,未见肌肉细胞等污染。结果显示该方法快捷实用、不易污染、操作容易程序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回阳生肌膏提取物对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HFB)及慢性溃疡创缘成纤维细胞(uHFB)增殖的影响。方法:〖HTSS〗组织块法体外培养nHFB及uHFB;采用 Alarmar blue摄入法观察不同浓度回阳生肌膏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对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对两种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回阳生肌膏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分别作用上述两种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速度均增加。回阳生肌膏醇提物分别在0.027-0.425 mg/L和0.027-0.213 mg/L范围对nHFB和uHFB的增殖有促进作用(P<0.05或P<0.01);回阳生肌膏水提物分别在0.075-2.400 mg/L和0.150-1.200 mg/L范围对nHFB和uHFB增殖有明显促进(P<0.05或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于nHFB,水提物作用24 h后 S期比例明显上升(Pμ<0.01),G2/M期比例无明显升高,细胞增殖指数(PrI)明显增加(P<0.01),醇提物作用24 h后S期、G2/M期比例均上升(P<0.05),细胞增殖指数(PrI)明显增加(P<0.01);而对于uHFB,水提物作用24 h后 S期、G2/M比例上升均不显著,但PrI指数有增加(P<0.05),醇提物作用24 h后 S期比例明显上升(P<0.01),G2/M期比例无明显升高,PrI明显增加(P<0.01)。结论:回阳生肌膏无论水提取物、醇提取物皆可不同程度促进nHFB及uHFB的增殖,其醇提物作用更迅速;这种促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使更多细胞进入S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肠癌RNA转染小鼠骨髓来源单核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提取的CT 2 6小鼠结肠癌细胞RNA作为抗原物质 ,体外转染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 ,回输小鼠体内 ,观察其抗肿瘤效应 ;同时平行比较传统肿瘤冻融抗原体外冲击单核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小鼠骨髓细胞体外以GM CSF诱导培养获取单核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 ;Trizol法提取获得CT 2 6细胞总RNA ,应用TransMessenger体外转染单核细胞 ,对照组单核细胞以肿瘤冻融抗原冲击 ;LDH释放法检测小鼠体内CTL杀伤活性 ,观察各组小鼠成瘤情况及生存期。结果 :小鼠骨髓细胞经诱导培养后 ,获得大量高纯度的单核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 >95 % ;提取的CT 2 6细胞总RNA体外经Trans Messenger介导转染单核细胞后 ,回输小鼠 ,可以诱导体内生成高水平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活性 ,使小鼠获得抵抗后继CT2 6细胞攻击的免疫保护能力 ,并显著高于肿瘤冻融抗原冲击的单核细胞回输组。结论 :抗原提呈细胞经肿瘤总RNA转染后 ,可以诱导机体产生CTL ,有效地诱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级别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对体外制备优势DC2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PF级和健康普通级C57BL/6小鼠股、胫骨骨髓细胞及脾细胞,设细胞因子诱导的实验组、低浓度GM—CSF对照组、无外源细胞因子对照组及脾细胞组。骨髓细胞采用GM—CSF,IL-4,Fh3L和SCF的不同细胞因子浓度和组合体外培养诱导。脾细胞培养2d去除大部分淋巴细胞,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术4色荧光标记法分析细胞表型,骨髓细胞诱导的各组同样于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比较不同级别小鼠骨髓细胞所诱导的DC2细胞的表型和比例。结果SPF来源的小鼠骨髓细胞诱导的各组第3d在CD11c^+的DC细胞群中CD8α^+DC2所占比例及不成熟DC2的比例均高于普通级小鼠,显示普通鼠来源的骨髓细胞更倾向于产生成熟的DC,不易诱导产生高比例的不成熟的DC2。对两种动物脾细胞DC2的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鼠脾脏中CD8α^-~MHCⅡ^+的成熟DC1比例为75.58%,远远超过SPF鼠的30.60%。结论小鼠的微生物级别可影响耐受性DC的诱导效果,采用SPF级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体外制备优势DC2细胞效果优于普通级鼠,原因可能与普通鼠接触微生物较多,免疫系统更易于产生免疫应答而非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骨髓单核细胞的分离提取国内外文献报道,大多是利用RAW264.7细胞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C57BL/6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的方法,观察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体外生长特征,诱导其向破骨细胞分化。 方法:无菌分离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取出骨髓细胞,提取过程中先用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骨髓细胞过夜培养后(大于16 h),第2天分离出悬浮细胞,在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获得贴壁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通过换液对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测定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细胞表面抗原,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 结果与结论:新分离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呈小圆形,两端伸出触角,培养5 d后,细胞成椭圆形,两端的触角更明显,增殖依赖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流式结果显示分离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纯度较高,能够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利用间充质干细胞与单核细胞的贴壁能力不同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显著促进单核细胞贴壁增殖的特性能有效分离获得稳定生长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培养的小鼠骨髓单核细胞性状稳定,表型稳定均一,适于做进一步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受体亚型改变及其相关下游通路活化情况在糖尿病小鼠肠上皮细胞异常增殖中的作用。方法:用腹腔注射链脲霉素的方法制作糖尿病小鼠模型,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法比较糖尿病小鼠及对照组小鼠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利用RT-PCR法测定胰岛素受体亚型表达比例在2组中的差异。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2组之间胰岛素受体相关通路各分子MEK1/2、ERK1/2、PI3K以及Akt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组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细胞中胰岛素受体亚型IR-A/IR-B的比值也明显升高(P<0.05)。糖尿病小鼠肠上皮细胞中MEK1、MEK2和ERK1/2的mRNA水平及磷酸化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小鼠肠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可能与其中胰岛素受体亚型IR-A/IR-B的比值增高及其相关MEK/ERK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不同铺板细胞数接种骨髓细胞对分离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得率的影响。方法 依据文献中给定的常用细胞铺板范围,将分离的小鼠骨髓细胞按六种不同细胞数接种在细胞培养皿中,使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利用细胞计数法比较各组间贴壁细胞的比例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F4/80,根据F4/80来判断巨噬细胞分化的阳性率,并最终比较各组之间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得率。结果 在6.7×105个/cm2~14.7×105个/cm2细胞数范围内,按照6.7×105个/cm2细胞数进行铺板,能够获得最高的贴壁细胞比例且贴壁细胞中F4/80+巨噬细胞得率最高,在获得相同数量巨噬细胞的前提下,该细胞数能够节省40%~53%制备巨噬细胞所需要的模型小鼠。结论 按照6.7×105个/cm2的铺板细胞数进行骨髓细胞铺板,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蝎毒、蛇毒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对照组;②蝎毒低剂量组;③蝎毒高剂量组;④蛇毒低剂量组;⑤蛇毒高剂量组.小鼠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给药5d.每组分别在24h、8d、15d取4只小鼠股骨骨髓进行骨髓象检查分析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结果高剂量蛇毒后,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蝎毒高剂量组比蛇毒高剂量组增多更显著(p<0.01);两低剂量组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注射蝎毒和蛇毒后均可使小鼠骨髓有核细胞中单个核细胞比例先增高后下降,而分叶核细胞比例随之升高,但蝎毒的作用更明显.结论蝎毒、蛇毒均具有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作用,蝎毒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参芪扶正注射液(SQFZ)对环磷酰胺(Cy)处理后小鼠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B细胞数量恢复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y组和SQFZ组。Cy组和SQFZ组小鼠均腹腔注射Cy(100 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4 h后,SQFZ组小鼠灌服SQFZ 1 m L/只,其余2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10 d;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给药第10天处死小鼠,测定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MLN)和Peyer集合淋巴结(PP)淋巴细胞中B细胞比例及股骨骨髓细胞周期。体外实验中,小鼠淋巴细胞经SQFZ处理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表达CD86分子水平;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法检测B细胞增殖。结果 SQFZ减少Cy处理小鼠体质量的下降,促进胸腺指数、脾指数、MLN和PP中B细胞数量恢复,但未见明显改善骨髓抑制状态。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QFZ可以增加小鼠淋巴细胞活性,提高小鼠B细胞活化和增殖比例。结论 SQFZ促进Cy处理后小鼠GALT中B细胞数量恢复,可能通过促进B细胞增殖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免疫磁珠法分离白血病转基因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离转基因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运用针对小鼠干细胞表面特异表达的干细胞抗原 1(stemcellantigen 1,Sca 1)的单克隆抗体和包被于磁颗粒表面的第二抗体 ,采用磁吸附细胞分选方法 (MACS )分离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 ,用流式细胞术 (FACS )检测MACS分离后骨髓细胞中干细胞 (Sca 1阳性细胞 )比例 ,监测细胞分选效果。结果显示MACS分离后骨髓细胞中Sca 1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达 85 %以上 ,涂片观察发现细胞组成和细胞形态学特征与FACS所得结果一致。MACS可以从转基因小鼠全骨髓细胞中分离出Sca 1阳性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细胞纯度可达 85 %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正> 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 3,IL_3)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因子之一。关于小鼠白细胞介素3活性检测目前有四种方法:(1)20-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法;(2)鼠骨髓细胞集落形成试验;(3)鼠骨髓细胞H_3-TdR掺入法;(4)IL_3生长依赖株32D增殖~3H-TdR掺入法。这些检测方法以32D依赖株~3H-Td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2(PGE2)受体EP2和EP4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脾B细胞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CIA小鼠模型,用CD19+ 免疫磁珠分选脾B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Ps 和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IL-4、IL-10和TGF-β的表达。结果: 小鼠脾B细胞表达EP的4个亚型,CIA模型小鼠EP2和EP4表达增加;EP2阻断剂可以降低MHCⅡ、CD80和CD86的表达,而EP4阻断剂对CD80没有明显影响;EP2和EP4阻断剂均可以降低IFN-γ、TNF-α 和IL-6 的表达(P<0.05或P<0.01),促进IL-10的表达(P<0.01或P<0.05),并可以分别促进IL-4和TGF-β的表达(P<0.01)。结论: PGE2可通过EP2/EP4调节B细胞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参与CIA发病,EP2/EP4有可能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通过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损伤,需要大量纯化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 目的:对比观察预损伤法和改良传代法获取许旺细胞的纯度与质量。 方法:①预损伤法:预损伤SD乳鼠坐骨神经,3 d后取出坐骨神经,分离神经外膜,用胰酶、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除去成纤维细胞,接种培养。②改良传代法:直接获取SD乳鼠坐骨神经,分离神经外膜,运用双酶消化法结合单酶消化法进行许旺细胞原代培养,5~7 d后采用单酶快速消化离心法行传代培养,同时纯化许旺细胞。 结果与结论:预损伤法和改良传代法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纯度均达95%以上,两种方法获得的许旺细胞纯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法获取的许旺细胞形态正常,数量及纯度高,增殖旺盛,说明预损伤法和改良传代法都是体外获取高质量与高纯度许旺细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含有HIV-1核心蛋白gag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研究其免疫应答反应。方法采用PCR方法从1例HIV感染者中扩增出gag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GAG。接种小鼠后,检测其抗体及抗体亚类,并对小鼠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采用3H-TdR法、ELISPOT方法和51Cr释放法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性、特异性分泌IFN-γ的CD8+T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结果重组质粒体外表达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5×103。免疫小鼠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其中IgG2a与IgG的比例显著高于IgG1与IgG的比例;T淋巴细胞体外经ConA刺激后SI达到160.67,显著高于对照组(14.04,P<0.05);产生IFN-γ的CD8+T淋巴细胞数目以及特异杀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GAG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而且ELISPOT方法检测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的结果与51Cr释放法一致,提示可用此法对DNA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往的研究多采用长骨机械分离法获得破骨细胞,破骨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无法进一步增殖和传代。因此目前常用骨髓细胞诱导培养法和RAW264.7细胞诱导培养法获得大量的破骨细胞以满足实验需要。 目的:探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最佳方法。 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后添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同诱导或者取RAW264.7细胞单独加入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观察生成破骨细胞的数量,评价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破骨细胞生成的量效关系;采用膜联蛋白V-FITC联合PI染色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浓度为10 μg/L时,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最多的时间点在第六至七天;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浓度为100 μg/L时,高峰期出现在第四至五天。破骨细胞的形成数量随着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刺激浓度升高而增加,呈浓度依赖性,50 μg/L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破骨细胞形成数量与浓度关系曲线的转折点,高于150 μg/L以后破骨细胞形成数量的增幅明显放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即能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形成破骨细胞又可以促进其凋亡,通过破骨细胞计数比较发现在同一浓度(104/cm2)接种单核巨噬细胞后以30 μg/L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后,平均每单位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所获得的破骨细胞数量最多。提示骨髓细胞或RAW264.7细胞诱导破骨细胞的培养方法皆简单可行,细胞接种的最佳浓度为104/cm2;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适宜刺激浓度为30-50 μg/L。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胰腺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极易分化,很难获得足够数量的胰腺干细胞。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行的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方法。 方法:分离新生昆明小鼠胰腺,原代培养三四天,成纤维细胞中出现呈集落生长的胰腺干细胞后,以0.02%EDTA消减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降低其比例后继续培养,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的80%时,重复三四次,逐渐提高胰腺干细胞的数量。检测胰腺干细胞特异性标志Nestin。尼克酰胺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双硫腙染色对胰岛样细胞团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消减胰腺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及比例后,胰腺干细胞可持续表现出活跃的分裂增殖能力,胰腺干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细胞保持球形、单个大核、细胞质折光性强、表达(Nestin)。扩增的胰腺干细胞,以尼克酰胺诱导后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双硫腙染色阳性。提示,减少共培养中成纤维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有利于胰腺干细胞的增殖,获得较多数量的胰腺干细胞。扩增后的胰腺干细胞仍保持未分化状态,在适当的体外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胰岛样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并比较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通过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和胰酶消化法对新生大鼠心肌组织进行消化,利用贴壁时间差分离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然后对收集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进行形态、纯度及对药物反应方面的检测。结果:在细胞形态和纯度方面,2种方法收集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没有明显差异,但用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可以获得更多数量的心肌细胞;在药物反应方面,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得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比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结论:采用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和胰酶消化法可以获得相同形态和纯度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但是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得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对药物具有更强的增殖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