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Rotterdam CT评分、Marshall CT分级和Helsinki CT评分与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死亡事件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抢救室治疗收治的404例中重度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伤后24 h内入院并行CT检查,计算Rotterdam CT评分、Marshall CT分级和Helsinki CT评分。观察其28 d死亡情况和6个月后GOS评分情况。结果 404例患者中,28 d死亡患者有110例,早期死亡率27.2%;创伤后6个月恢复良好(GOS=5分)者78例(19.31%)、轻残(GOS=4分)81例(20.05%)、重残(GOS=3分)91例(22.52%)、植物状态(GOS=2分)者44例(10.89)、死亡(GOS=1分)110例(27.23%)。ROC曲线显示,Rotterdam CT评分、Helsinki CT评分和Marshall CT分级预测中重度TBI住院28 d死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879、95%CI 0.843~0.909、P<0.01,...  相似文献   

2.
背景 托伐普坦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应用广泛,但不同剂量的托伐普坦对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7.5 mg/d和15.0 mg/d两种常用剂量的托伐普坦对高龄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保健病房采用托伐普坦药物治疗CHF的高龄(年龄≥80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托伐普坦应用剂量分为7.5 mg/d组和15.0 mg/d组。以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出现或至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死亡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两种剂量托伐普坦对老年CHF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高龄老年CHF患者212例,随访374.5(155.5,940.5)d,随访期间共124例(58.5%)患者发生全因死亡,54例(25.5%)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托伐普坦15.0 mg/d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高于托伐普坦7.5 mg/d组(P=0.004 3,P=0.001 2...  相似文献   

3.
耿志伟  张锦  佟晓燕  刘杰 《黑龙江医学》2009,33(7):493-496,508
目的通过观察受冷周围神经局部氧自由基的水平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ic dialdenhyde,MDA)的含量,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低温所致的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两个大组:持续低温组与间断低温组。持续低温组又分为持续低温2h组及持续低温2h后复温组(复温组又包括复温4g、复温1d组、复温3d组);间断低温组包括间断低温2h组、间断低温2h后复温组(此复温组又分为复温4h、复温1d及复温3d组)。设定坐骨神经局部低温的温度在4℃±0.5℃。采用电子顺磁(ESR)技术测定不同时间点取材的氧自由基含量;坐骨神经匀浆后,按照试剂盒的方法测定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结果(1)持续低温组:低温2h后,即刻取材测定的氧自由基含量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后含量增加(P<0.05),其中以复温1d组最明显(P<0.01);(2)间断低温组:间断低温2h,即刻取材的氧自由基含量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温后氧自由基含量也呈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其中复温1d组最显著(P<0.01);(3)MDA结果持续低温组与间断低温组:在低温结束即刻测定的MDA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复温组的MDA测定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的变化可以产生坐骨神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参与了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达远  莫业和 《重庆医学》2018,(10):1392-1394
目的 研究血清Tau蛋白水平对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及生存状况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12例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颅脑创伤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n=41)、中度组(n=38)和重度组(n=33),又依据患者恢复程度将其分为恢复良好组(n=89)、恢复不良组(n=12)和死亡组(n=11),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伤后12 h、1d、3d、7d、14d的血清Tau蛋白水平,分析血清Tau蛋白水平对颅脑创伤患者病情与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 伤后不同时间点重度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且伤后12 h至3d随着受伤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逐渐升高;伤后3~14 d,各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逐渐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不同时间点死亡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良好组和恢复不良组,恢复不良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均高于恢复良好组,且伤后12h至3d随着受伤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逐渐升高,伤后3~14 d,各组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水平逐渐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创伤患者伤后第3天时血清Tau蛋白水平超过1 014.52 pg/mL作为评估预后标准时,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异度为90.70%,灵敏度为100.00%,正确诊断指数为0.907 0,误诊率为9.3%,阳性似然比为10.752 7.结论 血清Tau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帮助评估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糖尿病足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截肢术后死亡风险较高。本研究主要探讨糖尿病足患者术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是否能预测截肢术后30 d全因死亡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3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因糖尿病足行截肢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收集齐全,术前行血常规、生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术后均完成随访,通过住院病历或电话随访获取患者术后30 d的生存状态。根据患者术后30 d的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4例患者,死亡组患者18例(15.8%),存活组96例(84.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HDL-C水平更低,低HDL-C患者的白细胞、降钙素原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HDL-C (■=0.025, 95%CI=0.001~0.800, P=0.037)是截肢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在糖尿病足患者中,低HDL-C水平是截肢术后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短期不良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新生儿286例低体温原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体温的原因及低温与预后和死亡的关系,为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提供对策。方法:采取入院时肛温<36℃的新生儿286例,对低体温与足月、早产、日龄、季节的关系及低体温与预后和死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低体温与足月、早产的关系中P<0.01。出生8~28d与出生~7d比较,P<0.01。低体温中非感染因素占75.87%,感染因素占24.13%。286例低体温中春季86例(30.07%),夏季44例(15.39%),秋季49例(17.13%),冬季107例(37.41%)。本组病例死亡34例,占11.88%,而同期入院时肛温>36℃新生儿572例,死亡14例,占2.45%,U=6.28,P<0.01。低温持续时间与死亡的关系中P<0.01。结论:新生儿低体温多见于早产儿,以新生儿早期,特别是出生后24h内为多见,好发于冬春季节,病因以非感染因素为主,并可明显影响新生儿病死率,且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对预后的影响越大。在护理工作中,除了配合医疗工作外,尤应注意新生儿早期的保暖、喂养、预防感染以及复温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低温-复温对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低温-复温过程对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肾脏离体非循环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低温保存组、低温-复温组、丹参实验组.采用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低温-复温组细胞凋亡指数为(53.2±17.1)%,显著高于对照组(0.2±0.1)%和低温组(0.3±0.1)%(P<0.01);丹参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36.7±14.6)%明显低于低温-复温组(53.2±17.1)%(P<0.05);丹参实验组Caspase-3表达(5.4±1.3)%低于低温-复温组(11.9±6.2)%(P<0.05),而Bcl-2表达(1.8±0.3)%高于低温-复温组(0.7±1.5)%)(P<0.05).结论 低温-复温过程可造成肾脏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丹参可减少肾脏复温相关性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活性、上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何青松  唐婕  徐路  陈坚  贾晓燕 《西部医学》2022,34(12):1797-1801
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于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4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干预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6例。对照组采取积极的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性手术,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乳酸(LA)水平、剩余碱(BE)。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由于严重多发伤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其余患者作为存活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天数。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且行Log-rank检验,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PT、APTT、L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B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206例患者中共死亡4人,平均生存时间为(40.16±5.23)d;对照组患者死亡8人,平均生存时间为(30.26±2.06)d,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77,P<0.05)。不同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到就诊的时间、补液量、输血量、是否休克的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SS、受伤到就诊的时间、是否休克、补液量、输血量为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损伤性控制复苏策略可有效改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对患者内环境的干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分子变化与慢性心力衰竭(CHF)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17例CHF患者(病例组)和同期109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和髓样分化因子(MyD88)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CHF的心功能分级、浆膜腔积液、再次入院和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的TLR-4、NF-κB和MyD8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NYHA分级CHF患者的TLR-4(F=4.026,P=0.032)、NF-κB(F=5.152,P=0.025)和MyD88(F=7.323,P=0.019)水平具有显著差异;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患者的TLR-4(t=-2.149,P=0.033)和MyD88(t=-2.506,P=0.014)水平显著高于未死亡者;TLR-4作为预测发生全因死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和77%,而MyD88分别为77%和71%。结论TLR-4信号通路分子与CHF的心功能密切相关,TLR-4和MyD88是潜在的全因死亡预测分子。  相似文献   

10.
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楠  陈科  谢晓阳  李季  易军  王宗林 《西部医学》2005,17(2):129-130
目的 探讨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各种胸部创伤 4 6 2例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早期治愈组和延期治愈组 ,并运用创伤评分系统预测病人结局 ,分别比较组间和预测死亡组、预测生存组中实际死亡与实际生存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创伤评分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为 5 .2 %,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生存组和死亡组临床一般资料和创伤评分指标 (RTS、ISS)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预测死亡组中实际生存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 (75 .0 %)高于实际死亡者 (35 .7%,P<0 .0 5 ) ;预测生存组中实际死亡者钝性伤比例 (90 .0 %)高于实际生存者 (5 7.5 %,P<0 .0 5 ) ;早期治愈组的钝性伤比例亦低于延期治愈组 (P<0 .0 5 )。结论 胸部创伤的救治质量仍不满意 ,严重胸部钝性伤的救治水平是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手术是抢救严重胸部创伤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通过分析178例严重创伤死亡病例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策略.[病例报告]对178例急诊严重创伤死亡病例进行多因素回顾性分析,见受伤到达医院急诊室时间为15min~2h,平均为31min;死亡时间:现场死亡(伤后1h内死亡)96例(53.9%),早期死亡(伤后2~4h内死亡)75例(42.1%),伤后4~24h死亡7例(14.0%).[讨论]普及公众急救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的同时应建立完整的急诊抢救室-手术室-急诊监护室-急诊病房的中心一体化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吸烟状态对其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9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血管重建术前及术后的吸烟状态分为3组:不吸烟组(n=458)、戒烟组(n=287)及吸烟组(n=148),详细记录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描述术后累计生存率,并比较吸烟状态对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约为27个月,术后吸烟率较术前吸烟率明显降低(16.57% vs.48.71%),且吸烟组患者较年轻(P<0.0l);不吸烟组患者多为女性(P<0.01),体质量指数(BMI)较小(P<0.01).吸烟组全因性死亡(1.53% vs.1.05% vs.6.76%,P=0.002)和MACCE(4.37% vs.5.23% vs.15.54%,P=0.001)的发生率较高,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吸烟是导致全因性死亡[HR=2.753,95%CI(1.695~4.473),P<0.01]和MACCE[HR=1.552,95%CI(1.049~1.754),P=0.001]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持续吸烟是导致术后发生全因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血磷变异性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5年8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转归情况。根据血磷变异系数(CV)中位数,将患者分为血磷高变异组(CV≥20.3%)和血磷低变异组(CV<20.3%),分析患者血磷 CV 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174例患者,平均年龄(65.3±13.6)岁,全因死亡患者51例(29.3%),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9例(10.9%)。血磷高变异组糖尿病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均高于血磷低变异组(分别为61.3% vs. 33.35%,P=0.034;25.8% vs. 3.7%,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白蛋白(HR=0.386,95%CI:0.174~0.858,P=0.019)和血磷高CV(HR=1.625,95%CI:1.178~2.848,P=0.018)是糖尿病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磷高CV(HR=1.365,95%CI:0.419~2.749,P=0.023)是糖尿病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MHD血磷达标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与未达标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87和0.596)。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血磷高变异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糖尿病MHD 患者累积生存率均低于血磷低变异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14)。结论:糖尿病MHD患者血磷变异性大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更高。血磷稳定达标有助于提高糖尿病MHD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李明辉  王晓伟  李京杭 《重庆医学》2021,50(15):2560-2563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加压素对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患者数据库(MIMIC-Ⅲ)中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心血管外科术后使用血管加压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局指标为30 d全因死亡率、1年全因死亡率及长期全因死亡率.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6824例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其中使用血管加压素的患者有364例,其30 d全因死亡率、1年全因死亡率及长期全因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未使用血管加压素的患者(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加压素的使用与心血管外科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HR=7.229,95%CI(4.351,12.023),P<0.001]、1年全因死亡率[HR=3.322,95%CI(2.379,4.637),P<0.001]及长期全因死亡率[HR=2.457,95%CI(1.932,3.141),P<0.001]的增加明显相关.结论 血管加压素的使用可明显增加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石涛涛  张丰萍  石运莹   《四川医学》2024,45(2):171-176
目的 评估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HALP)综合评分与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潜在关系。方法 研究纳入2个透析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774例。主要结局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HALP值计算公式:血红蛋白(g/L)×白蛋白(g/L)×淋巴细胞(g/L)/血小板(g/L)。根据基线HALP值三分位数分为低HALP、中HALP和高HALP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HALP组与不良结局的关系。时间依赖性ROC曲线评价HALP预测价值。结果 高HALP组患者总生存率最优(X2=54.9,P<0.001);而CVD累积发生率最低(Gray=35.68,P<0.001)。此外,与低HALP组患者相比,高HALP组全因死亡风险(HR=0.64,95%CI 0.48~0.84,P=0.006)和CVD死亡风险(SHR=0.48,95%CI 0.32~0.58,P=0.013)均较低。时间依赖性ROC曲线显示HALP对3年、5年生存率预测价值优于传统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高HAL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选择性醛固酮阻断剂依普利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伴有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和心衰临床体征的患者随机分组后30d死亡率的影响。背景:在依普利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有效性和生存率研究(EPH ESUS)中,平均随访16个月后发现,对于AM I后伴有LVEF≤40%和心衰体征的患者,依普利酮联合标准治疗可降低全因死亡率达15%(P=0.008)。方法:在EPH ESUS试验中,于AM I后3~14d(平均7.3d)开始应用依普利酮25m g/d治疗,分析治疗30d后依普利酮对以下各终点的影响:①主要终点包括至全因死亡的时间以及至心血管死亡或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国人权重系数的ASCOT(A severity characterization of trauma)创伤评分法对急诊重度创伤的结局预测的可行性.方法 对700例急诊重度创伤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应用华西创伤数据库国人权重系数和MTOS权重系数进行急诊重度创伤结局的预测,观察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在穿透伤组,应用国人权重系数结果在预测准确率、生存误判率上与MTOS权重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死亡误判率上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钝伤组里,两者在预测准确率、生存误判率和死亡误判率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COT创伤评分时应用国人ASCOT权重系数的预测准确性优于MOTS权重,尤其是在穿透伤的预测上,其更适合于我国国情及临床使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合并有营养不良、炎症及心血管疾病的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长期预后,及上述合并症对腹透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入选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开始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率、技术生存率以及无腹膜炎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56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同时合并营养不良、炎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20例(7.8%)。3种合并症组患者的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患者(χ2=16.200,P<0.001),而技术生存率和无腹膜炎生存时间与无合并症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2种合并症(HR=3.624,95%CI为1.376~9.543,P=0.009)或3种合并症(HR=5.012,95%CI为1.629~15.419,P=0.005)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任意2种合并症(HR=10.324,95%CI为1.332~80.032,P=0.025)、3种合并症(HR=11.821,95%CI为1.342~104.097,P=0.026)是影响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营养不良、炎症及心血管疾病任意2种及3种合并症的存在是影响腹透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血管死亡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QRS时限(QRS duration, QRSd)的变化(ΔQRSd)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全因死亡及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CRT的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数据。测量术前和术后QRSd。Cox回归分析筛选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以X tile软件分析ΔQRSd(QRSd术后-QRSd术前)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预测的截断值,以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判断ΔQRSd与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6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15例死亡,16例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ΔQRSd是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HR=1.019,95% CI:1.004~1.035,P=0.014);ΔQRSd(HR=1.016,95% CI:1.002~1.031,P=0.024)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HR=0.211,95% CI:0.065~0.682,P=0.009)均是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ΔQRSd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预测的截断值均为0 ms。ΔQRSd>0 ms组的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显著高于ΔQRSd≤0 ms组(P<0.001),其术前QRSd显著低于ΔQRSd≤0 ms组(P=0.001)。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提示ΔQRSd>0 ms是CRT后全因死亡、心源性猝死、5年生存率及5年心源性猝死率的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01、<0.001、0.01和<0.001)。结论:术后QRSd增宽是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1):1641-1645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2018年6月登记管理的172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透析数据、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结局。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入透时的基本信息、基线实验室指标、基线RDW及随访期内的平均RDW;Cox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及RDW能否预测老年MHD的全因死亡及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2例老年MHD患者,平均(66.3±6.1)岁,透析龄(27.3±15.3)个月,其中男性94例(54.6%),随访期内患者死亡37例,和生存组相比较,死亡组基线RDW、时间平均RDW、血PTH高、血C反应蛋白(CRP)、血脑钠肽(BNP)高(P<0.05),血白蛋白低(P<0.05)。校正多项混杂干扰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RDW、血白蛋白、血CRP、血BNP是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结果显示,RDW=14.75%是预测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的最佳截点(P<0.01)。结论:高RDW是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