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采用雌性BALB/c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MSC组及照射组。MSC组于制模后3天从小鼠尾静脉1次性输注人骨髓MSC1×106,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第28天存活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造血集落生成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于制模后第7天,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MSC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65±0.05)×109/L,(2.45±0.71)×109/L,(2.30±0.33)×109/L;第10天3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第14天模型组血象指标仍持续降低,而MSC组及照射组血象指标开始回升,至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MSC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不同时相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UCB)CD34^+细胞移植的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最佳的移植时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骨髓MSC分别于UCBCD34^+细胞移植同时、移植前48小时及移植后48小时输入经^60Coγ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观察共移植后42天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天处死小鼠,用FACS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表明:(1)MSC和UCBCD34^+细胞同时输注可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缩短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二者不同时输注均不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且输注UCBCD34^+细胞后48小时输注MSC时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晚于同时输注者。(2)与单纯UCB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不同时相输注MSC均可促进UCBCD34^+细胞的植入,三个共输注组间促进骨髓各系造血植入效应无明显差异。结论:人骨髓MSC与UCBCD34^+细胞共移植时,以同时移植效果最佳,此结果为MSC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造血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功能不断衰退。目的:观察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造血系统自然衰老的延缓作用。方法:取孕13.5dBalb/c小鼠胎盘,制备胎盘间充质干细胞。6月龄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均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尾静脉输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每月1次,共6次;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第3个月进行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和外源性脾集落形成单位计数检测;第6个月时增加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细胞重建造血能力测定。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小鼠一般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第3个月,细胞移植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巨噬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多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第6个月,除外周血象仍无差别外,其他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期内两组的上述指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细胞移植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造血组织较对照组丰富,而对照组骨髓脂肪化显著增加;实验还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细胞的造血重建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延缓小鼠造血系统的衰退。  相似文献   

4.
背景:造血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功能不断衰退。目的:观察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造血系统自然衰老的延缓作用。方法:取孕13.5dBalb/c小鼠胎盘,制备胎盘间充质干细胞。6月龄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均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尾静脉输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每月1次,共6次;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第3个月进行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和外源性脾集落形成单位计数检测;第6个月时增加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细胞重建造血能力测定。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小鼠一般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第3个月,细胞移植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巨噬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多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第6个月,除外周血象仍无差别外,其他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期内两组的上述指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细胞移植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造血组织较对照组丰富,而对照组骨髓脂肪化显著增加;实验还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细胞的造血重建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延缓小鼠造血系统的衰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不同比例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MSC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的最适数量.方法 给60Coγ射线照射的雌性NOD/SCID小鼠共移植人MSC和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观察共移植后42 d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 d处死小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 与单纯脐血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①脐血CD34+细胞与1、5和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时,可明显减轻外周血白细胞和皿小板的下降幅度(P<0.01),提前1周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SC与不同比例的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均可明显提高外周血、骨髓和脾脏造血细胞植入率.比例为10:1时,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人源细胞(huCD45+细胞)含量分别增加了(2.8±0.6)倍、(3.5±0.9)倍和(5.2±0.6)倍,增加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了最佳的植入效果.结论 脐血CD34+细胞与10倍数量的MSC共移植可达到最佳的促进造血重建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量以及血清人TPO,SCF和G-CSF水平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hBMMSC输注对亚致死量照射小鼠早期死亡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接受细胞治疗小鼠早期血象水平无显著增高,但在第28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剂量组明显(P值均小于0.05);在中剂量和大剂量hBMMSC组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总数和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hBMMSC输注后第2天,ELISA法检测可在细胞治疗组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人G-CSF和SCF,以hBMMSC高剂量组G-CSF含量为最高(P<0.01)。所有各组未检测到人TPO,治疗后第9和16天所有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人G-CSF和SCF。结论:hBMMSC输注可加速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短暂分泌相关造血细胞调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生成素(FN-TPO)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支持脐血造血干细胞植入的能力。方法将20只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射线辐射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5):FN-TPO基因修饰的骨髓MSCs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组共移植;对照组:包括单纯CB-MNC移植组(n=5)、CB-MNC联合未修饰骨髓MSCs共移植组(n=5)和仅输入不含血清的IMDM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后,持续观察各组小鼠4周,记录一般情况及生存率;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点(辐射前,辐射后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 d及1、2、3、4周)的小鼠外周血常规来反映小鼠造血系统恢复情况;4周后以流式细胞术和PCR等检测移植后小鼠体内的人源细胞的整合情况。结果辐射前、辐射后细胞移植前、移植后2 d及移植2周后各组动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均无明显差别;细胞移植1周,实验组小鼠外周血WBC、RBC、Hb和Plt分别为(0.83±0.15)×109/L、(9.84±0.36)×1012/L、147.50±4.80 g/L和(198.75±71.14)×109/L,均较对照组为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常规变化比较平稳。移植4周各组动物生存率,基因修饰和未修饰MSCs联合CB-MNC共移植组较单纯CB-MNC移植组明显为高(80%VS40%);存活下来的细胞移植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检测到人源性CD45+细胞,实验组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人CD45+细胞比例(%)分别为:8.15±1.72和2.28±0.57,与单纯CB-MNC移植组的3.93±1.28和0.82±0.06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移植后4周存活小鼠体内人beta-actin基因表达情况显示:小鼠外周血、骨髓及心、肝、脾、脑、肺等重要脏器基因组DNA中有人beta-actin基因存在。结论FN-TPO基因修饰的骨髓MSCs能够更有效的支持脐血造血干细胞植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骨髓腔内(IBM)及静脉内(IV)输注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骨髓移植(BMT)模型的骨髓造血、MSC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优化MSC输注途径及探讨MSC促进造血的机制。方法①MSC体内动力学示踪。②建立大鼠BMT模型。③实验分组:IBM组[MSC(IBM)+骨髓有核细胞(IV)];IV组[MSC(IV)+骨髓有核细胞(IV)];骨髓移植(BMT)组;单纯MSC组;照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④移植后观察受体存活、外周血常规结果及植入证据、骨髓MSC、CFU-Mix恢复及GVHD。结果①IBM途径输注MSC主要分布于骨髓。②MSC与骨髓共移植可以提高大鼠存活率:照射对照组、单纯MSC输注组均在预处理后2周内全部死亡;BMT组2周内存活率为70%;IV存活率为80%;IBM组存活率为100%。③MSC可促进BMT大鼠外周血象恢复:移植后第14天(+14天)移植组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BMT组,IBM组又明显高于IV组,+21天IBM组三系均恢复,IV组+21天白细胞计数恢复,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至+30天恢复正常;BMT组三系恢复延迟约2周。④MSC促进BMT受体骨髓MSC恢复和造血重建:+21天和+30天共移植组CFU-Mix和MSC克隆生长恢复均较BMT组快(P<0.05);IBM组优于IV组(P<0.05)。⑤植入证据的检测:BMT及共移植组存活大鼠外周血均检测到F344大鼠供体抗原RT1A’阳性细胞,比例>90%。⑥GVHD发生率:BMT组GVHD发生率为42%;共移植组无明显GVHD表现。结论IBM输注MSC优先定位于骨髓、极少丢失于非造血器官;输注MSC可促进BMT后造血恢复及提高受体生存率;MSC促进BMT受体骨髓MSC及造血干细胞恢复,缩短骨髓抑制期,并降低GVHD;IBM输注途径效果优于IV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的治疗作用。54只BALB/c AA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AA对照组、环孢素A治疗组、环孢素A联合氯化锂治疗组,每组18只。造模当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环孢素A 50 mg/(kg.d)和氯化锂20 mg/(kg.d),连续5 d,于造模后14、21、28 d观察每组小鼠的疗效,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骨髓活检增生程度。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第14和21天AA组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降低,骨髓切片HE染色骨髓腔中充满脂肪细胞,第28天造血无明显改善;与AA组比较,环孢素A组及联合用药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明显升高,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环孢素A组比较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数有明显升高(P<0.05),骨髓脂肪细胞量减少,骨髓造血接近于正常。结论:Wnt信号激活剂氯化锂联合环孢素A治疗AA的效果较单独应用环孢素A治疗的效果更好,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理可能与Wnt信号激活后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过表达CXCR4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照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采用293FT细胞包装共表达EGFP和Cxcr4慢病毒载体,转导MSC建立稳定共表达EGFP和CXCR4基因MSC(CXCR4-MSC),同时建立稳定表达EGFP的MSC(EGFP-MSC)作为对照,经尾静脉输注接受亚致死剂量(总剂量3.5Gy)照射的BALB/c小鼠.MSC的输注量5×105,设立单纯照射组为单纯对照组.观察小鼠的一般生存状态,统计小鼠生存率.分别于第3、7、14、21、28 d外周血计数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网织红细胞与网织血小板比例及血小板(Plt)数量.病理观察移植后各组骨髓、脾脏恢复情况.PCR检测MSC在受鼠体内植入情况.结果表明,各组小鼠移植后血象呈先下降、继而上升的一般趋势,其中WBC在1周后开始恢复,且CXCR4-MSC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CXCR4-MSC组造血器官照射损伤后修复较快.PCR检测发现,移植后7、14、21、28 d均可在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受鼠体内检测到供体MSC.结论:输注过表达CXCR4基因的MSC可增加MSC植入,并促进照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腔内输注能否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异种移植的植活能力.方法 将不同数量(1×103、1×104、0.5×105、1×105、5×105)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尾静脉和骨髓腔途径移植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于指定时间点处死小鼠,用PCR法检测人17号染色体α-微卫星特异性片段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CD45+细胞,观察脐血CD34+细胞在移植小鼠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及脾脏等部位的归巢及其长期植活能力.结果 异种移植后24h,经骨髓腔移植5×105 CD34+细胞的小鼠肝、脾、肺组织,外周血,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均表达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不同数量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骨髓腔途径移植入NOD/SCID小鼠后,8周时其植活良好(检测部位包括输注部位右侧胫骨,以及非输注部位右侧股骨、左侧胫骨、左侧股骨、脾脏及外周血).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两种途径输注同一来源的人脐血CD34+细胞1.0×105,8周时两组间人造血细胞植活水平分别为(44.063±20.095)%和(45.881±22.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将移植CD34+细胞数降至1.0×104时,则经骨髓腔途径输注的人脐血CD34+细胞小鼠植活水平(54.019±31.338)%显著优于尾静脉输注途径[(12.197±10.350)%,P<0.01)];当CD34+细胞输注量降至1.0×103时,仅有骨髓腔内输注组小鼠能见到人脐血CD34+细胞植活,且植活部位通常为非输注部位骨骼.结论 小鼠骨髓腔内移植能够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植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细胞学鉴定。BALB/c雌性小鼠经6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人MSC、MSC裂解物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记录小鼠存活情况,并于处理后的第9天和16天取小鼠股骨和脾脏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造血组织容量,并进行细胞增生程度评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MSC及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但第9天高剂量(5×106)MSC及裂解物组小鼠骨髓造血即部分恢复,造血组织容量显著改善,(43.50±12.08)%和(42.80±13.11)%vs(24.33±9.50)%(P<0.05),增生程度积分明显增高(P<0.05),脾脏出现增生结节。第16天高剂量MSC和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明显活跃,脾脏和骨髓结构接近正常小鼠。此外,两个时间点MSC与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增生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骨髓MSC可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固有的活性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免疫缺陷NPG~(TM)(NOD.Cg-Prkdcscid II2rgtm1vst/vst)小鼠模型上造血重建的水平。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G-CSF动员人外周血CD34~+的造血干细胞,经骨髓腔移植到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PG小鼠。移植后2、4周观察小鼠血象恢复情况;移植后4、6、8、10、12周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人源CD45~+、CD19~+细胞表达;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肝脏、脾脏中细胞表面CD45~+、CD19~+细胞表达;用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人Alu基因的有无。结果:免疫磁珠分选人的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6.3%;NPG小鼠经过照射后骨髓腔内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或消失,达到了清髓的效果;移植组小鼠4周外周血各系血细胞恢复到移植照射前水平;所有小鼠全部存活,移植组小鼠在4、6、8、10、12周均检测到人源CD45~+、CD19~+细胞;应用PCR方法检测移植组小鼠人Alu基因均为阳性。结论:经骨髓腔途径移植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CD34~+干细胞至NPG小鼠,可以建立人鼠嵌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希望解决造血重建缓慢的策略之一,但临床实施中,抽取骨髓进而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尚不能为大部分健康供者所接受。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造血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5/11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6~8周龄BALB/c(H-2Kd)小鼠20只,雌性7~8周龄C57BL/6(H-2Kb)小鼠50只,均购于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20只雄性BALB/c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反复吹打2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骨髓细胞,加入EDTA-NH4Cl液去除红细胞,即为骨髓有核细胞。剩余3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均给予一次全身3.0Gy60Co-γ照射,照射后第4,5,6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及氯霉素,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经尾静脉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3×106个,骨髓有核细胞组单纯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0.2mL,10只/组。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检测外周血和股骨有核细胞数以及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的变化,PCR法鉴定Y染色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CD3和H-2Kd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周,联合组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股骨有核细胞数、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均明显高于骨髓有核细胞组(P<0.05),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种细胞数量逐渐恢复(P<0.05)。细胞移植后第4周(即造血恢复期),联合组外周血可特异性地扩增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3和H-2Kd双阳性细胞达6.66%,提示在受体小鼠体内有供体细胞的存在。结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重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促进小鼠造血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人脐血CD34+细胞移植,能否促进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植入及加速其造血恢复.方法NOD/SCID小鼠于60Co 2.5 Gy照射后24h内由尾静脉输注胎儿脐血CD34+细胞1×105/只(低细胞量移植组)或1×106/只(高细胞量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同时输注脐血MSC 1×106/只.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恢复情况,于移植后第8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存活小鼠骨髓中人CD45+、CD45+CD3+、CD45+CD19+和CD45+CD33+细胞的含量.结果①低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的植入率明显高于单纯移植组,分别为26.02%和16.52%(P<0.05);高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植入率相近,分别为43.71%和39.23%(P>0.05).②高细胞量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70%;低细胞量联合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50%.③无论高细胞量还是低细胞量组,联合移植小鼠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恢复明显早于单纯移植组.④移植8周后,小鼠骨髓中人CD45+CD19+、CD45+CD33+细胞含量在低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高于单纯移植组;但在高细胞量移植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5+CD41a+细胞的含量无论在低细胞量和高细胞量移植时,联合移植组均高于单纯移植组.各组小鼠骨髓中CD45+CD3+细胞的含量均较少,且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低细胞量移植时,人脐血MSC联合移植可提高人脐血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植入率.②人脐血MSC与人脐血CD34+细胞联合移植,加速NOD/SCID小鼠各系造血恢复,提高移植小鼠存活率.③MSC联合移植可促进人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向粒系、B淋巴系和巨核系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半相合HSCT模型,随机分为分为实验1组(n=12):每只小鼠按100μg/kg输注bFGF;实验2组(n=12):每只小鼠按20μg/kg输注bFGF;空白对照组:半相合HSCT移植后不作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小鼠的a-GVHD临床表现及生存时间,移植后14 d对小鼠皮肤、肝脏和小肠进行病理分析,并检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变化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GVHD明显减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实验1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实验2组和对照组(P<0.05)。病理切片显示实验1、2组的GVHD严重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实验1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良好。结论 bFGF对半相合HSCT小鼠的a-GVHD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电离辐射对小鼠非照射区域骨髓造血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全身照射组、全身屏蔽照射组以及左半身照射组4组,用铅屏蔽建立半身照射模型,以8.0 Gy60Coγ射线照射,观察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记数,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及骨髓造血组织SDF-1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在半身照射条件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未照射侧骨髓有核细胞记数减少,血清MDA升高,SOD降低(P<0.01);非照射区域骨髓造血组织SDF-1表达明显减少,SDF-1阳性细胞显著下降(P<0.01)。结论局部电离辐射作用后,可导致非照射区域骨髓造血组织增殖抑制,SDF-1表达显著减少,氧自由基参与了该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免疫亢进破坏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具有免疫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模型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骨髓衰竭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于第6天将已标记氯甲基苯甲酰氨的BALB/c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移植给骨髓衰竭模型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造模第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外周血血象和骨髓形态学特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后24h在受体小鼠骨髓中可发现氯甲基苯甲酰氨阳性标记细胞,72h时阳性标记细胞数量增多(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濒死或处死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与模型组小鼠濒死时相比显著升高(P〈0.01)。骨髓衰竭模型组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短(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入骨髓衰竭模型体内能归巢至骨髓,促进造血恢复,减轻骨髓衰竭程度,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模拟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中HSC所经历的氧环境,研究不同氧浓度对小鼠骨髓HSC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活性氧测定及亚致死量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原始Lin-c-kit+Sca-1+HSC移植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in-c-kit+Sca-1+HSC的扩增能力,细胞周期,活性氧水平及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低于常氧浓度,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增强原始骨髓HSC体外扩增能力,增加红系集落(BFU-E)、粒单集落(CFU-GM)、红系粒单系巨核系集落(CFU-GEMM)的数量,维持较多的HSC处于G0/G1期,进而明显促进移植后小鼠的脾集落(CFU-S)生长及提高移植小鼠存活数量。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骨髓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骨髓HSC的活性氧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水平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活性氧损害骨髓HSC的功能。在恒定的较低浓度的氧环境下培养及应用抗氧化剂对于骨髓HSC移植可能更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