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常用分乘法以行文。分乘是一种修辞手法,即于前面提出两个或更多的词、词组或分句,后面以对应的词、词组或分句相乘搭配,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平行结构关系,表示几个不同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往往把两件事混杂在一起说,有时是一句话中说两件事,能使句子显得有变化而不板滞。如果不了解这种修辞手法,有些文言语句便难以理解且容易产生歧义。如:例1: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张从正《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如果依照字面意思理解,那么治其虚或治其实便没有什么区别,而从分乘这一…  相似文献   

2.
细辛类药材挥发油薄层层析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细辛类药材的鉴别提供依据,采用薄层层析法比较了细辛类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正品细辛地上部分与对应地下部分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仅稍有差异;汉城细辛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与北细辛相似,与华细辛区别较大;细辛类药材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在种内有较好的稳定性,种间差别明显。表明正品细辛地上部分与相应地下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相似;该方法可用于细辛类药材的种间鉴别。  相似文献   

3.
依据《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以邪正两方面类析金地四家学说,认为四家学说虽分为四,各有主张,所论有别,但共学术理论源流相连,不易分割。尤从邪正两方面类析四家学说,即吊同祛邪但表里有别;虽同补虚但阴阳有异。则更易于以简执繁而明了四家学说之要旨,便于临证之应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沪上孟河医家编修医籍,重构中医知识和技艺,弘扬现代中医学术理论文化.孟河医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包容异见,较早出离中西医论争的泥潭,着力建构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的系统理论,促进现代中医体制化、学术交流、经验传承和技艺推广.医籍包括医案、教材、经典解读、成药药方、中西医药通讯、学术期刊、医药辞典,沟通中外医学、医界学界与政...  相似文献   

5.
黄芪及其复方制中黄芪的薄层层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胜华  张志荣 《中成药》1991,13(6):11-12
  相似文献   

6.
雷氏透达膜原饮一方始见于清代医家雷丰所著《时病论》,该方以芳香化浊、理气散邪之品,共奏开达膜原、辟邪化浊之功,治疗邪伏膜原之疾患。验案以寒热往来、腹胀泛酸为主症,兼具少阳、太阴两经之病症,符合邪伏膜原之病理特点,故用是方获效。  相似文献   

7.
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学研究40余载,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古代先哲的理论与经验,系统提出了"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等新的理论,并首先将"中医肾病学"这门新兴的临床专业学科从中医内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8.
析傅山对补肾滋肾药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傅山对补肾滋肾药之应用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傅山,"其诊疾也微而藏;其用方也奇而法"。尤以妇科见长,《傅青主女科》为其代表作。考是书,虽治法各异,然尤以补肾滋肾药应用为擅长,常用药有:熟地、肉桂、附子、续断、杜仲、山萸、枸杞、菟丝子、山药、巴戟等十数种...  相似文献   

9.
吴萸连及其炮制辅料吴茱萸的薄层层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李晓灵 《中成药》1996,18(9):21-22
通过黄连、吴萸连及香连丸中黄连及其炮制用辅料吴茱萸的薄层层析鉴别,比较黄连和吴萸连分别与木香组成的两类香连丸的异同,探讨建立中成药中炮制品种质量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学研究40余载,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古代先哲的理论与经验,系统提出了“肾虚血瘀论和补肾活血法”、“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等新的理论,并首先将“中医肾病学”这门新兴的临床专业学科从中医内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临床学科。在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等临床常见肾病中,取得很好的疗效,学验俱丰。  相似文献   

11.
达原饮是治疗湿邪伏于膜原证的代表方,首载于《温疫论》,为明代医家吴又可创制的治疫名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邪郁肺证的治疗中亦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基于中华医典(V5.0)软件及中医古籍数据库国医典藏数据库,以达原饮达原散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古籍原文进行标引整理、统计分析及考证,对达原饮从组成剂量、药...  相似文献   

12.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首见于宋代《严氏济生方》,全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荆芥穗、防风、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主治血脉不理、内蕴风热所致的疮疥、赤疹??。当归饮子历代文献记载丰富,后世医家将此方广泛运用于各类常见的皮肤疾病中,临床价值毋庸置疑。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当归饮子的古今文献,考证该方历史源流、病机与方义内涵、药材基原与炮制、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等关键信息,以期为当归饮子复方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化肝煎首载于《景岳全书》,由青皮、陈皮、丹皮、芍药、土贝母、泽泻、栀子7味药组成,主治怒气伤肝所致的胁痛等,临床应用广泛。对化肝煎处方来源、历史沿革、单味药基原及炮制方法进行文献考证,为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中质量标准研究及制剂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书林陈氏《经验方》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氏<经验方>见于<宋志>:"陈氏<经验方>五卷,不知名."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陈氏经验方>五卷,右书林陈先生集,李文懿公璧为之序."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经验方>五卷,陈氏,<宋志>五卷,佚."[1]从该书的著录情况来看,该书作者姓陈,名不详.因有李璧作序,其生活年代应在南宋.  相似文献   

15.
经典名方中栀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梳理古代医药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栀子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即市面所言山栀子是中国古代药用栀子的主流品种。古代栀子药用部位主要有栀子仁、栀子皮、全栀子,以体小形圆、表皮7~9棱者为佳。栀子产地经历了由北至南的变迁,宋代之后,江西樟树、湖北荆州、福建建瓯、四川等地为栀子的主要产区。栀子古时农历九月采收,曝干,炮制方法包括修制、炒制、烧制、辅料制和其他制法。基于栀子的系统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化肝煎""宣郁通经汤"用炒栀子,"清金化痰汤""清肺汤""桑杏汤"用生栀子;"桑杏汤"轻宣温燥,宜用栀皮,其余全栀子入药。  相似文献   

16.
远志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关于远志品种的考证,近年来已有不同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为确保经典名方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性,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结合现代文献报道与实地调研,从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远志进行考证,探析本草中记载的远志基原植物。经考证后认为历代所用远志品种主流均为远志科远志亚属内几种近缘物种,自宋代以来,主流品种当为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开心散""地黄饮子""固阴煎"等方中推荐使用此品种。  相似文献   

17.
清胃散最早记载于金元大家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全方由升麻、黄连、当归、地黄、牡丹皮组成,功效为清胃凉血,主治胃有积热、火气上攻而致牙痛,是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之一,被列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根据《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准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通过系统梳理该处方在历代医家记载中的临床使用情况,确定处方原文出处、剂量、功能主治及相关药材的基原信息等。通过古今文献考证,从处方来源、历史沿革、方义衍变及方中各药味的本草考证方面对清胃散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及简要分析,为该方临床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及复方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经典名方开心散载于《备急千金要方》,是古代医家治疗健忘的名方之一。经典名方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的重视,从古籍出发,考证方剂的源流,梳理主治衍变规律,制剂,服法,禁忌等内容是研究经典名方的重要内容。考证结果表明,《备急千金要方》开心散的创制可追溯至《集验方》开心散和《古今录验方》定志丸。后世医家在应用开心散的过程中创制了许多类方,主治病证也有了拓展,在唐、宋时期,开心散及其类方的主治主要为喜忘、忧愁悲伤、惊悸恐怯等病证。金、元时期,增加了动风抽搐、呵欠等病证。发展至明代,主治拓展了远视、近视、遗精、便浊等证。到了清代,主治又拓展了耳目不聪、年老神衰和汗症。在治疗"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遗精、便浊时,古人多重用人参、茯苓;治疗"目能近视,不能远视"重用远志、菖蒲。其主治病机总结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痰湿内阻。通过总结开心散类方的制剂内容,建议开心散中药复方制剂的剂型可为丸剂,规格大小可遵循古人之"梧桐子大",单颗药丸体积约0.25 mL,质量约0.3 g;单次服用起始剂量为15丸,随病情轻重予以加减,以每次"不过四十丸"为度,每日3次。服药期间应忌酸、甜、羊肉等刺激性食物。以上结果可为开心散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9.
桃核承气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系统梳理桃核承气汤的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对其出处、组成、基原与炮制要求、剂量、制法用法、功能主治等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发现桃核承气汤主要在药物基原、饮片炮制及药物剂量折算等方面存在疑义。在充分文献考证基础上,考虑经典名方制剂开发实际需求及现代临床实践使用习惯,该研究建议桃仁选用桃Prunus persica或山桃P. davidiana 的干燥成熟种子,桂枝选用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嫩枝,甘草选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蜜炙用,大黄选用大黄Rheum palmatum或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 offìcinale生用,芒硝选用硫酸盐类矿物芒硝;药物用量方面,直接以汉代度量衡折算用量较大,结合现代临床常用剂量按桂枝6 g、芒硝6 g、甘草6 g、大黄12 g进行折算,桃仁的质量根据实测确定,制法服法为将药物置于锅中,加入水1 400 mL,加热煮取药液500 mL,滤除药渣后加入芒硝,再将汤剂微微煮沸即可。饭前温服100 mL左右,一日3次。该方古籍记载主治太阳表证已解,热入膀胱、蓄结于里之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便秘及慢性肾衰等疾病。  相似文献   

20.
当归补血汤出自金元时期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暑伤胃气论》,是一首被历代医家传承发扬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已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并结合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煎服法、功效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共收集相关古籍文献信息604条,其中涉及中医古籍186部,其中40部(金元5部,明19部,清16部)中医古籍详细记载了组成、炮制、剂量等内容。有关当归补血汤组成,主要为当归和黄芪;根据古今剂量折算,黄芪37.3~38.1 g,当归7.5~7.6 g;黄芪宜采用蜜炙,当归为酒当归;加入水600 mL,煎至300 mL,饭前温服。该方古籍主要记载功效为血虚发热,证见肌热、燥热,烦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补气生血名方。现代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常用于治疗各种贫血、糖尿病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