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通过检测其术前PSA、PSAD并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进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PSA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成正相关关系(rs=0916,P<0.01).血清PSA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成正相关关系(rws=0 585,P<0.01).PSAD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s=0.748,P<0.01).PSAD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s=0.378,P<0.01).结论 PSAD可作为前列腺癌重要的临床指标,以便指导前列腺癌的治疗及判断前列腺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预测局限性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联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生化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50例接受近距离治疗联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分析Gleason评分、TNM临床分期、危险分层、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后血清PSA1和PSA2水平,及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PPB1和PPB2与生化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生化复发与PSA1、PPB1、PPB2、TNM分期及危险分层相关,而与Gleason评分和PSA2无相关性.结论 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TNM临床分期、危险分层、血清PSA1、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后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PPB1和PPB2也许可作为生化复发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患者miRNA-15a 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36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Prostatic hyperplasia,BPH)血清40 例,健康对照血清40 例。miRNA鄄15a 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鄄time PCR)技术检测。结果:miRNA-15a 在前列腺癌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的表达量分别为(0.193±0.081)、(0.359±0.04)和(0.376±0.037),miRNA-15a 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健康对照(P<0.05),在BPH 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血清miRNA-15a 表达在不同PSA 表达水平、Gleason 评分、临床分期、有无远处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病理因素无关(P>0.05);前列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miRNA-15a 的表达与PSA 表达水平、Gleason 评分、临床分期、有无远处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其他病理因素无关(P >0.05)。结论:miRNA-15a 低表达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前列腺癌辅助诊断及治疗的潜在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磷酸甘油酸激酶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在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行手术治疗的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32例前列腺癌患者标本,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析磷酸甘油酸激酶1在前列腺细胞以及标本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磷酸甘油酸激酶1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前列腺癌预后预测的作用。结果:磷酸甘油酸激酶1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上升,且其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TNM分期、局部浸润、骨转移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Cox分析表明骨转移、血清PSA和PGK1表达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表达的PGK1与前列腺癌的预后不良明显相关。结论:磷酸甘油酸激酶1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够作为前列腺癌的预后预测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的全器官取材方法观察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系统性全器官取材前列腺癌根治标本108例,并复习相关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5~80岁(平均68.1岁),术前血清PSA平均值18.3μg/ml。病理分期:pT2期59例(54.6%,59/108),其中14例为pT2a期(23.7%,14/59),5例为pT2b期(8.5%,5/59),40例为pT2c期(67.8%,40/59);pT3期49例(45.4%,49/108);pT3a期29例(59.2%,29/49),其中pT3b期20例(40.8%,20/49)。84例同时送检盆腔淋巴结,3例可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3.6%)。 Gleason评分:9例≤6分(8.3%),66例为7分(61.1%),33例≥8分(占30.6%)。29例存在Gleason 5生长方式。切缘状况:28例(25.9%)呈切缘阳性,21例为pT3期(75%),15例(53.6%)存在Gleason 5生长方式。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pT2期肿瘤术前PSA平均值14.00μg/ml,肿瘤累及针数≤2针者占68.5%,>5针者占4.3%;pT3期肿瘤术前PSA平均值23.82μg/ml,肿瘤累及针数≤2针者占19.6%,>5针者占28.3%。 pT2期与pT3期肿瘤活检累及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活检指标在Gleason 6分者81.3%根治标本上升为7分或以上。结论要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分级及切缘状况评估需全器官系统化取材前列腺癌根治标本。 PSA水平、Gleason评分、肿瘤累及针数是前列腺癌术前临床分期和危险度评估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特征, 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医院病理科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27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墨汁涂抹根治性前列腺癌标本切缘, 依据癌组织是否侵犯墨汁涂抹标记的切缘分为切缘阳性组、切缘阴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病灶数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术后病理分期], 评价影响切缘阳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标本中, 114例切缘阳性, 160例切缘阴性, 切缘阳性占41.6%。平均年龄68.3岁, 切缘阳性组平均年龄68.0岁, 切缘阴性组平均年龄68.6岁,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前PSA水平均值为15.8 μg/L, 切缘阳性组为21.5 μg/L, 切缘阴性组为11.3 μ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且随着PSA水平(<10 μg/L、10~20 μg/L、>20 μg/L)的升高, 切缘阳性率越高(分别为31.1%、48.7%、69.4%)。病灶数量118...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中TMPRSS2-ERG(T-E)融合基因和ERG蛋白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FISH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145例PC穿刺标本中T-E融合基因和ERG蛋白的表达,以癌旁正常腺体为内对照.结果 145例PC中37例(25.5%)T-E融合基因阳性.T-E融合基因表达与患者年龄、术前血清PSA水平、Gleason评分、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和生存期均无相关性(P>0.05).PC中ERG蛋白阳性率为24.8% (36/145).ERG蛋白与术前血清PSA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Gleason评分、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均无相关性.结论 T-E融合基因和ERG蛋白表达仅出现在PC中,而不出现于正常前列腺腺体,T-E融合基因和ERG蛋白可作为PC的特异性标志物.仅ERG蛋白表达与PSA水平相关,而T-E融合基因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是泌尿病理学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从病理学角度估计前列腺癌预后必不可少的指标。在临床医师采用的如Partin tables或Kattan nomograms预测病理分期或前列腺根治术及放疗后的预后等多种方法中,Gleason评分[1-4]也都包括在内。对于未接受放化疗、前列腺根治术或其他物理或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它也可帮助预测前列腺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以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发生率[5-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Myc、p5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2016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前列腺手术的前列腺癌患者63例及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50例,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病理组织中N-Myc、p53的表达。结果 N-Myc、p5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升高(P 0. 05),前列腺癌组织中N-Myc、p53中表达与有无骨转移和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 0. 05),与患者年龄、术前PSA水平等因素无关(P0. 05)。另外,p53表达与Gleason评分亦相关。结论 N-Myc和p53在前列腺癌中呈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和转移,有望成为检测前列腺癌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yfra 21-1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治疗的124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时期152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及66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术前血清Cyfra 21-1水平,并分析其与D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DTC组及良性肿瘤组的血清Cyfra 21-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但DTC 组及良性肿瘤组间的血清Cyfra 21-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血清Cyfra21-1水平与DTC病理类型、TNM分期、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及局部浸润相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DTC患者的5年累计无瘤生存率为83.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术前血清Cyfra21-1水平与DTC术后复发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较晚及术前高水平的血清Cyfra21-1是DT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Cyfra21-1水平对DTC的诊断帮助不大,但是有助于提示部分临床病理特征,而且术前血清Cyfra21-1升高是影响DT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规范化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127例前列腺癌行前列腺根治+e-PLN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66.2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平均13.1 μg/L, Gleason评分平均6.8分。按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低危组49例、中危组46例、高危组32例;盆腔淋巴结按解剖部位分为5组9区:髂外、髂总、闭孔、髂内淋巴结组左右两侧分别为1个区,骶前淋巴结组为1个区。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下腹正中切口行前列腺根治+e-PLND。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淋巴结组的转移率。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PSA,观察生化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非参数法,统计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结果 本组127例,104例5组9区淋巴结均清扫,23例清扫闭孔、髂内、髂外、髂总淋巴结4组8区。共切除淋巴结2 727枚,每例切除淋巴结13~41 枚,平均21.5枚。127例中,共有26例(20.5%)发生56枚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例转移淋巴结2.2(1~9)枚。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1/49)、23.9%(11/46)、43.8%(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9, P<0.01)。2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髂内组57.7%(15/26)、闭孔组50.0%(13/26)、髂外组30.8%(8/26)、骶前组11.5%(3/26)、髂总组3.8%(1/26)。术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19/127),其中术中静脉损伤2例,术后淋巴瘘5例、淋巴囊肿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均予相应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无一例下肢淋巴水肿。术后根据UICC肿瘤TNM病理分期:pT1期13例,pT2期50例,pT3a期49例,pT3b期15例。术后1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23个月,平均42.7个月。发生生化复发27例(23.1%),其中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死亡3例,其他原因死亡5例。本组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9%(56/63)、78.0%(32/41)、11/18。结论 前列腺癌根治术中,规范化e-PLND能较彻底地清除转移淋巴结,较准确地定位易转移解剖区域,病理分期较准确,提升手术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2020年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为21%,病死率为10%.术前血清PSA、预后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状态和组织学分级[格里森评分和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 ISUP)分组]被列为最高级别(Ⅰ类)证据.AJCC第8版TNM分期将前列腺癌pT3分为pT3a和pT3b,前者仅前列腺腺外扩散(EPE),后者为精囊侵犯(SV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偶发性前列腺腺癌的发生率、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40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膀胱癌而行膀胱前列腺根治切除标本中偶然发现的前列腺腺癌5例,观察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结果临床表现:40例膀胱前列腺根治切除标本中有5例合并前列腺腺癌,发生率为12.5%(5/40)。患者平均年龄66岁(63~70岁)。4例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为镜下血尿。术前血PSA水平仅1例为6.55 ng/ml(参考值4.0 ng/ml),另外4例PSA水平均<4.0 ng/ml。病理检查:5例均为腺泡源性腺癌,4例Gleason分级评分均为6(3+3),1例Gleason分级评分为7(4+3)。临床病理TNM分期:3例为T1a,2例为T1b。结论前列腺癌可与尿路上皮癌合并发生,往往血PSA水平正常或稍高于正常。Gleason评分较低,癌灶常较局限,如取材不充分可能会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远期复发及生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判断患者预后、采用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524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评价,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对患者的生存率并无显著影响(P>0.05),病理分型、Borrmann分型、肿瘤生长部位、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程度、TNM分期、是否接受辅助放化疗为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理学分型、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程度为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理分型、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程度为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判断患者预后,并给予合适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D2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胃癌早期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胃癌D2根治术后在2012年1月~2016年1月复发的178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复发时间分为早期复发(≤2年)组119例和晚期复发(>2年)组59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复发时间下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等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早期复发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11.72±5.85)个月,晚期复发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31.00±7.6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手术类型、原发肿瘤直径、肿瘤Borrmann分型、原发组织分化、原发T分期、原发N分期、受检淋巴结个数、原发淋巴结转移率、原发手术切缘、原发脉管有无癌栓、有无癌结节、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术后有无4~6周铂类联合氟尿嘧啶化疗、复发形式及无病生存期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类型、受检淋巴结个数、原发脉管有无癌栓、N分期及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是胃癌复发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手术类型、受检淋巴结个数及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是影响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N分期及脉管有癌栓是胃癌D2根治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 CgA)、AR、ER、PR表达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去势抵抗的关系。方法收集行TURP术有临床随访资料的63例PCa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gA、AR、ER、PR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去势抵抗与PCa各临床病理特征、CgA、AR、ER、PR的关系,以及CgA与PCa各临床病理特征、AR、ER、PR的关系。结果去势抵抗性PCa的发生与PCa PSA≥20 ng/mL、Gleason评分8~10、CgA阳性、AR阴性具有相关性,CgA阳性与PCa PSA≥20 ng/mL、Gleason评分8~10、AR阴性具有相关性。ER、PR表达与去势抵抗性PCa的发生及CgA表达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eason评分是进展为去势抵抗性PCa的独立危险因素,AR是Cg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gA表达与前列腺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AR表达与前列腺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Gleason评分、CgA及AR与PCa去势抵抗密切相关,监测CgA与AR的表达情况,结合Gleason评分对PCa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食管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1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110例食管癌患者NLR≥4为临界点,将11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高NLR组(即NLR≥4)45例和低NLR组(即NLR4)6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10例患者共有87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高NLR组45例中有43例(95.56%)出现淋巴结转移,低NLR组65例中有44例(67.69%)出现淋巴结转移。高NLR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及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均多于低NLR组(P0.05),表明术前NLR水平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高NLR组的淋巴结转移人数比例、淋巴结转移度均高于低NLR组(P0.05)。肿瘤T分期[OR=1.898,95%CI(1.151~3.130)]、NLR≥4[OR=1.919,95%CI(1.076~3.422)]是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较高的食管癌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越大、肿瘤浸润越深、远处转移可能性越大,提示应扩大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120例NSCLC患者术前CRP水平,以CRP浓度5mg/L为分界点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升高组,分析术前不同CRP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CRP水平升高组较CRP正常组TNM分期更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显示,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阳性及术前CRP升高是预后危险因素.血清CRP水平升高者和血清CRP正常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1.8%和56.6% (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升高组和正常组的预后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2.892,95%,CI为1.984 ~5.096,P<0.001.结论 NSCLC患者术前血清CRP水平升高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中EZH2 mRNA及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EZH2 mRNA和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前列腺癌中EZH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Ki-67增殖指数,同时检测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BPH)和1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中EZH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中EZH2蛋白和mRNA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81.25%,均高于BPH和HGPIN,差异有显著性(P<0.05).EZH2蛋白与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ZH2蛋白的表达与Gleason分级、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和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无关(P>0.05).EZH2 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术前PSA水平及Gleason分级无关(P>0.05).EZH2蛋白表达程度与Ki-67细胞增殖指数呈明显正相关(r=0.746,P<0.05).结论 EZH2 mRNA及其蛋白在前列腺癌中表达上调,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使得肿瘤发生、发展,有望成为预测前列腺癌恶性程度进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miR-421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初次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PCa患者血清62例及前列腺增生(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血清46例,并调取同时期病理科存档的PCa蜡块42例,BPH蜡块37例。采用qRTPCR检测血清中miR-421的表达,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病理组织中miR-421的表达。结果 miR-421在PCa和BP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别为2.52±1.70、0.82±0.65,与BPH组相比,miR-421在PCa血清中的表达升高(P0.05),PCa患者血清和组织中miR-421的表达与Gleason评分、TNM临床分期、骨转移等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术前PSA水平等均无关(P0.05)。结论 miR-421在PCa患者血清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BPH患者,有望成为PCa的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