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和评估产后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法 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60名产妇(产后组)和35名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下测量膀胱、子宫颈、直肠壶腹部的最低点与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测量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膀胱及子宫颈的最低点位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直肠壶腹部位置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398),在瓦氏动作下产后组低于对照组(t=17.378,P<0.001)。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t=11.253、9.625,P均<0.001)。结论 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运动情况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从而评价妊娠和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盆腔器官活动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价值。方法 收集疑诊盆底肌功能障碍的343例女性患者,根据POP定量系统(POP-Q)将其分为POP组(n=247)及对照组(n=96);记录其静息态至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时的膀胱颈移动度(BNM)、宫颈移动度(CM)、直肠壶腹移动度(RAM)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vHA);比较组间上述指标差异,评价其诊断POP的价值。结果 POP组前腔BNM、中腔BNM和CM、后腔RAM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POP组中腔CM与对照组的差异较组间BNM差异更为显著(P=0.001 vs. P=0.01)。以BNM诊断前腔POP、以CM诊断中腔POP、以RAM诊断后腔POP的敏感度分别为85.60%、78.10%、88.60%,以vHA诊断前、中及后腔POP的敏感度分别为79.10%、85.60%及75.60%;以BNM+vHA诊断前腔POP的敏感度为94.96%,以CM+vHA诊断中腔POP的敏感度为97.10%,以RAM+vHA诊断后腔POP的敏感度为95.60%。结论 盆腔器官活动度联合肛提肌裂孔面积有助于诊断POP。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超声观察不同妊娠时期及分娩方式所致盆底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50名接受规律产前检查的单胎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26)和剖宫产组(n=24),以经会阴超声观察其孕早期(孕6~8周)、孕中期(孕24~28周)、孕晚期(孕37周~分娩前)及产后6~8周和12~14周盆底结构,测量静息态和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时膀胱颈距离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BSD)、尿道倾斜角及膀胱尿道后角,观察尿道内口漏斗是否形成及有无膀胱脱垂,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孕早、中及晚期,BSD、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孕晚期BSD、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与孕早、中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孕早期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及膀胱脱垂,孕中期尿道内口漏斗形成6例、膀胱脱垂1例,孕晚期尿道内口漏斗形成21例、膀胱脱垂19例。组间比较,产后6~8周,静息态下,BSD、尿道倾斜角及膀胱尿道后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上述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产后12~14周,静息态下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BSD、尿道倾斜角及膀胱尿道后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产后6~8周和12~14周,压力性尿失禁和膀胱脱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孕晚期盆底组织损伤较严重;不同分娩方式所致盆底组织损伤存在差异;随时间延长,产后盆底结构损伤可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RI评估宫颈癌子宫根治术(RH)后1、5年患者肛提肌变化。方法 前瞻性纳入30例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采集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盆底MRI,重建骨盆及肛提肌三维模型;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前后径(LH-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体积(LVOL),双侧肛提肌与耻骨联合下缘间距(LSG)、髂尾肌角度(ICA)及厚度(ICT)、耻骨直肠肌厚度、M线及H线长度的差异。结果 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T及耻骨直肠肌厚度逐渐变薄、M线逐渐延长,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静息态下LVOL较术前减小(P<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A及LPA均较术前增大而LVOL减小(P均<0.05)。结论 宫颈癌RH术后患者髂尾肌、耻骨直肠肌逐渐萎缩变薄,盆底支持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名于产后6~8周接受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的足月初产女性,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将其分为分娩镇痛组(n=70)和对照组(n=160);对比观察组间一般资料、产程、静息态、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分析分娩镇痛对其盆底结构的影响。结果 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体质量及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位置、膀胱位置、子宫位置及直肠壶腹部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受试者肛提肌撕脱发生率及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早期盆底结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会阴盆底超声Trace描记法测量尿道漏斗深度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的160例女性SI患者(SI组)及10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非SI组),均于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以Trace描记法测量尿道漏斗深度, 根据尿道漏斗深度与尿道长度比 值区分大、小尿道漏斗;比较组间一般资料 及超声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以尿道漏斗深度及大、小尿道漏斗评估SI的效能。结果 组间顺产次数、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膀胱后角、尿道漏斗类型及尿道漏斗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体质量指数、首次妊娠新生儿体质量、静息态尿道长度、尿道旋转角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6.35 mm为尿道漏斗深度的最佳截断值,采用Trace描记法评估S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66.00%、83.00%及0.862。以Trace描记法根据小尿道漏斗评估S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4.60%、42.50%及0.660,根据大尿道漏斗分别为70.50%、86.30%及0.884。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Trace描记法可定量分析尿道漏斗、有效评估女性SI;根据大尿道漏斗评估SI的效能优于小尿道漏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探讨阴道分娩中不同助产方式对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产妇84名,按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会阴完整组32例、会阴侧切组30例、产钳助产组22例。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妇女产后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结果 会阴完整组和会阴侧切组于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会阴完整组和产钳助产组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静息-瓦氏和静息-缩肛时盆隔裂孔改变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产钳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自然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中,是否会阴切开对盆底功能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疗效的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53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为腹腔镜改良阴道旁修补术组(A组,n=28)、单纯改良前盆底重建术组(B组,n=49)、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组(C组,n=76),对3组受检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进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SD)、肛提肌裂孔面积(ALH)、尿道旋转角(URA)和膀胱颈移动度(BND),比较3组间术后复发率。结果 A、B、C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BSD、ALH、URA和BND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C组中,术后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A组4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B组URA、B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C组仅B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6个月,C组复发率均低于A、B组(P=0.001、0.034)。结论 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是稳定性好、复发率低的手术方式,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定量评估前盆底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33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t)不同分为三组,0 h0.05)。结论 不同第二产程时长会对盆底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当t≥2 h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定量评价慢性便秘未育女性患者肛提肌功能。方法纳入41例慢性便秘未育女性(便秘组)及41名健康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检查获取其静息状态(静息期)、最大缩肛状态(缩肛期)及最大瓦尔萨尔瓦状态下(瓦尔萨尔瓦期)三维容积数据,测量左、右侧肛提肌厚度(L-LAT、R-LAT)及肛提肌裂孔面积(LHA),比较组间静息期与缩肛期L-LAT、R-LAT及LHA差值(ΔL、ΔR及ΔA),静息期与瓦尔萨尔瓦期L-LAT、R-LAT及LHA差值(ΔL’、ΔR’及ΔA’)的差异;以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便秘组超声参数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便秘组瓦尔萨尔瓦期L-LAT及R-LAT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LHA、ΔL’、ΔR’及ΔA’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静息期、缩肛期各参数及其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ΔL’、ΔR’及ΔA’与便秘病程呈正相关(r=0.805、0.717、0.874,P均<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定量评价肛提肌功能;慢性便秘易导致未育女性肛提肌延展性增大、收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The pelvic floor     
D Mandelstam 《Physiotherapy》1978,64(8):236-239
  相似文献   

12.
吴君梅 《中国康复》2018,33(2):126-12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产妇,根据是否于产后6周接受盆底康复锻炼分为康复组83例(给予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57例(患者不愿意接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2组产妇产后6周及3个月时的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结果:产后6周时,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3个月,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康复组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疲劳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C点距离、D点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PFIQ-7、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 时有不同缺陷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探讨其疗效.方法 采用聚丙烯网片经闭孔阴道前壁修复术、P-IVS术(经阴道后路悬吊带术)、腹腔镜下骶骨胛悬吊术,完成盆底3个平面的重建,合并有压力性或混合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行TVT-O、TASS等.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95.2 min,出血量平均为90mL,根据POP-Q分度法及问卷评价手术效果,41例患者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等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无术后病率发生,未观察到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11个月,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未发现补片侵蚀、疼痛等.结论 以盆底功能障碍和治疗的整体理论为基础,行盆底修复是一种微创而又经济的盆底重建术,该手术术式中、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在妇科泌尿学和女性盆底重建外科方面属于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悬吊术在盆底功能障碍(PFD)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49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2例,行盆底悬吊术;对照组27例,行经阴道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壁修补术。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时间)并术后随访,观察2组并发症,依据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价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均治愈出院,6个月时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2例;术后3和6月时观察组PFDI-20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阴式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壁修补术相比,盆底悬吊术治疗PFD疗效更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对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子宫切除术后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患者156例,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辅以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照组在家中自行缩肛运动锻炼盆底肌肉。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手测及电测肌力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漏尿次数、漏尿量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各项评定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辅以阴道哑铃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只接受家庭自主的盆底肌训练治疗,每天不少于40分钟的训练。对照组使用非侵入盆底肌康复疗法治疗40分钟,每周3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盆底肌力Glazer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评分、盆底肌力Glazer评分治疗6周后、12周均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12周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患者自行盆底肌锻炼相比,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能更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盆底肌力。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是产后盆底肌松弛的有效治疗方案,同时该疗法非侵入,无创、无痛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有益于促进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