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定量CT骨密度测量诊断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在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同时接受腰椎DXA、髋关节DXA和腰椎QCT检查、年龄>60岁的男性受检者314例。比较DXA和QCT对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DXA(腰椎正位、髋关节)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35/314,11.15%)低于腰椎QCT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141/314,44.90%;χ2=88.70,P<0.05)。结论 腰椎QCT BMD测量对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OP)为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基于以诊断其他疾病为目的的CT检查、结合定量CT测量骨密度(BMD),可在不增加扫描时间及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筛查OP。胸部及心脏CT为临床常用检查方法,可为测量胸椎BMD提供基础,但目前相关标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针对基于胸部或心脏CT结合定量CT测量胸椎BMD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为制定合理筛查OP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低剂量CT肺癌筛查联合定量CT骨密度检查中,以测量T12椎体骨密度替代病变的L1或L2用于骨质疏松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 298名接受低剂量CT肺癌筛查联合定量CT骨密度检查的健康体检者,测量其T12、L1、L2椎体骨密度,并计算校准的T12骨密度,记为T12*。以L1+L2为诊断标准,分别分析各椎体组合T12+L1、T12+L2、T12*+L1、T12*+L2与L1+L2评估骨量的一致性和诊断骨质疏松的差异性。结果 各椎体组合与L1+L2评估骨量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均>0.75,P均<0.05)。各椎体组合诊断骨质疏松的特异度均>98%。T12+L1、T12+L2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度分别为73.33%(143/195)及77.95%(152/195);而T12*+L1、T12*+L2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度分别为83.08%(162/195)及90.26%(176/195)。结论 定量CT测量T12骨密度替代病变L1或L2,可能降低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度,应对其进行校准。  相似文献   

4.
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定量CT测量20例猪腰椎骨,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的灰质量及灰质量密度比较。结果:定量CT的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lt;0.01),与灰质量的相关性较差(皮质r=0.39,松质r=0.38,P&;gt;0.05)。结论: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莘  侯阳  胡连源  杨微宇 《现代康复》1999,3(12):1468-1469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mg/cm.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岁女性骨密度40%低于骨折阈值(100~110mg/cm),而61~70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占70%,男性则在61~70岁始有低于骨折阐值占30%。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定量CT测量20例猪腰椎骨,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的灰质量及灰质量密度比较。结果:定量CT的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0.01),与灰质量的相关性较差(皮质r=0.39,松质r=0.38,P>0.05)。结论: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者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 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 mg/cm ,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 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 岁女性骨密度40% 低于骨折阈值(100~110 mg/cm) ,而61~70 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者占70% ,男性则在61~70 岁始有低于骨折阈值者占30% 。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能谱CT宝石能谱成像技术(GSI)定量测定健康成年女性L2骨质钙含量,评估能谱CT对骨密度(BMD)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接受上腹部CT能谱GSI扫描的成年女性271名为研究组,均无手术、肿瘤病史及其他影响BMD的疾病,年龄18~89岁,按年龄分为<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及≥80岁组。将扫描信息传至GSI浏览器进行基物质成像分析。选L2椎体中间层面测量3个ROI的钙质含量,取均值。对照组:筛选213例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法BMD仪(DEXA)测量,选择标准和年龄段分组同上,选取L2椎体后前位图,测量面密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研究组中各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对年龄与能谱钙(水)密度、各年龄段L2椎体平均钙(水)密度与DEXA的BMD均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与DEXA法测量结果具有相关性(r=0.835,P<0.05);30~39岁组BMD最高;≤39岁者年龄与钙(水)密度呈正相关,>40岁者年龄与钙(水)密度呈负相关。结论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可作为测量骨质中钙(水)密度的新方法,其测量结果与DEXA测量结果相一致,均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女性颈椎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46名女性志愿者于同一天行颈椎及腰椎定量CT(QCT)扫描,记录各椎体骨密度数据。分别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椎体骨密度均数,采用LSD法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颈椎平均骨密度为(281.81±76.13)mg/cm3,腰椎为(147.49±39.65)mg/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2,P<0.001)。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相关性高(r=0.86,P<0.001)。结论 女性颈椎平均骨密度高于腰椎,并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必须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骨代谢生化和激素指标等),X线片等方法的帮助,特异的定量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手段是骨密度测量,没有骨密度的支持是不能诊断骨质疏松。有创的骨组织形态计量法的手段难于在临床上推广,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各种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手段。故而临床中骨密度的测定目前主要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X-rayabsorptiometry,DXA)与定量CT,但DXA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章拟从两者的测量方式、原理及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探讨不同性别腰椎BMD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70名接受体检的中老年人,男341名,女329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QCT进行腰椎BMD测量,根据其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分析3组不同性别腰椎BMD的差异及腰椎BMD与各血脂参数的相关性。以腰椎BMD为因变量,男性和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骨量减低组TC和LDL-C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均<0.05);女性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低组TC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LDL-C高于骨量正常组(P均<0.05)。男性腰椎BMD与年龄、BMI及HDL-C均呈负相关(P均<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TC、TG及LDL-C均呈负相关(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血脂异常与中老年腰椎BMD下降存在相关性,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低剂量定量CT(QCT)测量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人群腰椎体积骨密度(vBMD)的准确性。方法 对80例临床疑诊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腰椎L1~L3常规QCT扫描及低剂量QCT扫描,根据BMI将其分为体质量正常组(BMI<24 kg/m2,n=29)、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7)和肥胖组(BMI≥28 kg/m2,n=24);记录2种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其所示椎体整体vBMD、各椎体vBMD以及各组椎体vBMD的差异及2种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QCT与低剂量QCT扫描所示整体vBMD、各椎体vBMD及3组整体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测vBMD均呈正相关,r值0.96~0.99(P均<0.05)。QCT扫描的CTDIvol为(26.32±3.42)mGy,DLP为(387.39±16.41)mGy·cm;低剂量QCT扫描的CTDIvol为2.18 mGy,DLP为(33.04±4.95)mGy·cm。结论 低剂量QCT测量腰椎vBMD对于不同BMI人群的准确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测定骨密度(BMD)评估骨质状态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55例接受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患者,年龄25~86岁,其中6例<30岁(A组),53例30~49岁(B组),148例50~69岁(C组),48例 ≥ 70岁(D组)。将重建的平扫图像传至定量CT(QCT)pro工作站,测量L1~L3椎体BMD(QCT BMD);以宝石能谱成像(GSI)后处理软件重组三期增强羟基磷灰石(HAP)和碘(Iodine)基物质对图像,测量L1~L3椎体骨松质HAP(Iodine)密度值,分析HAP(Iodine)密度值与QCT BMD值的相关性。根据QCT BMD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BMDČ<80 mg/cm3)、骨量减少(80 mg/cm3 ≤ BMD ≤ 120 mg/cm3)及骨量正常组(BMD>120 mg/cm3),对比其腰椎HAP(Iodine)密度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椎体HAP(Iodine)密度值评估骨质状态的效能。对比各年龄组间L3椎体的HAP(Iodine)密度值,建立HAP(Iodine)密度值与年龄的拟合曲线。结果 共纳入765个腰椎,QCT BMD值为(116.81±42.41)mg/cm3,HAP(Iodine)密度值为(693.16±18.76)2mg/cm3,二者呈正相关(r=0.960,P<0.05);其中162个腰椎骨质疏松、285个骨量减少、318个骨量正常,椎体HAP(Iodine)密度值分别为(669.84±6.58)、(686.57±6.69)及(710.95±12.33)2mg/cm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695.92 2mg/cm3为HAP(Iodine)密度值的截断值判断骨量正常与骨量异常(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7[95%CI(0.982,0.993)];以677.34 2mg/cm3为HAP(Iodine)密度值的截断值判断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的AUC为0.963[95%CI(0.947,0.979)]。各年龄组间L3椎体QCT BMD值及HAP(Iodine)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HAP(Iodine)密度值与年龄无明显线性相关性(P>0.05),而B、C、D组HAP(Iodine)密度值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467、-0.506、-0.426,P均<0.05)。≥ 30岁者HAP(Iodine)密度值=-1.509×年龄+751.642(2mg/cm3)。结论 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可用于测定BMD及评估骨质状态。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脆性骨折或骨密度 T ≤-2.5标准差,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可作出骨质疏松的诊断。在做骨密度检查时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避免单一因素的评判造成骨质疏松症的漏诊,有利于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目的:评估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对217例年龄≥50岁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行髋部骨密度检测,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比较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与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对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的影响,同时探讨骨密度对椎体骨折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92例骨密度T ≤-2.5,达到骨质疏松诊断阈值,占42.4%;102例骨密度-1〉 T 〉-2.5,为低骨量,占47.0%;23例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密度T〉-1,占10.6%。158例无椎体骨折;59例(27.2%)椎体骨折,101个骨折椎。骨密度T〉-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为21.6%,骨密度T ≤-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34.8%,两组骨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的骨质疏松诊断率为54.8%,比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12.4%(P=0.01)。说明绝经后女性做骨密度检测的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CT扫描和直视观察对比研究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CT对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螺钉位置及椎弓根内壁破坏程度的判断能力。方法:采用徒手法在5具尸体胸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并进行CT扫描。然后根据螺钉CT影像分别由3位医师对螺钉的位置进行判断并与直视下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对于Ⅰ度椎弓根螺钉的敏感度为33%,特异度为87%,阳性预测值为32%,阴性预测值为88%。CT对于Ⅱ度椎弓根螺钉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阳性预测值为60%,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er值为0.603。结论:CT对椎弓根螺钉导致的椎弓根内壁破坏的评价结果较为可靠,对徒手法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是否侵及内壁及侵及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骨密度(BMD)患者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SUV)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M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接受99Tcm-MDP全身骨显像、腰椎SPECT/CT断层显像及双能X线腰椎BMD检测患者,根据BMD结果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n=18)、骨量减低组(n=24)和骨质疏松组(n=20),比较3组腰椎平均SUV(SUVmean)、最大SUV(SUVmax)及BMD等的差异,分析其与腰椎平均CT值、患者年龄、体质量及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7.39±1.84和4.90±1.27,均与BMD呈正相关(r=0.64、0.63,P均<0.01)。腰椎SUVmax、SUVmean和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3、-0.44、-0.43,P均<0.05),与体质量(r=0.42、0.30、0.35)及平均CT值(r=0.56、0.59、0.73)呈正相关(P均<0.05),与身高无明显相关(P均>0.05)。3组间腰椎SUVmax、SUVmean、BMD和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9、30.50、94.85、30.24,P均<0.01)。骨量减低组腰椎SUVmax、SUVmean、BMD和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P均<0.01)。结论 99Tcm-MDP骨显像腰椎SUV可用于评价骨质疏松及评估疗效。腰椎SUVmax及SUVmean均与BMD呈正相关。骨质疏松患者腰椎SUVmax和SUVmean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EDM)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V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8例同时存在急、慢性OVF患者的胸椎和/或腰椎光谱CT资料,共纳入110个骨折椎体,包括53个急性骨折(急性组)和57个慢性骨折椎体(慢性组)。比较组间骨折椎体光谱CT定量参数,包括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即常规CT图像)和40、70、10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中的CT值、 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电子云密度(ED),以 及常规CT表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急、慢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一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模型鉴别诊断急、慢性OVF的效能。结果 组间光谱CT定量参数,以及终板中断征、骨皮质皱褶、椎体密度增高、椎体内气体影和椎体压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PIOR=0.855,P=0.005)、ED(OR=16.432,P=0.005)、骨皮质皱褶(OR=0.038,P=0.034)及椎体密度增高(OR=0.025,P=0.013)均为急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之单独鉴别急、慢性OV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89、0.879及0.866,均低于联合模型的0.977(Z=3.47、3.73、2.95、2.71,P均<0.05)。结论 光谱CT EDM结合CT表现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慢性OV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