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贵锋 《医药世界》2010,(11):1470-1470,1472
目的对老年贫血进行病因分析,注重病因的关注和治疗。方法对189例老年贫血患者根据红细胞平均体积、发病机制和(或)病因明确贫血的病理本质,做出贫血的疾病诊断。结果男性贫血原因前三位:缺铁性贫血19.47%、慢性病性贫血19.47%、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转移癌各占9.73%;女性前三位:慢性病性贫血21.05%、溶血性贫血17.10%、缺铁性贫血14.47%。结论老年贫血病因复杂,重要是明确病因,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甘露聚糖肽口服液作为一种升血细胞药物,临床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1]。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该药物不仅对提升白细胞数量有效,而且对提升血小板数量也有疗效。现将甘露聚糖肽口服液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进行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治疗、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疾病14例,占33.33%;巨幼细胞性贫血6例,占14.2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占16.67%;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13例,占30.95%。给予地塞米松、叶酸治疗有一定效果。产后出血3例,占7.14%;输血2例,占4.76%。结论妊娠期应加强宣教、正规产检,及时发现高血压疾病和贫血,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救治成功的2例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异常、发热、肾脏、肝脏、心脏等多器官系统损害,起病初均未能正确诊断;经行血浆置换、血液透析及支持对症治疗,救治成功。结论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易误诊;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依据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异常、发热及肾脏损害;治疗上采取以血浆置换为中心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血液病(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药源性红细胞疾病1.1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DAA)药物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较药源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症为低。DAA占全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50%~70%。欧洲和美国DAA的发病率为每年百万分之2到5。我国武汉市对1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因的调查结果,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98例(占82%),其中DAA72例,占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73%。DAA病情多严重,急性型病人约有1/3~1/2,可能在一年内因出血和感染而死亡。1.2药源性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骨髓中红细胞系统“选择性减少或缺如”为主要特…  相似文献   

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较少见的血液病,病程进展迅猛,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五联征.  相似文献   

8.
雷尼替丁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秋 《医药导报》1997,16(5):241-243
报道雷尼替丁致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精神症状、白细胞减少、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泌乳、脱发、过敏性哮喘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贫血病人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缓慢,表现为贫血、出血或感染; 2、肝、脾及淋巴结常不肿大; 3、全血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正色性,也可为大细胞性,低色性。网织红细胞正常、减低或增高; 4、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骨髓象有核细  相似文献   

10.
蒋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555-3556
目的分析比较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HD)6个月以上的肾性贫血患者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6-6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rh-EPO 100-150 U/kg,每周2次皮下注射,并用叶酸、琥珀酸亚铁常规剂量纠正贫血。治疗组患者每次血液透析后给予左卡尼汀注射液1 g,连用12周。对照组每次血液透析后给予20 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观察时间共1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2周rh-EPO用量分别减少37.4%,而对照组rh-EPO用量无明显减少;治疗组血压升高2例(12.5%),对照组9例(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rh-EPO用于MHD贫血患者,能显著改善贫血症状,减少rh-EPO的用量,对肾性贫血有较好疗效,可降低MHD相关高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肾脏损害"五联征"。典型病理特征为微血管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吴玉红  邵宗鸿 《天津医药》2018,46(12):1342-1346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感染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妥协状态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妥协状态不同,其导致的感染也有所不同。长期粒细胞减少是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和细菌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能明显提高生存率,粒细胞减少期间的支持治疗可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曲霉菌属、假丝酵母菌属、接合菌属和镰刀菌属。合并细菌感染的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微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杆菌、沙门菌、脆弱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亲水性气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病毒感染相对少见,但可出现疱疹病毒科、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甲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临床较常见的由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综合征。根据1964年全国血液学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为①全血细胞减少,②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③骨髓增生减低,如果增生活跃则须有巨核细胞减少。④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更须注意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相似文献   

14.
<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三者同为造血系统难治之病,出血倾向、贫血貌和一般虚弱症状是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淤点淤斑,黏膜及内脏出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毛细血管功能障碍有关。因其出血倾向伴血虚症状较明显,临床常诊断为虚证出血,属气不摄血、脾不统血或气血双亏。  相似文献   

16.
左旋咪唑的新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振国  刘平 《医药导报》1996,15(2):92-93
报告左旋咪唑对搔痒症、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肺结核、口腔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艾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增多症等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00例贫血患者(骨髓病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外)的回顾分析,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双相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血象骨髓象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各型贫血在贫血患者中各占的比例以及分别在性别、年龄及职业等方面的分配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及浅显的结论,对该地区贫血的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董兴珍 《河北医药》2010,32(22):3176-317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方法 总结在我院住院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14例的临床资料(血小板〈50×109/L).结果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HELLP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an's综合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于术期、分娩前给予输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新鲜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按产科原则决定分娩方式,产后出血2例,无母婴颅内出血.结论 ITP为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第一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9.
解热镇痛药相关性血液病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解热镇痛药相关性血液病的分布、防治对策、发病机理。方法:选择32例因服用解热镇痛药所致血液病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白细胞减少症1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变态反应性紫癜2例;原发病以感冒为多,占53.1%。结论:合理用药,对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警惕,用药中定期监测血常规,避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医药》2010,(1):42-42
过敏性紫癜应与风湿性关节炎、急腹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 1.单纯型(皮肤型)需与药疹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鉴别。药疹有服药史,皮疹常分布于全身,停药后药疹即可消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淤斑可呈不规则分布,皮疹不隆起,无丘疹荨麻疹等。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象无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