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影响因素及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亮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1):20-23
各种免疫因素及非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是影响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各种因素引起的CAN,最后可能均通过一个共同途径引起组织损伤:血管损伤及进行间质纤维化,本文就CAN的影响因素及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易发现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3,(Z1)
慢性移植肾失功是后期移植肾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慢性排斥反应是以免疫反应为主的结果 ,但缺乏特异性 ,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共同作用 ,最终导致移植肾慢性失功。近年来 ,非免疫危险因素在慢性移植肾失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正确地认识它们并尽可能预防和治疗这些非免疫危险因素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几个重要的非免疫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是晚期移植肾失肾最主要的原因 ,其病因尚不清楚 ,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就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病因、病理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技术检测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尿液蛋白质指纹图谱峰值的意义。方法 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身体健康者6例;肾功能衰竭组:慢性肾功能衰竭者5例,未进行肾移植;肾功能恢复组: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长期存活者22例;CAN组:肾移植术后发生CAN者16例。取各组受试者早晨中段尿液,应用SELDI技术检测蛋白质指纹图谱峰值。结果 经检测,肾功能恢复组和CAN组之间有3个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在肾功能衰竭组和肾功能恢复组之间有7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P〈0.05),其中3个可能为潜在性的标记物(P〈0.01);在对照组和肾功能衰竭组之间有19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P〈0.05),其中12个可能为潜在性的标记物(P〈0.01)。结论 SELDI技术可通过比较不同患者尿液蛋白质谱间的差异,分析出能区分CAN和其他肾病的特异性蛋白质峰值,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差异蛋白,可为CAN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一个可行的检测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强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1):17-20
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是晚期移植肾失肾最主要的原因,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就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病因,病理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西罗莫司(SRL)替换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治疗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42例肾移植术后发生CAN的患者中,有32例采用以环孢素A(Cs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10例采用以他克莫司(FK506)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将患者的CsA或FK506替换为SRL,停用CNI 12h后口服SRL,SRL的初始剂量为4mg,然后改为2mg/d,以后根据SRL的血药谷值浓度调整其使用剂量,使其血药谷值浓度维持在5~8μg/L。药物替换前、后霉酚酸酯和激素的用量不变。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的变化并监测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 SRL替换CNI治疗1年后,25例患者的移植肾功能明显改善,替换治疗3~20周后移植肾功能好转;10例患者的移植肾功能维持稳定;但7例患者的肾功能继续恶化。替换治疗后,患者血肌酐从替换前的(218±14)μmol/L降为(187±11)μmol/L,肌酐清除率从替换前的(0.83±0.03)ml/s升高为(0.90±0.03)ml/s,替换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肿瘤等不良反应。结论 SRL替换CNI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是安全有效的,该方案的副作用主要是血脂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益生注射液对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封闭群雄性SD大鼠和Wistar大鼠作为供、受者进行原位肾移植,术中强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建立CAN加快动物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A组术后仅给予环孢素A(CsA)10 mg·kg-1·d-1治疗10 d;B、C组除接受CsA治疗外,还分别给予益生注射液4 mg/kg、8 mg/kg;D组除接受CsA治疗外,还给予霉酚酸酯(MMF)10 mg/kg。观察各组术后4、8及12周时的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形态学变化及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的表达。结果 术后4周起,A组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C组第12周时的血肌酐水平高于D组(P<0.05)。除A组术后12周出现TGF β1 表达下调外,各组术后TGF β1 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A组4周和8 周时的表达最强;C组和D组的TGF β1 表达较弱。术后8周A组出现明显的CAN病理改变,而C组和D组出现明显血管内膜增生的时间明显晚于A组,且程度较轻。结论 中药益生注射液具有与霉酚酸酯类似的能够延缓慢性移植肾肾病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严玉澄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1):23-28
慢性同种移植肾功能不全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尽管抗原依赖性因素是主要的原因,抗原非依赖性因素在其发生和进展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抗原非依赖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感兴趣,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同种移植肾功能不全是导致移植肾晚期功能丧失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尽管抗原依赖性因素是主要的原因 ,抗原非依赖性因素在其发生和进展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抗原非依赖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感兴趣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所致的功能丧失移植肾切除与否对CD4~+ 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30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患者,经移植肾活检证实发生CAN,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无增高.根据是否行移植肾切除分为切除组(n=17)和保留组(n=13).两组在原发病构成比、HLA错配及移植后用药等影响机体免疫因素诸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者在移植肾功能丧失后除均服用泼尼松5 mg/d外,近3个月未再服用其他抗排斥反应药物,切除组的患者切除术后仍口服泼尼松5 mg/d,直到术后2个月停用.分别于移植肾切除术前、术后1个月和2个月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CD25~(high)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 CD25~(high)/CD4~+)比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表达比率和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率.结果 切除组术前CD4~+ CD25~+/CD4~+比率为(1.47±0.19)%,术后2个月为(1.08±0.16)%;保留组相应时间点CD4~+ CD25~(high)/CD4~+比率分别为(1.44±0.25)%和(1.77±0.24)%,切除组术后2个月时CD4~+ CD25~(high)/CD4~+比率明显低于保留组(P<0.01).切除组术前CTLA-4表达比率为(76.82±5.31)%,术后2个月为(72.56±4.99)%;保留组相应时间点CTLA-4表达比率分别为(76.20±4.22)%和(75.24±4.26)%,两组间各时间点的CTLA-4表达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术前Foxp3表达率为(79.77±1.59)%,术后2个月时为(69.07±4.37)%;保留组相应时间点Foxp3表达率分别为(79.56±1.75)%和(79.09±2.05)%,切除组术后2个月时Foxp3表达率明显低于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移植肾切除后CD4~+ CD25~(high)/CD4~+比率及其表面标志性因子Foxp3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移植肾切除可明显抑制CD4~+ CD25~+ Treg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TW)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肾移植术后经病理诊断为CAN者54例,确诊CAN后调整患者的免疫抑制方案,同时根据是否加用TW,将患者分为TW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TW组加用雷公藤多甙片(40 mg/次,3次/d,服用1个月后减量为20 mg/次,3次/d,长期服用),对照组不加用1W.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尿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的变化及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个月后,TW组和对照组蛋白尿总体缓解率分别为53.3%(16/30)和25%(6/24),TW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和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血清肌酐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组血清肌酐下降者所占百分比较对照组高,而升高者所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TW组患者中,发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例,肝功能异常4例,2例女性患者出现内分泌紊乱,1例女性患者出现乳房小叶良性增生,1例男性患者出现乳头胀痛,经减少TW用量或停用TW后均好转.结论 雷公藤多甙可明显减少CAN患者的尿蛋白,改善移植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TW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慢性移植肾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平贤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4,25(5):318-320
目前,肾移植的近期(术后1年内)效果虽已显著改善,但远期效果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移植肾的平均半寿期仍徘徊在7~10年,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患者在肾移植后数月、特别是1年或数年后,移植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常伴有高血压、蛋白尿等),最终导致移植肾功能衰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至今尚不清楚。病理研究发现,这类移植肾表现为明显的瘢痕化趋势,在组织学上移植物呈现出以细胞外基质沉积、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为特点的各种病理改变,然而这些改变都是非特异性的,许多免疫和非免疫因 相似文献
15.
移植肾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植肾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对80例ARF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的调整,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应用扩管药及利尿合剂,静脉营养支持胶体物质的应用等,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有效途径。方法: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将CAN234例患者分为4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34例的总有效率为34.2%,4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9.3%、32.6%、46.9%、42.9%结论:随着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临床上所见慢性排斥发生机制也有差别,治疗上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治疗糖尿病等,可取得一定效果;结合传统中药治疗,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大鼠的饮食营养干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近交系雄性Fisher(F344)大鼠作为供者,雄性Lewis(Lew)大鼠作为受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肾移植模型。将受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高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HIS组)、低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LIS组)或酪蛋白饲料(CAS组)。移植前和移植后第4、12和24周时检测血压,并收集受者的血和尿样,检测尿蛋白和血肌酐含量。24周时处死大鼠获取移植肾,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在移植后4周时,HIS组受者的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即低于LIS组和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周和24周时,HIS组的受者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均较LIS组和CAS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24周时,HIS组移植肾组织的间质纤维化和炎症、血管硬化、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等慢性病变均较LIS组和CAS组为轻(P〈0.05);HIS组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和分泌均较LIS组和CAS组为少(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对移植肾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可作为一种防治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研发,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已经取代急性排斥成为威胁移植物存活的主要病因.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免疫及非免疫因素,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并不能明显降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生率.本文拟就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病机理作一综述,以理清各种因素在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外科因素及其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为外科因素导致血肌酐升高的8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8例患者中,输尿管末段狭窄5例(62.5%),输尿管结石、假性动脉瘤、前列腺增生症各1例(12.5%).8例患者相应的外科处理均顺利完成,术后24~115 d(平均46.3 d)血肌酐由之前的115.0 ~395.1μmol/L(平均249.8 μmol/L)下降到56~252μmol/L(平均123.1 μmol/L).结论 外科因素中以输尿管狭窄为主,其次是输尿管结石、假性动脉瘤、前列腺增生症.重视并积极处理外科因素,肾功能往往能获得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20.
费忠化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5,25(3):396-400
慢性肾衰竭发展到终末期,血液净化治疗和肾移植治疗是维持患者生存的有效手段,但其治疗费用昂贵,国内尚不能普及或充分利用。近年来研究认为在原发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饮食控制与营养疗法、控制全身及肾小球局部高压、降脂、抗凝和抗血小板、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延缓肾衰的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