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尿液控制功能异常的疾病有尿失禁和遗尿。随着尿流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对上述两类疾病已有一些新的认识,这对提临床治疗的针对性有较大帮助,现介绍如下。1尿失禁1.1尿失禁的流体力学本质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是流体总从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如水往低处流。尿失禁的发生也是如此,其发生原因:①储尿期膀胱内压过高;如不稳定膀胱、低顺应性膀胱和逼尿肌反射亢进等。有学者将上述病变引起的尿失禁称为膀胱源性尿失禁。②储尿期尿道压力过低:如膀胱颈关闭功能不全、尿道外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尿道周围支托组织功能不全、冰冻尿道及尿道粘膜萎缩…  相似文献   

2.
女性下尿路梗阻的尿流动力学及处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985年8月-1993年4月对42例女性下尿路梗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膀胱容积压力测定、尿道分布压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结合B超及尿道镜观察,全部明确诊断,手术处理及药物治疗,疗效满意,作女性下尿路梗阻的病因,尿流动力学诊膀胱内颈梗阻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膀胱下尿路梗阻的尿流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4.
常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其应用:尿流动力学系列讲座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尿流动力仪尿流动力仪是开展尿流动力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设备。了解尿流动力仪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有较大的帮助。最早的尿流动力学检查设备十分简单,将置入原路腔内的测压管与一垂直放置的有刻度的玻璃管相连,即可读取压力值;用一秒表记录尿流时间,用尿流时间除以所排出的尿量即获得平均尿流率。现代尿流动力仪一般均包括有传感器、电信号处理系统、灌注泵及记录装置。传感器:将压力和流率信号转化成电信号,通过信号转换和放大后输入到记录系统,压力和流率值越大,电信号越强,记录到的曲线幅度越高。压力传感器一般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行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进行排尿情况的记录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8例患者均可自主控制排尿(1例夜间轻微尿失禁),在新膀胱充盈过程中均可出现胀痛感觉,膀胱平均容量377.5ml,压力17.9cmH2O,最大尿流率18.1ml/s,最大尿道闭合压68.5cnH2O,功能性尿道长度3.7cm。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更小,但贮尿囊一样具有容积较大、内压较低和可控性较好的优点,排尿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全膀胱切除术后建立低压力、大容量、高顺应性和高稳定性的尿动力学特征良好的储尿囊是替代膀胱的理想目标。本文主要对几种常用代膀胱的尿动力学状况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7.
长期糖尿病者常可并发糖尿病膀胱病.此病表现为膀胱感觉降低,膀胱容量增加和逼尿肌收缩障碍.为了明确糖尿病者排尿异常与膀胱和括约肌作用之间的关系,作者回顾分析了182例尿流动力学的资料.详尽评价糖尿病病史时间、治疗状况、伴随周围神经病变、排尿史、尿培养和常规体检(会阴感觉、肛门括约肌张力和控制程度、球海绵体肌反射).膀胱内注入泛影葡胺.经置入导管的传感器同时测定记录膀胱压和直肠压.逼尿肌不稳定指逼尿肌非随意性增高至少15cmH_2O.膀胱流出道梗阻指逼尿肌收缩压>45cmH_2O,尿流率<12mL/s,X线表现前列腺性梗  相似文献   

8.
女性下尿路梗阻的尿流动力学及处理(附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8月~1993年4月对42例女性下尿路梗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膀胱容积压力测定、尿道分布压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结合B超及尿道镜观察,全部明确诊断,手术处理及药物治疗,疗效满意。对女性下尿路梗阻的病因,尿流动力学诊断意义及女性膀胱内颈梗阻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膀胱控制器恢复截瘫犬膀胱功能的尿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膀胱控制器重建截瘫犬排尿功能时的尿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膀胱控制器对截瘫犬排尿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4只健康杂种犬经T10平面造成截瘫后,在双侧S2神经根上植入刺激电极并通过导线与皮下的接收器连接,通过体外发射器进行电刺激,同时作硬膜内S1~S3后根切断。术后每天进行电刺激,观察截瘫犬的排尿情况,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4只犬均获得电刺激人工控制下排尿,排尿量80~140ml/次,尿流动力学检测证实为刺激后排尿模式。结论:国产膀胱控制器结合骶部神经去传入能很好地重建截瘫犬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BOO)后尿流动力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探讨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超微结构和尿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48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24只、PBOO 2周组8只、4周组8只、8周组8只。饲养后,于相应周数解剖膀胱,测定膀胱重量、不稳定收缩发生率、容量、漏尿点压及膀胱顺应性,观察逼尿肌超微结构改变等指标。结果 PBOO 2周、4周、8周膀胱重量分别为(220±24.2)mg、(327.8±27.7)mg、(521.6±24.7)mg,Sham组为(108.5±6.3)mg(P0.05);不稳定收缩发生率分别为50%(4/8)、87.5%(7/8)、37.5%(3/8),Sham组0%为(0/24)(P0.05);膀胱最大容积分别为(0.65±0.26)mL、(1.57±0.70)mL、(5.62±1.39)mL,Sham组为(0.30±0.08)mL(P0.05)。梗阻组漏尿点压为2周组(31.5±4.78)cmH2O、4周组(56.5±7.46)cmH2O、8周组(33.00±9.92)cmH2O,Sham组(22.13±3.18)cmH2O(P0.05)。膀胱顺应性PBOO 2周组、4周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组与Sha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为大鼠PBOO后线粒体增多、水肿,细胞膜穴样凹陷增多,中间连接减少、缝隙连接及胞突连接增多。结论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由代偿期进入失代偿期,可以通过尿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而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形态学基础可能是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尿流动力学及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膀胱全切+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5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尿路上皮癌50例,腺癌2例,鳞癌2例。临床病理T分期:T1 6例,T2 20例,T3 17例,T4 11例;病理N分期:N0 46例,N1 6例,N2 2例。分析其尿流动力学资料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6~152个月,平均(65.46±18.25)个月,术后早期(3月内)无失访病例。29例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最大膀胱容量平均(500±71)ml,最大充盈压力(23±5)cmH_2O,最大尿流率(16±5)ml/s,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79±11)ml/cmH_2O,残余尿量(50±44)ml。术后早期(3个月内)6例(11.1%)出现肾盂肾炎,其中3例尿培养为大肠埃希菌,1例为绿脓杆菌,另2例尿培养阴性;尿道狭窄1例。术后晚期(3个月后)15例(27.8%)出现有症状的泌尿道感染,其中8例为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7人为肾盂肾炎;尿道狭窄5例,UVJ狭窄10例。3例患者术后尿道狭窄行尿道切开术,2例术后因残余尿增多行清洁导尿;7例肾盂肾炎患者中,4例发现输尿管新膀胱连接部狭窄,其中3例行开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论螺旋构型折叠回肠能达到术后新膀胱低压、高容量的要求,输尿管"插入式再植"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发生率高可能是引起远期泌尿道感染患病率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膀胱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分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检测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并分类。探讨并发症与膀胱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尿流动力学四导程测压仪对3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尿路功能分组检测。结果:各组患者因脊髓损伤节段及程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尿流动力学表现及不同的膀胱功能,而且有相应的并发症发生,这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及内在联系,并据此将膀胱分为三类。结论:根据尿流动力学表现对脊髓损伤后膀胱进行分类,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增生症尿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尿流动力学状况。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和35例BPH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研究。结果:BPH患者与正常成人各项检测指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30例BPH患者中随机抽样10例进行了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直线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最大尿流率与膀胱顺应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顺应性与膀胱颈压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颈压与前列腺体积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异体肾移植输尿管通常与膀胱吻合,某些情况下,改用肾盂和病人输尿管吻合。如果病人远端输尿管不能使用,肾盂膀胱直接吻合便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作者为了下列原因进行自体肾移植肾盂膀胱吻合(以下简称吻合):1.广泛切除输尿管乳头状瘤并利于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膀胱伴下尿路梗阻53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自1987年以来,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不稳定膀胱74例,其中伴尿路梗阻并接受手术治疗53例(71.6%),解除梗阻后随访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内不稳定膀胱消失占68.9%,而12个月内消失者仅稍有增加(71.1%);有剩余尿或尿潴留者术后6个月恢复率分别为61.5%和78.9%;>60岁和<60岁者的术后恢复率分别为55.6%和77.8%;高敏感、低顺应性两种充盈期膀胱测压(CMG)术后恢复率分别为77.8%、40%,自发或诱发无抑制性收缩波6例全部恢复,而高顺应性CMG2例术后无恢复。结果认为,解除梗阻后,DI多在6个月内恢复,有剩余尿、高龄、病程长,术后恢复可能性小;不同CMG能反映逼尿肌受损的程度,预示术后逼尿肌不稳定恢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膀胱下尿路梗阻与慢性前列腺炎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功能性膀胱下尿路梗阻与慢性前列腺炎宋波,金锡御,刘志平,熊恩庆我们对慢性前列腺炎及有慢性前列腺炎样症状者50例行尿动力学检查,为分析膀胱尿道功能状况提供客观资料。报告如下。对象及方法慢性前列腺炎组18例,有前列腺炎样症状但前列腺液检查正常组32例,平...  相似文献   

19.
樊留博  马利中  田瑛 《中国骨伤》2010,23(4):285-287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预后估价作用。方法:12例骨盆骨折术后尿潴留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6~70岁,平均46.5岁)分别在术后1d、1、3周3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并与12例正常受试者进行对比。结果:12例患者逼尿肌收缩力、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的异常与术后1d、1、3周3个不同阶段存在一定相关性,患者在术后1d、1、3周残余尿、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P0.05);在尿潴留组中,术后1周与术后1d、3周比较,膀胱容量升高(P0.05),残余尿明显升高(P0.05),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尿流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将尿流动力学定量的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判断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预后的准确率,并为早期客观地评价排尿困难程度提供一个量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