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罗宏伟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经验.肝硬化为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为多种慢性肝病晚期阶段的共同结局.代偿期肝硬化归属于中医"癥积"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脏气血凝滞、络瘀成积.针对络瘀成积的病机关键,提出祛瘀通络、软坚散结的基本治法,创制以虫类药为主的化纤消癥丸进行治疗.同时强调医者应坚持守法守方,患者在服药的同时,一...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重要的发病机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以及危害。运用中医理论解释及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领域仍较少涉及。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现代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与中医“癥积”理论、病因病机对比,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属于中医学“癥积”范畴,创新性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微型癥积理论,故本文主要从脉络癥积的理论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脉络癥积关系、运用脉络癥积理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进行认识动脉粥样硬化微型癥积新机理,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阐述络病理论、微型癓积理论入手认识糖尿病肾病(DN),其肾脏病理改变符合中医学聚而成形、久而成积之病机,可归属中医学癥积的范畴,将这些借助光镜、电镜等仪器观察到的微观病理改变视其为"微型癥积",从而创立了"肾络微型癥积"学说。综合已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来论证从"肾络微型癥积"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发现均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高。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4.
癥积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几方面对癥积病的源流进行考证.系统的总结归纳前人对癥积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对癥积的辨证论治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方便的查阅及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防治优势突出。但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中医缺乏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理论阐释,严重制约了防治策略的优化。“脉积学说”是基于“癥瘕积聚”理论而提出,其核心病机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主要病理产物为痰浊、瘀血。治疗上本学说强调分类、分期、分证动态辨治,活血化痰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并重视以鳖甲煎丸为代表丸剂的临床应用。本文对“脉积”学说阐述将有助于深化中医药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皮肤络脉可分为皮肤血络、皮肤气络、皮肤津络。皮肤血络是有形的络道,具有渗灌营血的功能。皮肤血络病变是皮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皮肤病的病机核心,分为皮肤血络癥积、皮肤血络失养、皮肤血络外溢三类证候。其中,皮肤血络癥积可细分为瘀阻血络证、湿阻血络证、痰阻血络证,分别对应不同形态的皮损特征。皮肤气络主司皮肤气化,推陈出新,与皮肤感觉功能密切相关。皮肤气络病变为皮肤气络阻滞证、皮肤气络亏虚证,与瘙痒、疼痛密切相关。皮肤津络是布散津液的通道,津络失调,形成皮肤津络亏虚证、皮肤津络湿蕴证。皮肤血络理论的辨证体系,是根据皮损形态和自觉症状推测皮肤络脉的病机,以皮肤血络病变为核心,结合皮肤气络、津络病机,阐述皮肤病的病机特色,为皮肤科中医辨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经云:"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此方古人专为"癥积"而设.然而今人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创新,使用范围不囿于妇科"癥积".笔者在临床过程中用于肝硬化腹水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积聚""癥瘕"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脉积""脉癥"概念,阐释了气阴两虚是形成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始动因素,痰、瘀、毒是导致病变的关键病理因素。"脉积""脉癥"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继发生变的转折点,据此提出了软坚、散结、活血的治则。同时,我们前期的研究,"鳖甲煎丸"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的一定防治作用。笔者从"积聚""癥瘕"视角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效果确切,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消渴病理论未能与大血管并发症联系起来以指导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缺少原发病与并发症之间的“桥梁性”理论。因此,基于临床实践、文献梳理和科学研究,文章提出了“内热-气血津液不归正化-脉积”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以壮火为枢,煎灼水谷为陈气,中期以阴火为枢,引动陈气为痰瘀,晚期以虚火为枢,固化痰瘀为癥积。在治疗上,以除热消积为治疗原则,依据内热的偏重以及“陈气-痰瘀-癥积”的动态演变灵活用药。早期清透壮火,除陈气,中期调理气火,除痰瘀,晚期补虚除热,消癥积,冀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肾内微癥积"理论出发,进一步完善中医对肾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的阐述,认为正虚是肾内微癥积形成的前提,痰瘀互结是最基本的病理基础,从而提出"三期分治"、"固肾消癥"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潘智敏教授在承继古典"五积"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瘀、痰、食、脂、气"致病的新五积理论,并据此研制出"五积方",在指导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络息成积是各类癥积关键病机的代名词,而子宫肌瘤作为妇科癥积的典型代表,同样适用于从络息成积角度探讨。子宫肌瘤的病位主在胞宫之络,“瘀血留滞为标,正气不足为本”为其病机之要,“易滞易瘀,积而成形”的病理特点与络病特征相似。鉴于此,治疗子宫肌瘤秉承“络以通为用”的根本治则,依据病程进展辅以“活血祛瘀”及“扶正补虚”法。本文基于“络息成积”探讨通络法防治子宫肌瘤的机制,以期丰富对子宫肌瘤病因病机和临床诊疗的认识,为中医药防治子宫肌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的多发病,中医将其归属于"瘿病"范畴,并概括其病机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治疗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主。鳖甲煎丸出自《金匮要略》,为医圣仲景所创的千古名方,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癥瘕疾病,通过对其方药组成的分析可推理出凡由气、痰、瘀所致的疾病皆可用此药治之,故鳖甲煎丸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理当有效。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滞"及"干血积于中"致病。现代医学的血栓性脑梗塞发病后,脑血栓不能及时吸收就坏死钙化,后者与"干血积"是相似的,属"癥积"范畴,古代人认为中风治则以化痰、消癥、散积法为主,方选涤痰汤、转舌膏、正舌散、诃子汤及缪仲纯方等,这五个处方都具化痰、消癥、散积的功效,现代药理可证明这些方药有抗血栓、溶血、抗血液凝集等作用,故治"痰滞"、"癥积"——脑血栓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不规律、环境污染等因素使得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控制并发症尤为重要。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所需。中医古籍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其表现与胸痹心痛极为相似。依据以往各位医家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提出冠心病微型癥积假说。现从心脉癥积的理论基础、病理因素、冠心病形成的现代机制、心脉癥积形成的过程、心络癥积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论述探析冠心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6.
正肝硬化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癥积"、"臌胀"等范畴,中医谨守病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其在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上有所见长。吾师贾建伟教授从事肝病临床工作已逾30载,在基于经典论述和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肝硬化患者多以"瘀热在里"为其基本病机,今兹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难经》对积聚的论述奠定了后世积聚病辨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难经》关于积与聚的鉴别诊断;脉诊上,《金匮要略》在继承《难经》结、沉伏脉基础上提出了积聚可见细而附骨脉,并详细阐述了以脉象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在《难经》五脏积基础上,提出了癥瘕、癥病、干血痨、脏结、痞证等病证名称并提出了证治方药,创立了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伤寒杂病论》对《难经》积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纤维化可发生于多种器官,引起器官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实质细胞减少,持续进展可导致器官结构破坏、功能减退乃至器官衰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其形成机制是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与中医"湿热""疫毒""痰瘀"直接相关,且多因正虚邪盛、邪正交争、蕴结于脏腑经络不畅,癥瘕形成密切相关。清代医家叶天士曾提出"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揭示了疾病由浅入深、由气及血的演变规律,微型癥瘕是络病理论与癥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病机为正气亏虚、毒阻血脉、气虚血滞、久病入络而渐成微型癥瘕。笔者就微型癥瘕与器官纤维化的关系作以阐述,以探讨癥瘕、器官纤维化的病机诊治。  相似文献   

19.
<正> 赵老年逾七旬,从医50年,擅治妇、儿疾病,尤其对妇科癥积柏治疗,经验丰富。他认为:癥与积实乃同病异名。多因女子经、产,胞宫空虚,病邪乘虚而入所致,或因七情所伤,或因饮食劳倦,或因风湿寒凉……总之,不外气聚血凝。治疗应先明其因,后辨其证,自拟化癥汤(由《金匮要略》鳖甲煎丸与《温病条辨》化癥回生丹化裁而来),乘任通冲盛  相似文献   

20.
李梴"脏腑相通"核心思想是脏腑相合理论,文章主要基于"脏腑相通"的理论,来探讨何晓晖教授在理论与临床上如何认识和治疗脾胃病,旨在为临床上运用"脏腑相通"理论来以寻求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新治则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