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论》“控水论”之汗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包含的治法众多,但以汗法和下法最为详细,间接论述吐法也较多,此三法是其他诸法的基础,加上止汗、止下和止吐三种对应治法,水液的调控便贯穿了汗、吐、下三法的始终。掌握了对人体水液的调控,也就掌握了汗、吐、下三法,也就掌握了伤寒病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讨《伤寒论》中有关条文,分析其催吐作用、催吐禁忌、止吐功效等内涵。认为催吐和止吐可达到控制体内水液流动的方向和部位,是"控水论"思想的一部分,并与汗法和下法相互衔接和呼应。  相似文献   

3.
仲景学说的护阴思想,主要体现于存津液的治则治法之中。概言之,可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一、保护津液,防止津液耗损主要指在不当用时,禁用或慎用汗、吐、下、利小便等法,以防伤津。汗由津液所化,吐、下、利小便亦因大量排出体液而可伤津。《伤寒论》强调立法要对证,病邪在表用汗法,里实用下法,有形实邪在膈上用吐法,水饮停蓄者当利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写的中医经典临床著作,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前人曾比喻中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因此小方具有研究意义。《伤寒论》中小方的具体治法有和法、寒法、温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对比、总结《伤寒论》中的小方条文、药性、组方分析及临床应用,有助于学习仲景组方思路,使临床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5.
和法和法是解除半表半里病证的治法。如上所述,病在表的治宜汗法,病在里之上焦的治宜吐法,病在里之中、下焦的治宜下法。若病在半表半里,则不可用汗、吐、下法,而只能从半表半里以和解之。如《伤寒论》少阳病篇所谓不可发汗吐下,若“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等,就是因为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之故。和法适用于半表半里寒热虚实错杂的少阳病证,并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从小柴胡汤方来看,主药柴胡具有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的专长,而余药芩、夏、姜、枣、参、  相似文献   

6.
钟天  秦小珑 《江西中医药》2006,37(12):21-22
《伤寒论》以讨论六经病证为宗旨。由于六经病证复杂多变,故与之相应的治法也多种多样,当今临床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即起源于此。虽然如此,但《伤寒论》偏重讨论寒邪引起的疾病,而以驱散寒邪为主的汗法,自然就成了《伤寒论》的重点治疗方法了。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法丰富,《黄帝内经》中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用汗、下等治法治疗水肿;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了汗、下、和、温等法治疗伤寒及各种杂病,如麻黄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及理中汤等代表方剂的应用;金代医家张从正主张治病"攻邪"为主,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详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及其临床应用.清代医家程钟...  相似文献   

10.
古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皮肤病之范畴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包括条文意义、病因、诊断、治则、治法等。病因的论述以六气为主,包括风、寒、热、湿邪及虫毒、虚证等病因。对治法的认识包括汗法、清法、下法、和法、吐法、外治法等,提出了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汗法应为微汗之法,适当"发汗",导邪外出。热毒所致伤寒发斑使用清法,清其体内的热毒。皮肤病由于阳明胃热,可以采用下法。亦可采用和法、吐法、外治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李娜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20-121
明末著名医家吴又可著有《温疫论》一书,对疫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在诸治法中尤其重视攻下法对温疫的治疗,其在运用下法方面,继承了《伤寒论》下法的理法方药的基本精神,两者均以三承气为下法的代表方剂,以大黄为攻下的主要药物,但《伤寒论》中下法为诸治法之一,而《温疫论》中下法为主要治法,吴又可在下法的具体运用上有其独到之处,是对仲景运用下法的补充和发展,二者有以下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前言汗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其作用是驱逐侵袭体表的外邪,适用于外感病的初期,或水肿病、疮疡病初起以及麻疹不能透发等阶段。《伤寒论》里把外感病归纳为六经辨证,其治疗法则,备尽汗、吐、下、和解、温、清、消、补等八法,尤其是对“汗法”的论述最详,因此汗法是《伤寒论》中治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论述合病的治疗要遵循六经病的治疗原则,如太阳病宜发汗外解,少阳病宜用和解之法,阳明病宜用下法。然在遵循六经病的治疗原则的同时,也要重视三阳经各经治法的禁忌,如太阳病禁下法,少阳病禁汗、吐、下法,阳明病禁汗法等,违反治疗原则和禁忌,则易出现变证、坏证,甚至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在遵循相应的治则治法情况下,"临证中当注意症状的主次先后,详审病机,分轻重缓急",从而判断是以哪经病变为主,哪经病变为从,同时要协调相互间的矛盾,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兼顾次要矛盾。  相似文献   

14.
李娓利 《陕西中医》2006,27(11):1454-1454,F0003
汗、吐、下三法属消法的范畴,以攻逐邪气为主,用药若切中病机,则收效昭著,但药性峻烈或有毒,极易伤正,在发汗、呕吐、泻下之后,易出现耗津伤液,损及阴阳之情况,甚至变生它病,《伤寒论》中述及误用汗叶下法导致变证的条文甚多,诚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则为利,一则为害,故正确掌握汗吐下方法及适时调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误用汗下所致病证俚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经典专著。然该书也记载了不少误治内容,主要包括误汗、误下、误汗下、误吐、误吐下及误用汗吐下火法等,其中绝大部分是误汗和误下。研究和探讨《伤寒论》误治病证的发生发展,对于临床正确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愿就《伤寒论》中误汗、误下的发生发展及转变,浅陈管窥之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论《伤寒论》之汗法与禁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之《伤寒论》,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融汇贯通于全书,为后世习医之典籍。笔者研习伤寒,偶有所得,现就《伤寒论》中对八法之一的汗法及汗法之禁忌论述于次,供同道参考。 1论汗法机理与适应证   《伤寒论》的理论源于《内经》,就汗法而言,仲景就是把《内经》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此,汗法是治疗表证的主要治法。所谓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侵犯人体皮毛、经络、肌肉,使表卫失和而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为主…  相似文献   

17.
土生万物而法天地,主宰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补土理论为中医临床中重要的应用性理论。汗吐下三法为驱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医家在临床运用此三法时补土思想蕴含其中,汗吐下三法可看成是补土思想在反治法中的运用,在运用汗法时应注意对中土的顾护;运用吐下法当适可而止,否则易伤胃气,使中土受损。临床基于此三法的运用,又可延伸出虚人汗法、倒仓法、夺食法。依理论源流来看,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理论到仲景学说,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医家专著论述,无不体现出汗吐下与补土思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汗、吐、下针刺手法剖析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政 《中国针灸》2003,23(5):301-302
遵循明·李梃《医学入门》中所提出的“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以及具体的行针手法,结合笔者所掌握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剖析了针刺汗、吐、下三法在针灸治疗中的理论依据以及临床上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子和汗吐下法,在祖国医学治疗方面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后人称子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就是因为他擅用汗吐下三法,卓然自成一家之故。《金史本传》說:“古书有汗下吐之法……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子和汗下吐法’。”可見子和三法是創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古代的汗下吐法而自成一派。由于子和三法旣然是在古代三法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它就必然表現許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有比较明确的理论作为根据张子和主张汗吐下三法,主要論点是“百病皆邪  相似文献   

20.
从《伤寒论》中有关表证误治内容可以看出,汗法是表证的正治法,应用汗法时需明辨寒热虚实,轻重缓急.《伤寒论》对表证过汗及误用吐下的救治论述颇详,禁汗是禁峻汗或单纯辛温发汗,治疗时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