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养阴为复脉之本,吴鞠通保留复脉汤养阴药之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第二,脉动有阴阳之分,张仲景取桂枝温卫阳以复脉,吴鞠通取芍药以补营阴而复脉。第三,温病发热不伤阳气,故吴鞠通加减复脉汤不用参姜枣。在此基础上加入三甲(牡蛎、鳖甲、龟板),以应对阴虚而成的变证阴虚风动,配入鸡子黄、五味子以防阴阳离决等,这扩大了复脉汤的适应范围。通过机理的深化和拓展,使复脉汤在温病治疗中发挥更广泛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医案》对温热病的治法,补充了辛甘熄风清热法、甘苦合化利水法、急下存阴承气法和燥气直中四逆法等,为《温病条辨》未备之法。详细阐释吴鞠通对此四法的运用,并结合张仲景、叶天士的学术经验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吴氏治温新法,对完善温热病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汗法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汗法是八法之首,主要应用于表征。《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条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而有余,与汗法有关的方剂17首,对汗法的论述,内容丰富,颇为详尽,独具特色,对后世汗法的应用深有启迪。其主要内容有如下5个方面:辛温解表,文火久煎;温服微汗,不可如水流漓;汗法应用,首分虚实;汗法禁忌,以虚为主;汗法加减,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鞠通遥承仲景,并多有创新",并举例加以说明.全面地介绍了吴鞠通五承气方的出处、功用、主治、临床运用及类方鉴别,并分析与仲景承气类方临床运用的异同点,指出了吴氏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6.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姜勋  韩延华 《河南中医》2010,30(7):630-633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其类方占据了《伤寒论》方中的绝大部分,这些方子在临床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本人整理归纳桂枝汤及其类方32首,并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医案》作为一本较为实用的临床参考书,对后世有重要指导意义.石膏、半夏二味的配伍使用尤为精当.本文拟从探本溯源、本草考究、配伍特点三方面对该配伍进行论述,以期有助于经典研读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就吴鞠通应用《伤寒论》方剂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主要从“外感初起,不忌麻桂辛温”“咳喘痰饮,赏用大小青龙”“气分大热,善投重剂白虎”“下证众多,护展承气应用”“疟在少阳,巧将柴胡变法”“温痛寒化,仍须回阳救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时令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中对下法和大便的认识及其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现笔者就《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下法与大便的关系作如下探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记录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医案专著,充分反映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从《临证指南医案》复脉汤的应用,探讨其对仲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的变证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热邪为温病之根本,阴伤为温病之标,病变由热邪导致。治疗温病误治变证当首先明晰温热邪气所在具体部位,以祛除热邪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热除则正安阴复;阴液损伤为温热邪气所致,是温病的主要变证,阴伤重时应急救阴液,扶正祛邪;温病误治易导致气机不通,可采用宣通气机之法治疗气机不通之变证;温病误治易损伤脾胃阴液和阳气,要注意顾护脾胃阴液与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1,31(2):105-107
浮脉是太阳表讧之主脉,一般主表证。但在《伤寒论》里却不尽然,浮脉还可主阳、主温热,主水热互结之蓄水证,主结胸病、脏结病,主少阳病,主病在上焦,主痞证等,只有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准确辨证,使投方用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5.
下法是指运用有泻下、荡涤、攻逐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宿食、燥屎、瘀血等糟粕的一种治疗方法。张从正下法思想是中医下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攻下思想、攻下禁忌、用药组方等方面与《伤寒论》下法一脉相承。考据《儒门事亲》发现,张从正使用下法,诊断上见微知著,多于细微处发现患者存在郁滞,治疗上提倡精细化治疗,深入挖掘攻下药物的性味区别,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攻下方式。同时,张从正还提出了“下法可兼众法”“下即为补”“凡有郁滞者皆可下”等下法思想,验之临床多有良效。  相似文献   

16.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提出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由此引发中医界极大争议。本文通过《吴鞠通医案》的研究,证实吴氏临床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并非如《温病条辨》所论而用辛温解肌的桂枝汤治疗,而是以辛凉清解的银翘散加减或变通治之。故在今日温病临床上,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弃《温病条辨》中背离实际之空论,取《吴鞠通医案》中确实有效之法而行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吴鞠通医案》中桂枝的运用规律。方法人工检索《吴鞠通医案》处方中含有桂枝的医案,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与关联分析对所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筛选,本研究共纳入医案320则,吴鞠通对于桂枝的运用主要见于痰饮、痹证病症中,辨证以寒证、饮证、湿证及脉络瘀阻证为主。运用桂枝的医案中,以胸胁部症状出现频次最高;脉象以弦脉、细脉、紧脉及其相兼脉为多。吴鞠通对于桂枝的运用呈现宽范围的用量特点。结论吴鞠通擅用桂枝,重视脉象对于桂枝运用的指导意义;其冲破明清小剂量运用桂枝的限制,据病情轻重而灵活调整桂枝的用量;且善于把握桂枝的温通之性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  相似文献   

19.
仲景在运用汗法时着重强调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重要性,同是外感风寒,阳证、阴证所表现的征象有所不同,表现为脏腑功能上,阳证人多为热证,阴证人多表现为寒证,即转归、从化;卫外不固,则邪气乘虚入里,直中脏腑,寒邪直中所虚之处,运用发汗解表治疗同样有效,便为异病同治。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对正气足的人可能不发病,反之,对于阳气虚的人则为虚邪,当避之有时。发汗法在治疗除表证外的其他疾病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桂枝汤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表现为时发热自汗出,烦躁,以桂枝汤服之多能达到阴阳的平和,此时的桂枝汤可以不发汗,反而表现为止汗。  相似文献   

20.
唐·孙思邈广收博采,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并创造性地将仲景之论用于临床实践,成为唐代研究仲景《伤寒论》之大家,对继承和发扬仲景《伤寒论》及其学术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兹就孙氏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略陈管见,不妥之处,敬希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