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探讨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d-1和VEGF在6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Id-1和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肺转移者Id-1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P均0.05),Ⅲ+Ⅳ期者高于Ⅰ+Ⅱ期者(P0.05),中低分化者明显高于高分化者(P0.05),有脉管浸润者明显高于无脉管浸润者(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患者Id-1和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d-1和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9,P0.05)。结论 Id-1和VEGF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演进中存在协同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 ,6 8岁 ,主因进食后上腹不适伴呃逆 3个月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其母因食管癌病逝。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 :食管中下段 4 cm×4 cm充盈缺损 ,粘膜中断破坏 ,食管扩张差 ,钡剂通过受阻。行纤维电子胃镜检查见 :距门齿 31~ 4 1cm食管后壁有一溃疡新生物 ,质脆、易出血 ,侵及食管 2 / 3周径 ,扩张差 ,内镜通过受阻。病理检查结果为腺癌。在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为 :食管腺样囊性癌。讨论 :食管癌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理类型多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约占 90 % ) ,腺癌较少 (约占 7% ) ,腺样囊性癌罕…  相似文献   

3.
中华眼镜蛇毒诱导人类小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凋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尝试应用近年发展起来的对恶性实体肿瘤有较高可评估率的新方法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化疗药物敏感试验法(ATP-TCA法),测定眼镜蛇毒对人类小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测定眼镜蛇毒与癌细胞存活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应用HE染色观察眼镜蛇毒作用NACC细胞后其细胞形态学的改变,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眼镜蛇毒作用后的NACC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实验,为眼镜蛇毒的抗肿瘤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囊性癌是生长缓慢但恶性度高的上皮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强、远处转移率高、远期预后较差等典型生物学特征。目前,治疗腺样囊性癌主要是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基因分子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能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及改善患者预后。我们近期诊断骶尾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涎腺腺样囊腺癌(SA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取人源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株SACC-LM细胞株,将细胞暴露于含姜黄素浓度分别为0μmol/L、10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的培养基中,采用CCK-8法检测SACC-LM细胞增殖情况;取SACC-LM细胞株,分为姜黄素0μmol/L组、姜黄素1μmol/L组、姜黄素5μmol/L组、姜黄素10μmol/L组,采用Transwell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取SACC-LM细胞株,分为姜黄素0μmol/L组、姜黄素10μmol/L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ACC-LM细胞中JAK-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STAT3、TIMP1、SNAIL、CyclinD1、MMP-9、MM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培养72 h后,细胞存活率随姜黄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10μmol/L姜黄素处理时细胞增殖抑制比较合适。姜黄素5μmol/L组、姜黄素10μmol/L组细胞侵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青蒿琥酯(ART)对人腭部小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凋亡、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NACC细胞经ART 100 mg·L-1干预后,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Transwell小室检测对照组及ART 25,50,100 mg·L-1组细胞侵袭力;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各组细胞胞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测定各组细胞VEGF mRNA的表达.结果:①经AO/EB染色,与对照组相比,ART 100 mg·L-1组可明显观察到凋亡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固缩);②Transwell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ART 25,50,100mg·L-1组细胞跨膜数减少(P<0.01);③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RT 25,50,100,200 mg·L-各组胞浆中VEGF的蛋白阳性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④Real-time qPCR测得各ART组VEGF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蒿琥酯可诱导NACC细胞的凋亡,抑制其侵袭能力,下调其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裸鼠背部皮下接种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系,建立移植瘤模型,接种7天后始见成瘤时,随机将动物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RT 50.0 mg.kg-1组、ART 100.0 mg.kg-1组、ART 200.0 mg.kg-1组、DDP 2.0 mg.kg-1组。每组5只,隔天给药,称裸鼠体重,给药8次后取瘤称重,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ERK2,VEGF的表达。结果:ART 200.0 mg.kg-1组以及DDP 2.0 mg.kg-1组移植瘤瘤重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ART 200.0 mg.kg-1组与DDP 2.0 mg.kg-1组相比,抑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DDP 2.0 mg.kg-1组体重减轻明显,极度瘦弱,其余各组体重及生活状态无明显改变。瘤体标本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均发现ART 100.0 mg.kg-1可引起细胞凋亡并下调Bcl-2、ERK2以及VEGF的表达,这种下调作用在ART 200.0 mg.kg-1组更为明显,其与DDP 2.0 mg.kg-1组效果相似。结论:青蒿琥酯可有效抑制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毒副作用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VEGF,Bcl-2,ERK2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作者曾报道吴茱萸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可能与 vanilloid 受体的活性有关,其辣椒素样作用与辣椒素作用的强度相当。还有报道称吴茱萸碱对离体豚鼠左心房具有正性肌力和正性变时作用,但机理不清楚,且吴茱萸次碱的强心作用未见报道。因此作者研究了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强心作用及其与vanilloid 受体的关系。离体豚鼠右心房在60 min 平衡期后被彻底清洗,再平衡15 min。然后将超大剂量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对照药辣椒素(分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在气管腺样囊性癌(TACC)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巩义市人民医院 2012 年 4 月至 2017 年 4 月收治的 54 例 TACC 患者,按照术后是否接受放射治疗分为对照组 26 例、观察组 28 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继续接受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气道直径改善有效率、局部控制率、 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时间、远处转移时间、术后死亡时间、气促指数以及 3 年、5 年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 气道直径改善总有效率的 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局 部控制率、3 年及 5 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术后死亡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级 气促指数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放射治疗能有效改善 TACC 患者气道直径, 延长其在术后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时间,提高带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腺样囊腺癌,又称圆柱瘤或圆柱瘤型腺癌.由Billroth首次报道,并称为圆柱瘤.多数人认为肿瘤来自涎腺导管,也可能来自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肿瘤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多,少数病例在发现时即有间断或持续性疼痛.病程可长达数月或数年.肿瘤一般不大,但有的体积也较大,例如本例.多数肿块边界不十分清楚,活动度差,有的较固定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肿瘤常沿神经扩散.发生在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可沿上颌神经向颅内扩展,破坏颅底骨质和引起剧烈疼痛.肿瘤也常侵犯邻近骨组织.患者除晚期出现并发症使病情恶化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g3抑制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作用及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用一定质量浓度的Rg3处理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指数,免疫组织化学观察hTERT的表达变化。结果:Rg3抑制SACC-83细胞生长,呈时间-浓度效应关系;经20 mg.L-1 Rg3处理细胞24,48 h后,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即染色质凝集、核片段化、凋亡小体、核内致密的颗粒状荧光;用不同浓度的Rg3处理细胞72 h后,均诱导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G0/G1的细胞比率增加,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率下降,细胞增殖指数降低,并与Rg3浓度有明显依赖关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Rg3抑制了SACC-83细胞的hTERT蛋白表达。结论:Rg3可通过诱导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细胞凋亡和下调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Chinese cobra venom)对体外培养的人类小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株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化疗药物敏感实验法(ATP—TCA)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百分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ATP—TCA实验显示眼镜蛇毒对体外培养的NACC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比;形态学观察发现用药后的NACC细胞质空泡、核固缩、核染色质聚集等形态学变化现象;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眼镜蛇毒阻滞NACC细胞生长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检测到买验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华眼镜蛇喜能抑制NACC细胞增碴.诱导NACC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家兔血浆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同时测定的液质联用方法,并用于口服给药后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除去蛋白,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血药浓度,并用3P87程序计算两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分别在0.32~32.0(r=0.999 6)和1.0~40.0 μg·L-1(r=0.999 2)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提取回收率在80%以上。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曲线下面积(AUC) 分别为(183.2±76.2)和(453.5±191.0)μg·min·L-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家兔口服给药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金丸的主要成分吴茱萸碱和盐酸小檗碱对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及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左金丸治疗大肠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T29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吴茱萸碱及盐酸小檗碱进行培养,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hTERT的表达。结果:吴茱萸碱和盐酸小檗碱作用HT29细胞后,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能够降低HT29端粒酶活性,但二者无协同作用;并且端粒酶hTERT表达降低,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吴茱萸碱和盐酸小檗碱对结肠癌HT29细胞具有显著生长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端粒酶hTERT基因表达,降低端粒酶的活性,为临床治疗大肠癌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侯化化    徐洋    张婧怡  林淑娴  孙安盛 《中国药学杂志》2015,50(3):221-225
 目的 研究吴茱萸碱对球囊损伤所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吴茱萸碱低剂量(40 mg·kg-1)和高剂量(80 mg·kg-1)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4 d。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颈动脉内膜增生状况,并计算颈动脉新生内膜面积(neointima area,NIA)、内膜/中膜(NIA/MA)比值;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颈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计算阳性率,评价吴茱萸碱抑制球囊损伤所致内膜增生效应;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颈动脉血管颈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 α-actin)mRNA的表达,探讨作用机制。结果 吴茱萸碱40和80 mg·kg-1明显抑制球囊损伤所致血管内膜增生,降低内膜、内膜/中膜比值和颈动脉内膜颈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球囊损伤所致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和环磷酸尿苷含量的降低;下调颈动脉增殖细胞核抗原 mRNA表达,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平滑肌α-肌动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 吴茱萸碱具有明显抑制球囊损伤所致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作用,其抑制作用与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吴茱萸碱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水平及血液黏稠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出12只为正常组,其余48只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洛伐他汀组、模型组、吴茱萸碱高剂量组和吴茱萸碱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给药组每天早上灌高脂饲料20 m L·(kg·d)~(-1),下午灌药:吴茱萸碱高剂量组给予吴茱萸碱溶液30 m L·(kg·d)~(-1),吴茱萸碱低剂量组给予吴茱萸碱溶液10 m L·(kg·d)~(-1);洛伐他汀组给予洛代他汀水溶液3 mg·(kg·d)~(-1),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20 m L·(kg·d)~(-1),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hree acyl glycerin,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和血液黏稠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含量明显增高,HDL-C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洛伐他汀组和吴茱萸碱高剂量组TG、TC、LDL-C含量显著降低,HDL-C含量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茱萸碱低剂量组TG、TC、LDL-C含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洛伐他汀组、吴茱萸碱低剂量组及吴茱萸碱高剂量组血液黏稠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碱具有降低高脂血症小鼠TC、TG、LDL-C及血液黏稠度,升高HDL-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细胞计数法绘制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的生长曲线,了解HK-2细胞的生长特性,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将HK-2 细胞用含 10 % 胎牛血清的 DMEM / F12(1 ∶1)培养基培养,每隔24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范围,并进行计数,连续观察7 d后,以存活细胞数(万/mL)对培养时间(h或d)作图,即得生长曲线。 结果 :细胞呈立方形铺路石样贴壁生长,细胞间连接紧密。细胞数目在培养第2 d开始增加,但在第1~3 d增加缓慢,第3~6 d 细胞数目急剧增加,并进入指数生长期,在第6 d时细胞达到饱和密度(100%),在第7 d时细胞数目显著下降。 结论 :在1~3 d细胞生长处在潜伏期,3~6 d细胞进入大量分裂的指数生长期,第6 d达到饱和后,细胞生长则进入衰退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