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外感病滥用寒凉自古有之,于今尤甚。其原因有历史原因和现前原因两部分。历史原因包括:北宋时期,庞安时、朱肱等仅以季节和地域为凭,在辛温解表方中加入寒凉药,是外感病滥用寒凉的发端;金元时期,刘完素机械地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以自制双解散等通治外感病,使外感病滥用寒凉问题进一步恶化;明清之后,"温病概念的泛化"彻底改变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使外感病用药普遍偏于寒凉等。现前原因包括:对"截断扭转"学说的错误理解,"中医西化"的不良影响,电视广告对患者的误导等。  相似文献   

2.
1.外感病系指感受外邪而以急性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古籍中.外感病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等诸多名称,后世医家将外感病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伤寒和温病统属外感热病范畴。中医内科疾病一般分之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由于外感病是因外感五淫(详见《天津中医》1985年5期所载拙著《五淫论》)所致,大都以发热为主症,故近今一般称之为外感热病。这一名称虽然已为中医学界多数人所接受,但少数人尚持有异议。先是西学中同志提出“急性热性病”之名,认为中医所谓外感病,主要属于西医所谓急性传染病,而急性传染病大都是以发热为主症的,  相似文献   

4.
<正>小儿外感发热在儿科临床急性传染性疾病中占首要地位,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婴幼儿期尤其多见,小儿外感发热属中医学"感冒"范畴,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上亦有独特的优势,我院儿科门诊自开展小儿推拿以来,针对小儿外感发热,在传统推拿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儿科  相似文献   

5.
作为常见病的夏季外感热病,中医学在传统上归之于"暑病"之门。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演进,今昔对比,夏季外感热病的证候特点和论治原则,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本文遥尊古典之医论医方,结合目前的学者观点和临床所见,试分析暑热病、阴暑病、暑湿病常见证候的理法方药,本文认为,应遵气化之清晰分野,从诸热、诸寒、诸湿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6.
虚劳一病,古今医家多从正气亏损、精气血阴阳不足立论,而《伤寒杂病论》一书,却是外感与内伤杂病合论,且非常重视外感"风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后世更有"伤风不醒便成劳"的说法,进一步阐发了外感对于虚劳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密切关系,这对于虚劳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文章认为,伤风不醒便成劳,虚劳日久风气袭,《金匮要略》所言虚劳病与外感病关系密切,二者互相影响,临床表现上可互相兼夹,治疗方面需权衡兼顾。  相似文献   

7.
总结张琼运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经验。张琼认为COPD病机本虚标实,病性虚实错杂,常因外感诱发急性加重,急性期病性以标实为重,稳定期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基于“异病同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思想,以表里同治、标本兼治为主要治法,运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归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李红教授认为本病由外感热毒之邪侵袭人体而发病,其病机主要为外感火热毒邪,热入血分,血热互结壅于颈前。李教授将SAT分为热毒外期、瘀热互结期、恢复期进行分期辨治,取得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毒邪分为外感之毒与内生之毒,消渴病可理解为糖类等生理物质代谢障碍滞于体内,蕴生内毒,阻滞气、血、津液运行,对人体造成损害。络脉连接脏腑,沟通表里,灌注气血,荣濡周身,目络通畅则神光发越、视物清明。本文基于毒邪学说与络脉学说,从毒损目络角度阐述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围手术期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探讨解毒通络法在PDR术后的应用,从新的视角探讨PDR围手术期的病因病机及术后的中药治疗方式,为PDR围手术期的病机认识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在亚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辉 《河北中医》2010,32(6):946-948
<正>亚健康(sub-health)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一般又把亚健康状态称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及潜病期等。1997-05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系统分析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内容及研究建议.笔者认为目前中医病名存在诸多问题,如“病”“证”“症”界定不清、中西病名混杂、病名层次混乱、病名内涵不清、缺乏统一标准等,根据存在问题,规范中医病名应从明确疾病定义、分化病名义项、规范病名分类、选定疾病正名、区分中西...  相似文献   

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名称上理解古代疫病分寒温。从临床上考虑寒温治法宜三分,即温法、清法和寒热兼顾法。对于现实中伤寒、温病的并立,应该从疫病的角度追源溯流,思考当今如何真正做好寒温的合一,以利于中医的学习和临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麻黄临床功用探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历代医家多以麻黄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咳喘,水肿等症,是辛温解表中发汗作用最强的,害怕使用。结合历代本草、方书中对麻黄功用的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发现麻黄的作用远远超出目前中药学教科书所记载的"发汗、平喘宣肺、通阳利水"功效,还具有较强的"温通阳气"作用,可以温通阳气,调和血脉,起到温阳通络止痛、止遗、止痒等作用。因此,从另外的角度探悉麻黄在临床的功用,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善用麻黄辛温走散之性,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桂枝辛温解表,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的代表药。《伤寒论》太阳病篇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组方有35首之多,体现出它在治疗外感病中的重要地位。从张仲景广义伤寒角度理解,"温病""暑病"等均为"寒毒藏于肌肤"遇时而发。因此,桂枝辛温散寒、发汗解肌之法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证,而且对于"因寒而发"的诸多天行时疫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后世医家秉承张仲景桂枝法治疗伤寒中风、寒饮咳喘等,并丰富了其治疗范围,应用于风温、温疫、疟疾、痘疹等病证。特别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提出了用桂枝"领邪外出",以汗法"通其郁闭"等法则,扭转了宋代以来"疑麻(黄)桂(枝)不用"的偏见,很好地诠释了桂枝治疗温病时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这些温热病变有外感后自然发展演变而来的,有因失治、误治而来的,也有治法失当而来的,但最终结果,都是邪从热化、变为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温热病变则言其终。故中风、伤寒是《伤寒论》一书的引子,而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才是《伤寒论》一书的重点讨论内容,它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相似文献   

16.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9.
综合2019年12月-2020年1月31日武汉市的气象资料,此时期武汉市气温范围为-1~18℃,正值暖冬,雪天天数较少,但阴雨天气较多,相对湿度大,气候阴冷潮湿,环境呈现出寒湿的特点,利于病毒的滋生和传播。根据武汉异常气候特点、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传播情况,COVID-19归属于“疫病”范畴,属于“寒湿疫”。鉴于“寒湿疫”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气候的紧密联系,有必要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明确疾病性质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煤工尘肺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规范其中医证候名称,研究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现代文献检索,利用Excel软件建立煤工尘肺的证候类型文献数据库、录库,统计分析。结果将煤工尘肺的中医证候由规范前的36个缩小到了15个。总结煤工尘肺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虚证多为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肾阳虚证、肺阳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实证主要有痰热闭肺证、瘀阻肺络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肾水凌心证;感受外邪时,常见风寒袭肺证、风热闭肺证、表寒肺热证。病位主要在肺、脾、肾;病因病性主要为气虚、热(内)、阴虚、痰、瘀、阳虚、风(外)、寒(外)、湿(内)。结论煤工尘肺目前没有统一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现有文献采用的是自拟标准或没有标准,不便于疾病诊疗规范的制定,目前急需制定相对统一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煤工尘肺稳定期常可见虚实夹杂,以虚证多见;当感受外邪时也可以并见外感疾病。临床实践,中医当辨明同一疾病表现出的不同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