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脾胃是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养五脏,位处中焦通达上下,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阳气对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文献中涉及脾胃阳气的相关理论,论述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强调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脾胃之阳在"治未病"中应处于核心地位,"治未病"的核心要点是通过"护、疏、助"...  相似文献   

2.
金丽 《新中医》2014,46(5):8-11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深层理论内涵是强调了阳气与温法的重要性。火为阳气,亦为热之极,温法回阳救逆与攻坚不可替代。阳气"欲如运枢",顺应阳气气化乃扶阳、通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温养阳气可形神并治。温法始终为开启造化之生机,故当为阴阳气血不足治本之法。外治温法如灸法,泻可拔热毒外出,补可平衡阴阳,消散浮火。  相似文献   

3.
介绍郭志强崇阳学术观点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郭志强教授倡导妇人之体"阴常不足,阳亦常虚"之说,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完善,治疗上既重视阴精的不足,更时时注重顾护患者的阳气,形成了以"阴阳相济,阴基阳主"为核心的崇阳学术观点,强调在妇科领域中,阳气尤其是肾阳的盛衰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杜洪喆  陈汉江 《新中医》2014,46(4):25-27
陈宝义教授临床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用经方,活用经方,在温热药的运用上更有独到见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一者指出阳气的娇嫩,存在很大的发育空间,二者指出培植阳气的重要;在阴阳的先后关系上,"阴以阳为主","万病皆损于阳气",治疗原则应法于扶阳,培育阳气。用药上喜用温热药,强调"柔剂阳药"的使用;立足于脏腑,分温散、温运、温通、温潜、温化而用之;注意配伍,中病即止,不一温到底;扶助阳气,应微微生火,从而提高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宋代医家窦材积大半生之心血,晚年撰成《扁鹊心书》,以擅用灸法为特点,其理论指导则为“保扶阳气”。现就这一理论的思想内容及其形成因素,试作探析。“阳气衰而起居乏”窦材十分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顾护阳气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意义。临床上慢性肝病多见迁延难愈之证,只有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过程中尽力保护好阳气,方有可愈之机。方法:本文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观察"阳气"在中医肝脏生理病理中的影响,同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探讨"顾护阳气"在肝病临床辨治中的应用。结果:肝脏是厥阴,阴尽阳生,与春气相一致,主万物复苏之机。肝阳充足则精力充沛,筋脉柔和,强劲有力,深谋远虑,颜面爪甲红润光泽,目光灵活,行为果敢。阳气虚贯穿慢性肝病整个病程,肝之阳气虚弱,"肝用"疏泄无权,易导致留湿、停痰、痞塞、瘀阻等寒热夹杂,虚实并见,诸症峰起。肝阳旺则万化安,虚则生机不振,阳虚络瘀痰凝水停是慢性肝病重要病机。结论:留一份阳气,便留得一份生机,顾护阳气在慢性肝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处方用药时,请"重正气、扶阳气",从而在慢性肝病持久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补肝以黄芪、山茱萸为优,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内伤脾胃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提出调理脾胃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在"脾胃气虚,阳气不升"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大法。本文从补气升阳、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祛暑、升阳通窍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李氏升阳学说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从"筋"与"力"的字义考察入手,结合形神之间的关系对筋的体用关系进行发挥,提出筋的广义概念,指出广义之筋为筋与力的统一体,并分别从体用角度对筋的生、成、用3个生理方面进行论述,阐明阳气、阴血与筋、力共同构成的以体为基础、以用为主导的体用关系,论述了阳气与精、血在维持筋体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点明阳气者精则养筋之力、柔则养筋之体的阳气与筋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寻阳失其所与伤筋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薛松  张其成 《山西中医》2008,24(2):42-43
阴阳互根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张景岳从阴阳互根的角度阐发了人体精气、水火等的关系,创立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独特治法.由于受易学"阳尊阴卑"思想的影响,张景岳更重视阳气的作用,提出"阳非有余",并从形气、寒热、水火3个方面加以阐发.在强调阳气重要性的同时,张景岳亦不忽视真阴,他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以及真阴之治5个方面阐述了人体"阴常不足"之理.  相似文献   

10.
以《内经》阳气理论为指导,论述了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作用,言阳气动则"机体应",阳气不动则"机体忒",用以阐释抑郁症状与阳气不足及郁滞的关系。结合《内经》阳气理论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在中药、针灸、食疗、运动、睡眠等方面应如何温补阳气、宣通畅达元阳气以缓解其"不动"状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阴阳开合枢协调寤寐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凤娜 《河南中医》2007,27(10):5-6
昼夜是天地阴阳变化的表现,卧起(寤寐)是阴阳之气规律转化的结果,即阳入阴则寐,阳出阴则寤,寤寐与阳气的出入直接相关。三阳开合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合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2.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阴阳的从化在自然界及人体有一定的规律,阳气在阴阳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了解阳气在自然及人体内的生化过程对探索疾病病机与辩证施治有重要意义。文章就阴阳五行在生化过程中阳气的变化规律来探讨扶阳治疗疾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扶阳理论以阴阳为总纲,重视阳气,主张阳主阴从。通过针对督脉的诊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身之阳气,促成扶阳之效。在针灸临床上,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联系脏腑,故根据督脉的生理基础和病候表现,提出通督扶阳和补督扶阳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手足浮肿、痉挛性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五更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显著。应准确辨证,通补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扶阳的效果,祛除病邪。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阳虚枢机不利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咸玉  周泉  朱章志 《中医杂志》2006,47(12):886-887
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认为阳气虚损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阳气易虚,阳虚致消枢机不利,阳气失用。提出阳虚枢机不利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病机,并贯穿于糖尿病之始终。临床治疗糖尿病不能拘泥于养阴清热之陈规,当以温补脾肾之阳(气)、和畅枢机为基本大法,视病情或单用或合用,灵活变通,有的放矢。在治疗过程中要以顾护患者的阳气为要,方能达到“治病必求于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肺病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冬病夏治理论,提出了利用三伏天人体应四时而阳气最旺易逐寒邪而进行外敷内服补阳益肾综合治理肺病的思路,并介绍了临床应用时具体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姜冬云 《河南中医》2007,27(10):1-2
“漏底伤寒”之名首见于陶华《伤寒六书》。六经皆有伤寒,而现代三阴病之伤寒犹多,如下利者,则成“漏底伤寒”。其基本病机为里阳不足,清阳不升,故其治不在伤寒,而在下利,里和表自解矣,故“漏底伤寒”最多见于三阴病。三阴病之“漏底伤寒”宜急温阳气,从根本入手,阳复则升降相因,下利得止。而“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和“漏底伤寒”在治疗上具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即处方以“温”“升”为用。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内风病证与外风病证的不同病理变化,认为二者常相互影响,相因为患。究其根源,外风为天地之阳气鼓荡而形成,内风为人身之阳气变化而形成,二者具有一致性。由于同气相求,同类相召,且因风木之脏肝的作用,使两种病理变化常相兼并存。  相似文献   

18.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五脏阳气虚衰可直接或间接引发抑郁的相关表现。《伤寒杂病论》中有多种临床症状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综合其治疗方案,张仲景多从扶固阳气着手进行治疗。文章从《伤寒杂病论》的扶阳思想入手,探析五脏阳虚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类经》中以气血论述阴阳的内容进行辨析,认为"以气血论阴阳"之阐述将"阳"等同于"气",将"阴"等同于"血",有以偏概全之误;同时《类经》中存在"以寒热论阴阳"的观点,与"气血论阴阳"相比,以"寒热"辨阴阳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阴阳学说,阴为体,阳为用。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阳气不仅对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也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阳气。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以扶阳为本。中医心脏康复尤为重视扶阳,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导引、针刺、灸法、推拿等扶阳措施综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促进心脏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