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的成分,为不同产地甘松的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挥发油,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5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6个,分别是:1,1,3a,7一四甲基一1,2,3,5,6,7,8,8a一八氢甘菊环烃;马兜铃烯;1,1,7,7a一四甲基一1a,2,3,5,6,7,7a,7b一八氢甘菊环烃;B一紫罗酮;仅一古芸烯;喇叭茶醇。共有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23.18%一45.98%。结论:9个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中含量较大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余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种类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与比较不同产地白豆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以EI离子源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进行分析,质谱图用NIST08和Wiley275谱库检索,鉴定各种成分,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白豆蔻挥发油中均含有桉油精、α-律草烯、β-蒎烯、α-蒎烯、α-荜澄茄烯、百里香素等19个化合物,但含量不同.结论:不同产地白豆蔻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甘松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21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之和占挥发油总量的88.51%.其中主要成分为卡拉烯(29.44%)、△1(10)-土青木香烯酮-2(16.5%)及甘松醇(8.80%)等.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乌梅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少红  郭瑛  肖朝萍  王红 《中药材》2004,27(1):16-19
目的:分离鉴定五种不同产地乌梅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后用乙醚萃取浓缩,用G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五种乌梅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70多种不同化合物,每种乌梅挥发油中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左右.结论:乌梅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酸、亚油酸、苯甲酸、糠醛、苯甲醛、苯甲醇等.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江西吉安、湖南新晃、浙江淳安、福建厦门4个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叶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江西吉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4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16%,其中右旋龙脑占53.17%;湖南新晃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84%,其中右旋龙脑占32.71%;浙江淳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1%,其中右旋龙脑占41.89%;福建厦门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58%,其中右旋龙脑占60.74%。结论: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比较贵州遵义、四川绵阳、河南信阳3个产地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杜仲叶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贵州遵义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62%;四川绵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河南信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76%。结论: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两种甘松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匙叶甘松和甘松两个品种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其在化学成分以及含量上的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和匙叶甘松地下部分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匙叶甘松挥发油得率不足0.5%,从中鉴定出21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5.83%;甘松挥发油得率为2%,从中鉴定出36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88.02%;两者共有成分11个。结论不同品种甘松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目存在差异,但共有主要成分均为水菖蒲烯(Calarene)、β-马里烯(β-Maaliene)。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对比不同产地甘松中的挥发油及浸出物含量,为控制甘松药材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中国药典》附录中挥发油及浸出物测定方法。结果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甘松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体积分数范围为2.0~5.2%(ml·g-1);采用稀乙醇作溶剂、热浸法的浸出物含量最高,且不同产地甘松浸出物含量也存在差异,含量范围为14.2%~37.7%。结论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甘松中挥发油和浸出物含量差异较大,浸出物含量可以作为评价甘松药材质量的指标之一,该研究为完善甘松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马尾松针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马尾松针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不同产地样品的成分组成及含量差异。方法:采集全国5个省份的马尾松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对5种松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五地的马尾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石竹烯,(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表双环倍半水芹烯等7种总含量超过挥发油20%的成分为共有组分。结论:不同产地马尾松针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较为相似,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但在含量上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5个不同产地的毛蒟挥发油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用GC-MS法分析测定毛蒟挥发油。结果:各产地的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其中,石竹烯、α-石竹烯、橙花叔醇2为共有成分。新鲜药材挥发油得油率及化学组分含量均较高。结论:不同产地毛蒟挥发油含量及成分差异性大,易受产地、采收季节、储藏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甘松95%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对动物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雌雄兼用,分为两批,每批均设正常组和5个治疗组.第1批,治疗组连续10 d,ig给予甘松95%乙醇提取物(14.7,29.3,48.8,146.5 mg?kg -1)和阳性药氢溴酸西酞普兰(10.0 mg?kg-1);第2批,治疗组连续10d,ig给予甘松的4个极性部位(均为48.8 mg?kg-1)和阳性药氢溴酸西酞普兰(10.0 mg?kg-1).末次给药后1h,用小鼠悬尾及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甘松95%乙醇提取物(29.3,48.8,146.5 mg?kg-1)能显著降低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在甘松4个极性部位中,乙酸乙酯部位与正丁醇部位均能显著降低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结论:甘松95%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抗实验性抑郁的作用,其活性部位可能为乙酸乙酯部位与正丁醇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治疗靶点数据库(TTD),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检索房颤的潜在靶点,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STRING 11. 0)获取房颤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通过Cytoscape 3. 7. 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房颤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将甘松-延胡索组方的预测靶点映射至房颤靶点集合上,其交集靶点即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然后运用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数据库对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Cytoscape 3. 7. 1软件构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筛选出51个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18个,主要通过白细胞介素-6(IL-6),钠通道蛋白亚型5α(SCN5A),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3),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亚型H2(KCNH2),胶原α1(I)链(COL1A1),维甲酸受体RXR-α(RXRA),组织因子(F3),α1B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1B)等靶蛋白,以及环磷酸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钙信号通路,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信号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房颤的作用。结论:甘松-延胡索组方是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房颤,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阐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细辛挥发油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成分及潜在靶点。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细辛挥发油0.5,1 h组(3 g·kg~(-1)生药量)、盐酸西替利嗪片1 h组(10 mg·kg~(-1))、醋酸泼尼松片1 h组(12 mg·kg~(-1))和辛芩颗粒1 h组(15 g·kg~(-1)),每组6只。灌胃后腹主动脉采血,血样3 000 r·min~(-1)离心10 min,无菌分离血清,-20℃冷冻保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各时间点含药血清(血清容积10%)对抗原刺激1.5 h后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细胞密度2.5×105/m L)释放组胺、氨基己糖苷酶的影响(n=6);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各时间点含药血清中的成分,比较细辛挥发油、灌胃0.5,1 h后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色谱图,寻找细辛挥发油的移行成分;对移行成分进行靶点预测,构建和分析其"成分-靶点"网络。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细辛挥发油0.5,1 h含药血清组均能抑制抗原诱导RBL-2H3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脱颗粒(P0.05)。含药血清中检测到12个移行成分,分别为α-蒎烯,莰烯,2-β-蒎烯,δ-3-蒈烯,柠檬油精,1,8-桉叶素,优香芹酮,龙脑,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脑,甲基丁香酚,2,3,5-三甲氧基甲苯,它们可能通过调控环氧合酶-2,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3,alpha 1肾上腺素能受体,一氧化氮合酶等靶点发挥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结论:该方法初步揭示细辛挥发油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成分及其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鲜、干品芭蕉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新鲜和干燥芭蕉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芭蕉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来自同一植株的干、鲜品芭蕉根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鲜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总量的76.28%;而干品芭蕉根挥发油中鉴定出32种成分,占总量的81.78%。结论:两者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十五醛、角鲨烯和正庚醛,其在鲜品芭蕉根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60%,11.46%,8.69%,而在干品芭蕉根中则为17.37%,8.87%,5.07%。其他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的成分 ,为野菊花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 ,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 ,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广西野菊花含主要成分 18个 ,广东野菊花 17个 ,湖北野菊花 20个。结论 :广西、广东、湖北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结果:不同产地大黄药材所含成分基本一致,但大黄素及大黄酚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产地因素对药材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探讨调肝益气定悸药对甘松-仙鹤草治疗常见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PVCs)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结合相关文献筛选甘松、仙鹤草的化学成分及其靶点。借助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数据库寻找治疗PVCs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甘松-仙鹤草药对化学成分-潜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 4.2.6将主要靶点蛋白与甘松-仙鹤草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甘松-仙鹤草药对中槲皮素、山柰酚、金合欢素等9种活性成分治疗PVCs的靶点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蛋白激酶B1(Akt1)等。其潜在靶点主要富集在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等26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药对大部分活性成分(92.59%)与主要靶点蛋白TNF,MAPK1,Akt1的结合活性较好。结论:甘松-仙鹤草药对中多种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干预,发挥调节心肌离子通道、抗炎症、抗氧化应激等作用以治疗PVCs,同时还可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抗神经损伤等改善抑郁、焦虑相关症状。为进一步探索其治疗PVCs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年限、不同产地人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利用快速分离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MS)对样本进行检测,经过色谱峰提取、排列和归一化后,对得到的数据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寻找差异成分,并观察其在不同人参样本中的变化趋势;使用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比对进行化合物鉴定。结果:偏最小二乘得分图中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参被分开,说明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参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选择变量权重(VIP)值 1的变量作为对分类贡献较大的化学成分,然后进行t检验进一步筛选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的化学成分。对比三年生和五年生人参的化学成分,人参皂苷Rb_1,Rh_4,Rk_2等11种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成分中大部分的含量会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人参皂苷Rg_1,Rf,Rh_1,Rb_1等10成分在产地为吉林和黑龙江的人参样本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液质联用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人参样品进行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寻找不同样本间的差异成分。  相似文献   

19.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