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探讨,揭示伏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的关系,为临床防治伏气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喻昌,字嘉言,明末江西南昌人,所撰《秋燥论》(载《医门法律·伤燥门》),对秋燥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很大阐发,从而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贡献卓著。兹就其主要学术论点和成就,探讨如下: 一、辨正经义,倡“秋伤于燥”论点《内经》对四时之气以伤为病有不少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餮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喻氏认为,上述“秋伤  相似文献   

3.
许远建 《陕西中医》2007,28(4):511-511
感六淫而不即发者,过后方发,谓之伏邪.六淫伏邪有伏风、伏寒、伏暑、伏燥、伏湿、伏热之区别.黄帝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为飧泻,夏伤于暑,秋为疾疟".  相似文献   

4.
正《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伏气温病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治疗上应根据病位病性辨证施治。本文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旨在揭示《内经》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的影响。1病因病机1.1从季节伏邪而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为重阴必阳的一种诠释。冬于五行属于阴、寒亦属阴,因此便称为重阴,"必阳"即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秋伤于湿”之论所遗留的千年之谜 ,至今仍为人们冥冥探索〔1〕。笔者纵览经书 ,浅探谜宫 ,与同道研究探讨之。1 “秋伤于湿”乃《内经》所留疑问“秋伤于湿” ,语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疒亥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疒亥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3〕这两段经文均言“秋伤于湿” ,且病机十九条中又缺少…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感染 ,中医认为是由于“表气虚 ,卫外不固” ,可采用益气固表的治法 ,用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方中以生黄芪益气固表 ,能促进免疫功能。白术能健脾益气 ,防风能引药达表 ,无留邪之弊 ,且不致发散太过。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四时之气 ,更伤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有“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人体禀赋有强弱之别 ,地区有南北之分 ,气候有四时之异。感…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以天地之气生"指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体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必然受到四季变化、气候节律等因素的影响。根据"顺天地之刚柔"的理论,分别论述《时病论》对于"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1]的意义,从而得出四时养生的规律,并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雷丰,字少逸(1833~1888)。祖籍福建浦城,自幼从其父雷逸仙移居浙江衢县,家学渊源,多闻博识。丰治学本诸《内经》,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纲领,兼参先圣后贤之训,著成《时病论》一书,师古不泥,知常通变,即先论病之常,次列治案,以述其变。由于此书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所拟诸法,都是其临证实践的结晶,颇切实际,向为医家所乐用。  相似文献   

9.
伏气温病与杂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乃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61-46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 ,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再发病。伏气温病的最早根据是《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但同时《内经》又认为伏藏下来的邪气不一定都是温邪或都变为温邪 ,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这段话给后世主张伏气说的医家以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温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温病由于温邪的种类多 ,不同温邪引发的温病也各不相同 ,对其中那些起病隐秘、…  相似文献   

10.
伏邪探源     
<正> 伏邪源流最早应追朔到《内经》时代。在《内经》文字记载中虽无伏邪之言,但有伏邪之实,并对伏邪基本概念、伏邪成因、病机、部位以及伏邪所发病证作了较为全面地论述,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伏邪最初概念为:“邪气留连”(《素问·生气通天论》)、“久留而不去”(《灵枢·贼风》)等。伏邪成因多为先感正邪,正邪者四时感之主气也,如春感风、冬感寒等。伏邪部位多见“血脉之中、分肉之间”(《灵枢·贼风》)等。“因加而发”是伏邪发病的重要病机。当伏邪久留隐伏,若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调、邪气相袭、诱因相触、新旧之邪相合,则因加而发之。其具体病证《内经》概括性地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大病系。以“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为例分言之,夏季伤暑,即感受了正邪,若  相似文献   

11.
伏邪是指感受了六淫中的某一种邪气以后,不即发作,而伏藏在人体内,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适当的时机下,才发生疾病而言。由伏邪所致的疾病种类很多,如内经中所述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均指伏邪为其发病原因。又如伏湿成温,伏暑晚发等,亦为伏邪所致。本篇只讨论由伏邪所致的溫热病,伏邪所致的其他疾病,在此不加讨论。  相似文献   

12.
《时病论》创新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病论》是一部论述时令之病的的专书,为清末著名江南温病学家雷少逸所著。此书以《素问》八句经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分四时立论为目,一改中医古籍繁冗复杂的特点,体例简洁独特,逻辑严密;对外感病的辨证提出多层次、多方法的知时论证,按时分病,共列四时之病七十二种,自拟治法六十种;提出以法统方,拟用诸方皆以法名之,杜绝用某方治某病;按四时五运六气治时病,不拘寒温之分,寒温合论,寒温并用,克服了历来寒温对立之局限,构建了全新的中医外感病分类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其息息相关。自然界既提供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又以其变化影响着人体。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但有时也会变成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气候的变化如果超过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或机体调节功能失常,生理上不能适应自然界变化,就会出现病理性反应,即为疾病。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或由养生不慎,损伤生气,“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温,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以及五味过极,各有所归,各有所伤等。预防为主,中医历来就提倡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两个方面。在四时疾病的防治方  相似文献   

14.
略论张子和对妇产科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医家为学古不泥 ,开拓革新的医家典范 ,其中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在医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张氏以攻邪著称 ,《儒门事亲》并非妇产科专著 ,但是《儒门事亲》对妇产科疾患的论述与治疗经验却十分丰富 ,张子和对中医妇产科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略析如下 :1 《儒门事亲》妇产科疾病的大致内容《儒门事亲·卷一·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是张子和对带下的病机分析及辨证的学术专论 ;在《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中 ,妇产科病证治法计 1 9条 ;在《儒门事亲·十形三疗》中列妇产科病案计 6 3案 ;在《儒门事…  相似文献   

15.
伏气温病新探讨200040上海市华东医院潘永福对于伏气温病,历代论述颇多。如《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伤寒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薛生白又指出:“伏气有二,伤寒伏气即春温、夏热病也;伤暑伏气,即秋温、冬湿病也”等...  相似文献   

16.
<正> [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邓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著,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释] 露风:泛指一切外感致病因素。洞泄:春季感受风邪,伤肝,留连不解,则乘脾而致水谷不化,急泻如注。“洞”,《说文》:“疾流也”。《巢氏病源》:“洞泄者,利无度也。”疲(ji(?))疟:疟疾之总称。疹,疟疾。  相似文献   

17.
<正>张子和(1156-1228),金代著名医家,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儒门事亲》是他的代表作。张子和强调"邪留则正伤,邪祛则正复"之理。主张攻邪治病,以擅长汗、吐、下法灵活应用于临床各科,在医林别树一帜,在治疗妇科月经病方面亦独  相似文献   

18.
陈永敏 《光明中医》2003,18(5):37-38
金元四大医学科学家、攻邪学派代表张子和《儒门事亲》中记载有许多诊治咽喉疾病的临床实践和理论 ,现仅就其外治咽喉病的作一探讨。1 首次总结喉风病症的诊治  《儒门事亲》张子和在“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一文中 ,详论了喉舌咽部疾患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在《世传神效名方》中专设“齿咽喉”节 ,仅列第二 ,可见子和对咽喉病的重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张子和首次总结了喉风八症 :单、双乳蛾 ,单喉闭 ,子舌胀 ,木舌胀 ,缠喉风 ,走马喉痹 (实为七种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此基础上补充扩大为喉风十八症。清·郑梅涧《重楼玉钥》衍…  相似文献   

19.
张子和皮肤科学术特色略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攻邪派代表 ,其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技术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虽然张氏并非专司皮肤科 ,但毕竟是临床医学家 ,对皮肤科亦颇有研究。现结合《儒门事亲》对张子和对皮肤科疾病的诊疗特色略述一二。1.深研皮肤疾患张子和对皮肤疾患的研究相当深入。《儒门事亲》中记录了很多皮肤疾患 ,如“丹火票”、瘾疹、癞、疥、温疮、甜疮、眉炼、风癣、皲裂、白秃疮、黑干黑曾、风刺、温癣、白屑、外肾囊燥痒等等。在《儒门事亲》卷十五中头面风疾第四、疮疡痈肿第一、小儿病症第十二、诸风疾证第十四中列有许多皮肤科…  相似文献   

20.
根据前人对小儿病理特点的论述,有受病、传变、机转、康复四个方面。一、受病儿科病证主要是外感和内伤。所以石寿棠在《医原》中提出:小儿“肌肤疏薄,易于感触”,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小儿初生之时,肠胃绵脆,易饥易饱。由于小儿肌肤疏薄,腠理不密,卫外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