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从证型分类、证型演变及证型相关因素等3个方面总结大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大肠癌常见证型湿热、蕴结、瘀毒内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胃气虚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中医辨证,将1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5型:湿热内蕴、瘀毒结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型,收集术中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分析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湿热内蕴型患者肠管或肿块以红色为主;瘀毒结阻型患者以紫暗色泽为主;气血两虚型患者多以淡红为主;脾肾阳虚型患者表现以苍白为主;肝肾阴虚型患者以浅白或红白相间为主。肠管水肿,与脾肾阳虚型相关;腹盆腔积液以湿热内蕴患者多见,多为淡黄色,量少;腹盆腔内粘连以瘀毒结阻患者多见;肿块最大径与各证型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证型分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肠癌中医常见证候分型及病机特点,为开展大肠癌证候学和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方法 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有关大肠癌中医证候现代文献,建立大肠癌中医证候文献数据库,对大肠癌常见证型分布和辨证依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50篇,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有35篇文献纳入研究范围,共计病例数2360例.通过规范化整理,将大肠癌中医证候整理为14个证型;出现频率较高的6个证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毒阻滞证、寒湿困脾证.结论 上述6个证型为大肠癌的常见让候;脾肾亏虚,外感或内生湿热瘀毒,蕴结大肠,日久成积为大肠癌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大肠癌术前证候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依次为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大肠癌术前主要证候群: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以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两虚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朴炳奎教授认为,结直肠癌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标实在于湿热内蕴、瘀毒内结。治疗方面以健脾益肾、行气化湿、解毒抗癌为主,且须根据不同时期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正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大肠癌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早期诊断率较低,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而目前大肠癌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复发和转移。中医认为大肠癌是由于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畅以致水谷不化,导致痰、湿、热、瘀、毒内阻而形成。目前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虚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毒内阻、湿热蕴结、气血两虚居多。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早已记载了多种防治大肠癌的方法。中医养生疗法在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中医常见证型及常用方剂的调查分析。方法:对251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及使用方剂回顾性调查。结果:通过对251例患者的调查分析,发现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常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毒盛型和脉络瘀热型常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常用当归补血汤合二妙散加减,湿热困脾、瘀血阻络型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肝肾阴虚、痰瘀互阻型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结论: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湿热毒盛型,脉络瘀热型,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湿热困脾、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痰瘀互阻型,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  相似文献   

8.
探索大肠癌中医证型及症状、体征的分布规律,探索中医证型中症状、体征分布差异。收录近30年来关于研究大肠癌中医证型的文献并进行整理,统计出大肠癌中医证型及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文献中大肠癌中医证型中较为常见的有: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常见的症状体征为腹痛、神疲乏力、纳差、黏液脓血便、腹胀痛、便溏、腰膝酸软、口渴、里急后重等。同时各证型中患者症状、体征具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李琦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脾肾亏虚、癌毒传舍的中医肿瘤转移理论,明确了健脾补肾解毒散结法防治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观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李琦教授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大肠癌所做的6种基础分型包括脾虚湿热、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瘀毒内阻的论治,本文通过列举李琦教授治疗脾肾亏虚湿热毒结型、肝郁脾虚气滞痰凝型及无症外显从脉论治的三则临床验案,来进一步阐述李琦教授防治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2种不同的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并对比,为寻找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专家经验辨证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通过聚类分析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通过专家经验归纳出脾肾两虚;脾肾两虚、痰瘀毒滞;脾肾阳虚、痰湿内阻;脾肾阴虚、湿热蕴毒;脾肾阴虚、痰瘀互结5种类型。结论聚类分析能画龙点睛地阐明辨证要素,专家的意见贴合临床实际,符合临床需要。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内在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2.
1252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规律。方法:选定云南省中医医院泌尿男科、老年病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年龄在45-65岁且为昆明本地居民,对每位患者进行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性激素缺乏(PADAM)自我评分,若评分阳性,则纳为调查对象,并进行中医证候学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运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有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证候分布特征及规律。结果:共收集有效连续病例1 252例,中医证型多为复合证型,其中心肾不交证+肝气郁结证347例(27.72%),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226例(18.05%),心阴虚证+心肾不交证196例(15.65%),心阳虚证+心肾不交证107例(8.55%),肾阳虚证+脾阳虚证29例(2.32%),肾阴虚证+肝阴虚证+肝气郁结证127例(10.14%),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肝阴虚证96例(7.67%),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52例(4.15%),湿热瘀阻型28例(2.24%),单纯肾阴虚证14例(1.12%),单纯肝气郁结证30例(2.4%)。结论:肾阴虚、肝气郁结、心肾不交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中医证型,且多为复合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radiculopathy,CSR)辨证分型多属总结个人经验,急需统计学的验证与完善,提供规范和标准依据。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统计,初步确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结果:本次研究发现所采集病例的基本病机以"邪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湿)为主,"正虚"(气、血、阴、阳及肝脾肾)为辅。通过统计学分析初步得出CSR分六证型:寒湿痹阻,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结论:通过对证候群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拟定CSR中医证候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痰湿阻络、肝肾亏虚、脾肾阳虚,为中医药辨证论治CSR提供较为客观的证型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基于专家观点的糖尿病中医证候的出现率,并提取确立其证候要素。方法对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有关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文献中的专家观点提取证候要素,并运用2检验对其进行多组间的比较。结果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热盛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肝肾阴虚、阴虚燥热、气滞血瘀、肺胃燥热也可认为是糖尿病的常见证候。阴虚、气虚、阳虚、内热在专家观点中出现频率很高(>80%),与其他出现频率较低的各证候要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证候要素的确立和应证组合是证候量化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的新探索。糖尿病常见的证候要素有阴虚、气虚、阳虚、内热、血瘀、内燥、气滞、内湿、痰浊。  相似文献   

16.
张莹  李庆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369-1370,137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证候要素,为ACS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3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ACS的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特征。结果中医症状部分共提取16个公因子,根据文献研究以及专家组建议,将16个公因子归属为8个证候要素。本虚证候要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证候要素出现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痰饮>气滞>寒凝>热蕴。结论 ACS的证候要素是痰饮、血瘀、阳虚、气虚、气滞、寒凝、热蕴、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肝、肾。  相似文献   

17.
从小儿复感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在文献系统回顾基础上设计临床调查问卷,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前瞻性调查研究,采集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信息,以聚类分析、频数统计、因子分析、方差分析、χ2检验等方法,归纳南北两地RRTI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对南北两地1 274名适龄儿童的临床调查显示,急性感染期南方分为气虚外感、风邪犯肺证,寒热错杂证,热重于寒、阴虚外感证,外感风寒证;北方分为外感风寒证、外感风热证、气虚外感证。临床缓解期南方分为脾肺气虚夹阴虚证、胃火炽盛肝胃不和夹阴虚证、肝郁脾虚夹阴虚证、脾肾阳虚夹气虚证;北方分为阴虚夹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夹气滞证,尚有部分近似健康儿童。小儿RRTI的社区发病率为8.8%,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结论:在RRTI中医证候分布规律领域存在较大研究空间,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为之提供了科学依据。南北两地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提出可作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温病”等病证范畴。其病机变化虽多,但不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肝、脾、肾机能受损,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依据临床证候,四诊合参,结合八纲、脏腑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毒瘀互结四型辨证论治,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为本,正虚不固,六淫外袭而反复发热、感染为标,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当以扶正兼祛外邪为基本法则。治疗上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本,以虚、热、瘀、湿为标,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中西医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的中医证型及证候学特点,丰富中医药治疗煤工尘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收集的208例煤工尘肺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煤工尘肺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热(火)、风(外)、痰、血瘀、寒(外)、阴虚、湿(内)。病位主要集中在肺、脾、肾。临床辨证有10种证候:肺气虚证、风热犯肺证、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脾气虚证、风寒犯肺证、痰湿阻肺证、肺阴虚证、肾阴虚证、表寒肺热证。对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7类:肺气虚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风热犯肺证、血瘀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辨证以肺气虚证、痰湿阻肺证、血瘀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为主;合并急性感染时,常合并痰热蕴肺证、风热犯肺证的兼证。结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肺气虚为主。患者常因本虚,易感受风热、风寒之外邪。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煤工尘肺中医证候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