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情、五志、五神(神、魂、魄、意、志)是中医情志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现代心理学通过对七情、五志、五神概念和涵义的阐述分析,以探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情志学说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神"要素在五神整体系统中具有首要的地位,通过诠释和分析其内涵和特点,梳理文献总结其病理变化,可以了解"神"要素在五神调控系统中的作用和变化,对于判断机体生命活力的盛衰,正确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24+1927-1924,1927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人类精神、心理活动乃至部分生理活动的认识,五神之魂魄要素分别反映了不同层次的精神形体的功能活动,魂魄紊乱将会出现形神的变化,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若注重运用魂魄理论进行疾病辨析,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滕晶 《中医药学刊》2012,(9):1943-1944
“神”要素在五神整体系统中具有首要的地位,通过诠释和分析其内涵和特点,梳理文献总结其病理变化,可以了解“神”要素在五神调控系统中的作用和变化,对于判断机体生命活力的盛衰,正确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试论武成教授对五志化火理论之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妍 《天津中医药》2005,22(3):190-191
五志化火是中医学对于情志疾病的一个重要论点。指由于精神情志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郁久则从阳化热,致火热内生。此观点将情志活动与躯体的功能状态或病生理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整体观念的特点。它的精髓与现代心身医学的主导思想不谋而合。即都重视情志与躯体的相关性。现立足于现代心身医学的观点,评价传统的五志化火学术思想对心身疾病病因证治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玉明 《新中医》2012,(12):8-11
耳鸣发生与脑神、心神关系密切,是神失内守的表现。从脑神五志理论辨识论治入手,重点采用健脑静神、调心调志,配合调五脏之法,用药多以归脑经之药为主。  相似文献   

8.
李京民  滕晶 《河南中医》2012,32(4):407-408
“五神藏”是指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能反映客观事物,具有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功能,外界信息通过心神任物之后,把心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的记忆即脾意.魄有帮助记忆的作用,能将心神接收的信息输送至脾.心神将多次接收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的记忆材料贮存起来即肾志.魂、魄、意、志,虽然职能分工不同,但均是人身之神活动的不同侧面或者阶段.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7,(3):179-182
强迫症的病证类属为精神行为病证,其病理阶段演变初以五志异常为先,临床可采用志意辨证;病变发展渐及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及形体改变,可将志意辨证结合脏腑气血津液辨证。志意辨证论治强迫症应重视据属选法、辨阶段、辨病机、辨本证合证兼证、定法则、选方药穴位。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梦是睡眠中的心神活动,而魂、魄、意、志又同属心神所统帅,所以,梦与五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从五神的角度来重新解释梦的本质,系统的阐述了梦与五神的关系以及情志因素对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强迫症的患病率较高,对强迫症的认识及治疗仍不系统。文章尝试基于中医五神理论,动态性分析强迫症的病因、病机与治疗,以期为强迫症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有助于推动强迫症的诊疗系统化,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强迫症的病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造成的特殊人格,初始及关键病机是魄弱,根据个体情况,神、魂、意、志可出现不同的偏颇,治疗应调气强魄,辅以安魂明神、舒意定志。  相似文献   

12.
中医神志学说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神志学说,包括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认识,反映于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与<难经>的多篇经文之中,又以<灵枢·本神>为主体.由于医经经文古奥,隐秘难窥,莘莘学子领会不易,披阅亦难.其学术自身的时代气息亦因此而未能得以最佳展现与科学发挥.笔者在系统研读<内经>与<难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体会,并且借助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理论重新进行条分缕析,系统整理,予以现代科学理念阐释,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缺乏对“神”理论的系统认识。基于文献研究,从含义、分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调养治疗等方面,初步构建“神”理论的系统框架。研究发现,其以“脑神”“心神”“五神”“五志(七情)”为主要结构,“元神”“识神”“欲神”为其说明系统;脑神(元神)与广义心神的主要区别是脑神在先天时期即开始发挥作用;神的病理变化及调养治疗并不局限于心脑,强调“脑-心-五脏”共主神明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丰富完善“神”理论的系统框架有助于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医五神学说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于个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及部分行为活动的一种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形神统一"的理论。在明确中医五神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中医五神与精神心理活动的相关性,基于此,通过对五神病变的临床表现进行概括总结,阐明中医五神学说对于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证论治的重要性。结合临床上一些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治的需要,拟建立一套基于中医五神学说的辨证思维模式,以期对中医临床医疗实践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心理情绪和生理要求,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因此善养生者,应注意情志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张炜  滕晶 《中医药导报》2022,28(1):161-164
滕晶认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的病机关键为五神异常,根据神、魂、魄、意、志的病理脉象特点,凭脉构建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的辨治体系:神弱、神乱、魄亢、魄乱、魂亢、魂乱、意志不足和意志亢进为该病的五神病机,分别治以养神兼补益气血、安神宁神、强神镇魄、宁神定魄、镇魂敛魂、安魂定魂、增意强志、平意定志,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生铁落饮加减、犀角散加减、定魄散加减、泻青丸加减、定魂汤加减、天王补心丹或归脾汤加减、白术散加减。  相似文献   

17.
情志,在中医学中是七情五志的统称。七情的具体内容,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道家指喜、怒、忧、悲、好、憎、欲;佛家指喜、怒、忧、惧、爱、憎、欲;而中医学则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各家称谓虽有所不同,但都泛指人的全部情志变化。五志,是指中医学按五行归纳后的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  相似文献   

18.
徐哲学  滕晶 《河南中医》2012,32(9):1112-1113
对"五神""情志病"进行简要的探讨与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概念"五神情志病",扼要论述"祝由术",提出应用"祝由"之法治疗"五神情志病",并为此疗法的可行性进行系统论述,为下一步的临床实际应用祝由术治疗五神情志类疾病做好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吴晓迪  滕晶 《新中医》2014,46(4):3-4
精神萎靡状态属于中医学情志致病的一种,根据情志病"形神合一"理论的指导,首先应立足于中医学"五神"概念的传统认识,从现代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角度,对精神萎靡状态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星平  范秀芳  邓宁  王庆国 《中医杂志》2011,52(24):2092-2093
不寐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医治疗疗效高而可重复性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医对不寐的辨证分型不太一致,缺乏一个客观、简洁的辨证诊断法则.在《黄帝内经》“五神”理论以及后世医家论述指导下,经过临床观察,认为不寐因其自身特点而有一个既符合中医藏象理论,又方便易行、客观实用的辨证法则,称之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该法简洁方便,分类清晰明确,不仅易于掌握,而且其较为清晰的五脏五神相关关系对中医五行、藏象理论研究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新的理论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