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王昕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拟定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的治疗原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拟气滞痛经汤运用于临床,效果甚佳。指出掌握治疗痛经的时机尤为重要,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子宫冲任血气阴阳虚实变化的不同,提出应在疼痛未发生之前治疗。  相似文献   

2.
邢子亨老中医治疗痛经之特点,在于应时选药。所谓应时,即以痛经虚实性质不同,适应痛经治疗时机而言。所谓选药,即以痛经寒热之异,或温或清临时对症施药而讲。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随着四时之更替、旦夕之变化、阴阳之消长、寒热之不同,影响气血流注而产生病理生理之改变而发病。痛经之病,现代医学虽有原发与继发性痛经之不同、子宫发育不良、过于前屈或后倾、宫颈管狭窄、内膜异位、局部及邻近组织炎变之异,病因虽多,但总以气血运行不畅为机理,以通为顺为机转。  相似文献   

3.
高璐 《河南中医》2012,32(2):184-185
中医治疗痛经时,主要以整体现念、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治因求本,以辨证分型、分虚实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月经周期论治等方法治疗痛经,坚持“有是证用是药”,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陶兴  龚丽娟 《吉林中医药》2012,32(4):355-356,359
龚丽娟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病程缠绵,其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本虚与标实各有侧重,辨证之时必须分清虚实.辨本虚时以脏腑辨证为主,辅以气血阴阳辨证,辨标实时分清内外之邪,如是虚实明辨才可避免犯虚虚实实之误.补虚时随脏腑之异、阴阳之别而主次分明,抓住主脏、兼顾他脏,平补为宜.祛邪时抓住主要病邪,祛与防并重.  相似文献   

5.
结合文献分析,认为原发性痛经临床发病机理不明,治疗乏效,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病以“虚实错杂”为主,四物汤及其类方可针对痛经“虚实错杂”病机进行有效调理,四物汤及其类方所具有的养血活血止痛兼行气、清热以及温经散寒之法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可能与TXA2与PGI2、NO以及ET等调节血管收缩与舒张的活性物质表达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痛经证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痛经,除以“不通则痛”解释外,还应考虑与精血有关,经期泻而不藏,精血外流,常有精血不足表现。余认为痛经机理应是气血不和,在此精血不足之时,又兼气血郁滞致痛,更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因而对痛经的治疗,除遵循“通”的法则外,还应培补耗损,注意补养精血。余每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再根据寒热虚实酌情加减。四物  相似文献   

7.
失眠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1] 152,说明阴阳失和是失眠的关键.《灵枢·邪客》阐述了失眠的病机,“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1]126,治则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方剂为“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可见,阳之所以不得入于阴,是因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而厥气又有虚实之分,根据虚实补不足、泻有余,使阴阳相通,失眠可愈.  相似文献   

8.
陈雨苍教授,年逾古稀,从事中医医疗教学五十余载。陈老擅长妇科,现将他近年治疗痛经经验粗略整理如下。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确诊不难,但辨证必须详细审察病情,方能分清寒热虚实,辨证无误。陈老认为,分辨痛经的虚实,主要依其疼痛的性质与程度:胀痛、刺痛、剧痛、绞痛、痛而拒按者属实;绵绵而痛,痛而喜按,痛势较缓者属虚,虚实之辨,历代医家有“经前、经期痛属实,经后痛属虚”之说,但临床所见并不尽然。如甲子年秋,室女王×,20岁,月经14岁初潮,一年后即见  相似文献   

9.
<正>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属于祖国医学真心痛、胸痹范畴.其病机古人认为"胸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引起不通的原因,多由于脏腑阴阳气血之失调,以致产生痰、瘀、气滞,影响血脉的运行.故本病是以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调为本,痰瘀气滞为标.其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多见,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虚实各有主次不同而已.在临诊中必须辨明阴阳气血痰瘀虚实的不同程  相似文献   

10.
杭远远  金毓莉  钱赟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64-1266
蔡小荪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理因素为寒凝、气滞、血瘀,发病关键为经血排出不畅,不通则痛,久则耗气伤血,多为虚实夹杂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蔡小荪教授辨证求本,并以虚实为要,治疗以求因为主,止痛为辅,标本兼顾。用药轻灵醇正,深谙药性,并强调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药,以调节阴阳。配合特色穴位贴敷,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1.
中医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妇女痛经的表现有了明确的认识,病因主“体虚风冷”学说,隋唐以前医家多宗此说。隋唐时治疗方面以活血化瘀温通为主,多用虫类破血药及攻下药,少用补益之品。到了宋金元时期,对痛经病因、发病时间和证治均有系统的论述,主张辨别虚实与气血。宋元时期,结合疼痛时间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中又有气滞与血瘀,用药转变为一般活血药,少用攻下之品,补益药的比重逐渐增加。明清时期,对痛经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明朝张介宾从辩证角度,将痛经分为虚实两种,并力主虚多实少之说;清朝傅山归纳为肝郁、寒湿、肾虚等3个方面,所选方药不落俗套,为临床所常用。明清时期主张对痛经进行辨证论治,根据虚实寒热证型的不同,重视补益及调理肝脾肾。体现了中医学对痛经的一个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杨丽华  王建国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7-1018
以“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理论为指导,依据人体阴阳消长、气血盛衰、脏腑虚实与整个自然界密切关系,探讨人体阴阳、营卫、五脏主时的昼夜变化,以调整人体“睡眠-觉醒”的生理活动治疗不寐。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痛经为妇科月经不调的主要病种之一,寒凝血瘀是其常见证型.其易反复,治疗棘手,中药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且副作用小,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有虚实两方面的原因,其中寒凝、血瘀、瘀热可致不通则痛,而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可致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14.
刘瑞芬治疗痛经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娟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1-712
刘瑞芬指出寒凝血瘀是痛经最常见病机,气滞、痰湿或肾虚为兼夹病机。原发性痛经病机较为单纯,以实证居多;继发性痛经病机复杂,虚实错杂。刘老师重视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的阴阳、气血平衡,同时还参照现代医学的诊断、病理机制、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兼顾为原则,指导遣方用药,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妍  张菁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0):29-30
介绍张菁主任医师辨治痛经的经验.张师临床辨治痛经时通过病史采集及辅助检查,详察病因,明辨虚实,并结合现代女性特点,尤为重视"肝郁"病机,强调肝、肾、脾三脏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注重疏肝解郁,兼肝肾同调、补益脾肾.痛经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其采用分期论治的方法,行经期重在通调气血止痛以治标,非行经期则结合气血阴阳变化分期论治以治本,因势而治,用药随证变化.此外,张师认为此病的反复与情志变化、日常调护联系紧密,临床常结合情志疏导,并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痛经中医又称为“经行腹痛”,国医大师夏桂成创立了“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根据经后期阴长阳消,经间期重阴必阳、阴转为阳,经前期阳长阴消,行经期重阳必阴、阳转为阴的不同生理变化理论,对痛经患者进行分期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艾灸任督脉治疗痛经时,既可以温通经脉、消瘀散结,使其通畅则不痛;又可补虚扶正、补养气血,使其充盈则不痛。现将夏桂成诊治痛经的理念及方法运用于任督脉灸法治疗中,从综合调治月经周期节律的阴阳气血活动着眼,通过采用经后期、经间期任脉灸,经前期、行经期督脉灸的治疗方法,调畅气血,以改善女性阴阳失调来治疗痛经。  相似文献   

17.
《内经》有关辨证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方法也很灵活。这里主要谈谈八纲辨证问题。“八纲”一词虽非出于《内经》,但在事实上却早已把阴阳、内外、寒热、虚实作为识别证候的纲领而加以运用了。一、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说,阴阳是辨证的最基本的纲领。《内经》辨阴阳,包括病变部位之在阴在阳及人体阴阳盛衰的病理变化之属阴属阳。《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灵枢·寿天刚柔》曰:“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  相似文献   

18.
痛经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原发性痛经好发于青春期少女,常于初潮后的6个月至2年内发病,是女性青春期常见病证之一。因痛经的程度不同,对其发病率报道不一,其中重度痛经约占18%[1]。中医中药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兹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治疗中医认为,痛经有虚实之分,因实则“不通则痛”、因虚则“不荣则痛”,辨证不同,论治有异。齐津丽[2]从瘀血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寒凝血瘀型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湿"、"毒"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见于各种慢性肾病后期,中医认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属中医“虚损”、“溺毒”、“关格”、“癃闭”等范畴。在临床上表现为虚实相兼的证候,在虚的一面,以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现已被普遍重视。在实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试论痛经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已有两千余年的临床经验,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已有系统的论述。总观痛经的机理,主要在于气血运行不畅,即“不通则痛”。临床上必须明辩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即《内经》所谓“谨守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