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铭心教授根据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创新提出"排闼宗阳法"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桂枝、旋复花、茜草、砂仁、丹参、苏梗、瓜蒌、枳壳、桔梗等,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樊一桦  崔媛 《河南中医》2016,(10):1704-1706
《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特点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表述,所创立的治法方药有着奇特作用。《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疾病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对于后世医家对脾胃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治法方法有被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后世多有"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辨治脾胃病时强调必须紧密联系肝,认为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条达;只有肝疏泄条达正常,脾土才能正常运化而不致壅滞,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善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的中医刚柔辨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脾胃病根据脾胃脏腑各自秉性将其分之刚柔论治;中风病治疗多济之柔药,以制肝阳风动,终达柔以制刚;虚损病中通补阳明、刚中少济柔药以补胃阳,柔剂阳药、刚柔并用以补肾阳。其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中医"刚柔辨证"理论借鉴前人的理论及经验总结而出,该理论中的"刚柔"是根据人体禀赋和后天形成的性格秉性将其分之刚柔,临床用于指导心身疾病,颇有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如茂 《中医杂志》2008,49(12):1139-1140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因脾体阴用阳,易阴盛伤阳,病多阳虚;胃体阳用阴,易阳盛伤阴,病多阴虚,所以调治脾胃病常用扶脾阳、养胃阴之法.  相似文献   

6.
何流  刘鹏  邱模炎 《中医杂志》2018,(10):890-892
虚劳是以气血阴阳虚损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弱性病证,张仲景治疗虚劳病以补益脾胃、调理中焦为主,而甘味药入中焦脾胃,性味平和,具有补脾缓脾、调和阴阳、延长功效的作用,同时合于性味又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及甘温益气、甘寒养阴的功效,在虚劳病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阙证以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对此论述颇为详尽,现将其有关治法分析如下:1 回阳救逆法 本法适用于少阴病阳衰阴盛之阙证。《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逆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病机为病邪直犯少阴,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损伤心肾之阳,病从寒化。当此阳衰阴盛之际,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主以四逆汤。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归经少阴,以温阳祛寒;用干姜之辛辣,助附子以救逆;伍甘温之炙甘草,以补脾胃、调诸药。三药合用,力专效宏,图回阳救逆之功。本条之病机,除亡阳外尚有液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脾胃论专家李东垣在针灸理论方面发挥《内经》古义,结合脏象、经络、腧穴理论阐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经,在针灸治疗方面亦全现重视脾胃学说理论,以针灸方法或针药合治风、阴臭、血崩、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崇泉教授辨治心悸的经验。张教授认为,心悸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应补虚泻实兼顾,以安神定悸为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益气温阳、祛寒复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滋阴清火、安神定悸4法,并列举治疗显效的病案4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楼毅杰  吴夏俊  吕菁  刘喜德  纪云西 《新中医》2020,52(17):196-197
正脾胃病为中医优势病种与强势学科,气血生化、水谷运化、气机条达皆不离中焦脾胃运化。自《黄帝内经》伊始,基于脾胃为核心分析疾病之因、机、法、治络绎不绝,以金代李杲为首的"补土派"更认为"脾胃所伤,百病由生",开"百病皆由脾胃治"之宗,对后学产生深刻影响。清代吴瑭针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是以吞咽障碍为主,伴构音困难、强哭强笑、呛咳等的一组症候群。盛灿若从《脾胃论》分析,本病发病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核心为脾胃内伤,元气不足;表现为清阳不升,清窍失利。主症“不能食”“肌肉削”归于“脾胃虚弱”之本病本证;兼症“烦热”“笑不休”“哭不止”或“气短”“喘咳”“痰盛”等,为脾胃虚弱基础上,脏腑生克制化成“心之脾胃病”及“肺之脾胃病”等变证。针刺宗“补其中而升其阳”,取腹部脏腑之募穴及足阳明胃经,兼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阴肺经等穴,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晶 《江苏中医药》2015,47(1):17-19
刘沈林教授对脾胃病诊治颇有特色,认为中医调理脾胃药虽然都是常用药,且味数也仅三十左右,但要用好、用准这看似平常的药亦非易事。他强调调治脾胃病一定要守得住方,只要药证基本相符就不要多变,不要大变,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临床擅用益气以运脾、温阳以理中、养阴以益胃法治疗脾胃病,并强调守方及灵活加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交通心肾法是中医治疗由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遗精等一系列病证的常用方法.然而交通心肾并非调整自身阴阳平衡就能奏效的,从历代医家用药来看,在众多以交通心肾法为主的方剂中,很大一部分方剂都配伍了调理脾胃的药物.此处就交通心肾法中佐以调理脾胃药的理论依据及方例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家,全国第四批师带徒名老中医.临床以善用理气药治疗脾胃病而闻名.周教授不独善理气,亦善补气,本文摘录周教授临床中灵活运用补气法验案三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袁海波教授从医五十余年,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袁老以脏腑辨证理论为基础,根据心与脾胃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辨治心悸病,依据脾病及心、心病伤脾的病机变化,立温脾、补脾、运脾3法,以理中汤、归脾汤、参苓白术散3方化裁治疗心悸病。今录袁老辨治心悸病经验,以示同道。  相似文献   

16.
迟莉丽教授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她2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的研究,临证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从调理脾胃入手,采用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理、法、方、药治疗胃肠、肝胆疾病以及常见内科杂病.现将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心悸的历史沿革,梳理了对心悸认识的进展,提出心悸一病与脾胃密切相关。总结了雷瑗琳主任医师运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心悸的经验,老师认为气血亏虚,心脉失养;痰热阻络,心脉不通;痰湿不化,水饮凌心;气机不畅,心脉不通是心悸的主要病因病机,补益中焦,益气养血;顾护脾胃,清热化痰;温阳化饮,利水定悸;疏肝和胃,行气通络是心胃同治的基本治则。分析了雷主任治疗阳虚水泛型心悸的典型医案。对老师运用心胃同治理论治疗心律失常进行总结,为同行治疗"心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 1 甘味药的作用甘味药的作用之中,有与酸味药结合则能生津液,产生了酸甘化阴说;与辛味药结合则能扶助阳气,称辛甘化阳。这阴、阳之化皆不离甘药,甘药多有补益气血等作用,特别是甘味药入脾,与脾胃有如“亲和力”作用,补益中气使脾胃气壮,生有资、化有源。不论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都是甘药对脾胃补益作用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的。同  相似文献   

19.
7.试述太阳病误治后脾胃阳虚的变证及其辨证施治答:大阳病误治有胃阳受伤及脾胃两伤的变证,现举数例以说明之。原文120条是太阳  相似文献   

20.
观察符合诊断条件的CRF患者120例,拟定脾胃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证候积分,以探讨临床症状分布、临床体征分布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CRF患者脾胃证候有本虚标实之分,脾胃本虚中以脾胃气虚证在CRF各期中出现频次最高,脾胃标实证中以脾胃湿浊在CRF各期中最为多见,脾胃本虚标实证中则以脾胃气虚湿阻证更为常见;脾胃证候的演变规律,以脾胃亏虚为病之常,脾胃升降失常为病之变,脾胃阳衰为病之甚;脾胃虚证的病机演变依次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脾不统血;脾胃功能失调是病变的重要环节,且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