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阴虚、肾阳虚证与尿渗透压之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肾功能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21例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肾阳虚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肾功能等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医症状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和肾功能结果与肾阴虚、肾阳虚有关,且尿渗透...  相似文献   

2.
肾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24hUAE)变化规律.方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87例进行了中医辨证;利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病肾病患者24h UAE.结果: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以肾虚为主,其中非肾虚组23例、肾气虚组26例、肾阴虚组20例、肾阳虚组18例;非肾虚组糖尿病肾病患者24hUAE最低,其他肾气虚组、肾阳虚组、肾阴虚组则依次增加.结论:24h UAE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虚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提示24h UAE可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24hUAE)变化规律。方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87例进行了中医辨证;利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痛肾病患者24hUAE。结果: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以肾虚为主,其中非肾虚组23例、肾气虚组26例、肾阴虚组20例、肾阳虚组18例;非肾虚组糖尿病肾病患者24hUAE最低,其他肾气虚组、肾阳虚组、肾阴虚组则依次增加。结论:24hUAE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虚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提示24hUAE可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肾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24h UAE)变化规律。方法:对8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利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病肾病患者24h UAE。结果: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以肾虚为主,其中非肾虚组23例、肾气虚组26例、肾阴虚组20例、肾阳虚组18例;非肾虚组糖尿病肾病患者24h UAE最低,其他肾气虚组、肾阳虚组、肾阴虚组则依次增加。结论:24h UAE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虚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提示24h UAE可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与性激素、骨密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28例POP患者,将其分为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非肾虚(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每半年进行1次辨证分型、骨密度和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测定。结果:POP症状表现出现最多的是腰膝酸痛(63.3%),其次为脱发齿摇(57.8%),耳鸣或耳聋(54.7%);证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密度随非肾虚、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依次下降,其中肾阳虚较非肾虚和肾气虚显著下降(P<0.05);性激素T、T/E2水平随非肾虚、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依次降低,其中肾阴虚、肾阳虚较非肾虚显著降低(P<0.05),而E2水平则随之增高。结论:POP证型以肾虚为主。  相似文献   

6.
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实质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实质.方法: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中医临床辩证分型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非肾虚型.采用回归和判别分析法来研究骨密度、血清激素、血生化、血清微量元素、尿生化等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其中医证型的实质.结果: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睾酮(T)、血清降钙素(CT)、铜(Cu)值显著降低;肾阴虚组、肾阳虚组骨钙素(BGP)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肾虚组;CT值于各组之间差别显著,其中非肾虚组CT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肾阴虚组、肾阳虚组CT值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甲状旁腺激素的羧基端片段(PTH-c)值于各组之间差别显著,肾阴虚组、肾阳虚组PTH-c值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非肾虚组,其中肾阳虚组还显著低于肾阴虚组;雌二醇(E2)值于各组差别显著,其中非肾虚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肾阴虚组、肾阳虚组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钙丢失、骨丢失明显加快,而骨形成并没有加快.肾虚与非肾虚划分的生化基础为T和尿钙/肌酐(Ca/Cr);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密切相关,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是辩证分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虚型糖尿病肾病(DN)与血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活性的关系。方法:对87例DN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患者血清ACE活性。结果:发现DN患者以肾虚为主,其中非肾虚组23例、肾气虚组26例、肾阴虚组20例、肾阳虚组18例。非肾虚组DN患者血清ACE活性最低,其他肾气虚组、肾阳虚组、肾阴虚组患者血清ACE活性依次增加。结论:这提示DNK患者血清ACE活性与肾虚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ACE活性可能是DN容易发生肾虚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GT1R)基因多态性与肾虚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将240例2型糖尿病分为糠尿病肾病(DN)组和非DN组,进一步分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及非肾虚证,用PCR-RFLP方法检测AGT1R基因型。结果:2组肾阳虚、肾阴虚型AGT1R-A1166C的AC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高于非肾虚型,非DN组非肾虚型AC型占3.4%,而DN组肾阳虚型为8.4%、肾阴虚型为10.8%(均P<0.05);非DN组非肾虚型C等位基因占1.7%,而DN组肾阳虚型为4.2%、肾阴虚型为5.4%(均P<0.05);但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1166-C多态与肾虚型DN的发生显著相关,提示AGT1R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可能是DN患者肾虚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中医证候规律,并给予相应的中药及针灸辨证治疗,探讨中医药治疗POP的临床效验。方法:对197例PO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并对各证候类型辨证治以中药及针灸疗法,治疗前后进行症状积分评价、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和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调查、会阴肌肉疲劳度测试。结果:197例患者中,气虚型106例(53.8%),肾阴虚35例(17.8%),肾阳虚型50例(25.4%),肝胆湿热型6例(3%)。气虚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Ⅰ、Ⅱ度脱垂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膀胱、肠道、盆腔的症状都获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会阴肌肉疲劳度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POP中医证候分型以气虚、肾虚为主,气虚证是盆腔脏器脱垂的主要证型。中医药疗法能减轻POP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钢  李平  董葆  谌贻璞  陈香美 《中医杂志》2004,45(10):771-773
目的:研究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临床客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全面认识IgA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124例IgA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伴发高血压情况、西医实验室检查,及部分患者肾脏病理的Lee病理分级和Katafuchi病理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属于气虚及阴虚证候的中医症状出现频率较高.(2)脾肾阳虚型患者大多伴发高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渗透压降低,肾脏病理损害全部为Lee分级Ⅲ级以上,平均Katafuchi积分最高,与其他3个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气不足是IgA肾病发病的关键,脾肾阳虚型IgA肾病患者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固肾合剂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结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5例,均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固肾合剂,对照组同时服用安博维,治疗8周;比较2组中医临床症状、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固肾合剂治疗组与安博维对照组比较,2组症状积分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评定,2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治疗组29.03%,对照组32.73%,2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用药前后水平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定,2组显效率治疗组为19.35%,对照组为2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肾合剂在改善气阴两虚络脉瘀结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等方面与厄贝沙坦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早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早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尿蛋白的相关性,为阐明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律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例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和尿蛋白等资料,进行中医证候与尿蛋白的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其中,尿蛋白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Upro)、尿白蛋白(U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β-半乳糖苷酶(UGAL)等。 结果 在早期CKD患者中,作为尿蛋白独立相关因素的中医证候包括“腰酸、食少纳呆、小溲黄赤、泛酸、夜尿多、浮肿、泡沫尿、咳嗽、畏寒肢冷”等;UAlb升高与脾肾气虚证素“腰酸、食少纳呆”相关;UNAG升高与“浮肿、泡沫尿、夜尿多、咳嗽”相关;UGAL升高与脾肾阳虚证素“腰酸、畏寒肢冷”相关;Uβ2 MG与“浮肿”相关;脾肾气虚证者UAlb、UNAG异常升高,与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者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早期CKD患者而言,出现尿蛋白的主要脏器与肾、脾有关,其基本病机是脾肾两虚;UAlb与脾肾气虚证相关,可以作为其微观证素之一;UNAG也与脾肾气虚证有一定关系;湿热证可能是独立证型。  相似文献   

13.
研究腰椎退行性变患者骨代谢变化与肾虚的关系。选择腰椎退行性变患者 75例 ,分为绝经前妇女组(15例 )、绝经后妇女组 (30例 )、成年男性组 (30例 ) ;正常人群 5 0例 ,分为三组 (15例、2 0例、15例 ) ,分别作为以上各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清骨钙素 (BGP)及尿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Cross laps)水平 ,对各组患者进行肾虚评分。结果 ,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绝经后妇女组血清BGP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绝经前妇女组及成年男性组无此变化 (P >0 0 5 ) ;各组患者尿Crosslaps水平均高于相应对照组 (P <0 0 5 ,P<0 0 1,P <0 0 5 ) ,其中绝经后妇女组差异尤为显著 ;各组患者肾虚评分 ,绝经后妇女组分值最高 (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 ,P <0 0 1) ,其次是成年男性组 (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 ,P <0 0 5 )、绝经前妇女组 ,前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及骨代谢紊乱表现 ,中医病机以肾虚为本 ,骨代谢紊乱可能是中医肾虚的重要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取得了较肯定的疗效,但因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达到统一,阻碍了中医药疗法的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对慢性肾脏病3、4期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力求形成共识度较高的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方案。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向全国20位资深中医专家发送问卷调查,从慢性肾脏病3、4期基本证型、基本方剂、方剂组成等方面进行咨询。结果:慢性肾脏病3、4期中医基本证型可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水气证、浊毒证)。脾肾气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阴两虚证可选用参芪地黄丸加减,肝肾阴虚证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脾肾阳虚证可选用济生肾气丸加减,阴阳两虚证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标实证均在本虚证的基础上加减用药。结论:通过此研究,初步制定了目前全国共识度较高的慢性肾脏病3、4期中医基本辨证分型及选方用药,有助于中医辨证论治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推广运用,为慢性肾脏病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温肾健脾清化汤辅助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肾气虚型CKD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8例。常规组采用对症治疗及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服温肾健脾清化汤治疗,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中医症候积分、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血清肾纤维化指标(TGF-β1、FN),并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 试验组总有效率89.58%高于常规组72.92%(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SCr、24 h UPro低于治疗前,eGFR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SCr、24 h UPro低于常规组,eGFR高于治疗前(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TGF-β1、FN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健脾清化汤辅助治疗脾肾气虚型CKD临床疗效显著,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肾功能及肾纤维化指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王自敏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脏病(CKD)经验。方法:根据CKD不同时期及征象,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归纳CKD纷繁复杂的中医病机。结果:将CKD分为肾功能正常与异常两个阶段、是否伴有水肿证两种临床特征。结论:CKD中医病机可概括为"虚、浊、瘀、毒",对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肾健脾化浊方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温肾健脾化浊方内服及灌肠法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CKD3)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CKD3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生活干预,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温肾健脾化浊方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及在兼证明显时候采用给予化浊方灌肠。疗程均为4个月。记录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酸(UA)、24 h尿蛋白定量(Upr)、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记录主要症状、体征评分。 结果: 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71.4%,优于对照组的47.6%(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8.6%,优于对照组的57.1%(P<0.05);观察组Scr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Upr继续上升,观察组Upr下降,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UA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eGFR继续下降,治疗后观察组eGF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和TC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温肾健脾化浊方治疗4个月后改善了CKD3期患者的肾功能,减轻了临床症状,延缓了CKD3期的进展,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附子理中汤内服、神阙穴贴敷和艾灸的综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水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卧床休息,减少钠盐摄入,限制患者液体输入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给予保肝、利尿等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附子理中汤内服、神阙穴贴敷和艾灸的中医综合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治疗前后脾肾阳虚水停证评分,采用Child-Pugh分级评价肝功能,检测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多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采用B超检查腹水程度,测量治疗前后体重、腹围等。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AL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脾肾阳虚证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体重轻于对照组(P0.05),腰围小于对照组(P0.05),24 h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中医综合疗法能改善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水停证)患者的肝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腹水的消退,其综合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