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7,(1):95-97
目的: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7月间医院临床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用药期间的临床表现、累及器官以及涉及的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94例,其中65岁以上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43例占45.74%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其累及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症状表现占51.06%高于其他累及器官的临床症状;抗菌药物类所致不良反应患者40例占42.55%;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用药占72.34%。结论: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增强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7,(2):352-354
目的:分析某医院传染科患者抗感染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致患者ADR报告75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结果:50~59岁患者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占25.33%;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为最高,占70.67%;抗感染类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88.00%;而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利福霉素类引发ADR分别占21.33%和22.6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0.00%。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比例、引发ADR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分析总结ADR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ADR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73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3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最多,占36.42%;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83.81%;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56.8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占44.06%。结论: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婴幼儿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到2011年收集的60例婴幼儿用药不良反应报告从用药途径、药物品种、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占75%;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90%;引起皮肤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占95%。结论重视合理用药,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的76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涉及药物品种33个,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6.84%);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导致的ADR比例最多(占7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56.58%).结论:应高度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合理用药教育,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王金玉  郑昆 《齐鲁药事》2010,29(3):187-189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收到的410份ADR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的报告中,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占85.85%;抗感染药物是引起ADR的主要药物,占58.0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48.05%和26.34%。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督,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2):341-343
目的:分析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相关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上报的3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以及涉及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等因素。结果:3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段在18~40岁患者占41.4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药物类别中抗感染药物占36.52%显著高于其他类别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构成比分别占13.91%和10.14%,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占55.65%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口服给药占26.38%仅次于静脉滴注;累及消化系统占56.52%显著高于其他脏器和系统,累及心血管系统占24.93%仅次于消化系统。结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予以全面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一定规律与特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指导,从而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9年有关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速度、给药次数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2例,占10%;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氨基糖苷类17例,占85%;第1次鞘内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例,占50%;有12例不良反应的表现为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占60%;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有12例,占60%。结论: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鞘内注射的次数和给药速度等都是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2011年我院2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我院上报的2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分析统计。结果我院221例ADR中男105例,女116例,女性多于男性;60岁及60岁以上的102例;静脉滴注给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有164例,占74.2%;共涉及18大类113种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有99例占44.80%;累及的系统/器官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93例占42.08%。结论应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4):813-814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合理使用方法,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116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名称及不良临床表现,并结合患者使用情况探讨合理的用药方法。结果:6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最高(37.07%),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分别为48.28%、27.59%、18.10%和6.03%;静脉给药致不良反应占87.93%,口服占12.07%;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为28.45%、22.41%、18.97%、12.07%、6.90%、6.03%和5.17%。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心悸、幻觉、皮肤干燥、皮疹、呕吐、恶心等,因此规范性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媛  苏丽丽  陈丽 《首都医药》2008,15(16):43-45
目的 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2007年收集的94例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及ADR发生数量、及前5位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8例,占40.43%);发生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72例,占76.6%);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49例,占52.13%);喹诺酮类引起ADR数量最多(35例,占37.23%).结论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应重视抗菌药物的ADR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 174例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 1 174例ADR中,女性及6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占比例较高;静滴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较高;涉及的药品绝大多数为抗菌药物类。结论抗菌药物类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王金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428-142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08年1~12月上报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发生ADR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器官、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于50岁患者(72例占42.86%)ADR发生率较高;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103例占54.5%)远大于其他药物种类;静脉注射(119例,占62.96%)为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83例,占49.40%),临床表现多见红斑疹、荨麻疹、皮肤瘙痒、静脉炎等.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8年有关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39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给药次数、联合用药及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9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15例,占38.4%;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氟喹诺酮类药18例,占46.2%,硝基咪唑类10例,占25.6%;静脉给药29例,占74.4%;无联合用药23例,占59%;发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停药,镇静、抗胆碱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率100%.结论:患者的年龄、病生理状况、药物的脂溶性、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等都是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的60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与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12月上报的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6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46~60岁患者较多,占41.67%;静脉滴注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为70%;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50%;涉及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占45%。结论应加强与重视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主要品种类别,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收集的13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列举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类别、例数、多发药品及临床表现。结果:136例ADR中,以女性多于男性,≥60岁的患者占41.18%,≤10岁的患者占39.71%;抗菌药和中药制剂在药品种数上稳居前2位。抗菌药引起ADR最为多见,占48.53%,其次是中药制剂,占40.44%;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3.68%结论: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同时应规范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我院339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集的33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9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20例,占57.0%),其次为中药制剂以及循环系统用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0例,占44.2%);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发生频率最高(314例,占92.6%).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院门诊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上6月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1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占5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静脉注射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47.67%。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10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8.8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例最大,占70.19%;累及器官/系统方面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2.16%。结论:抗感染药物应用及静脉滴注用药是产生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ADR高发生率品种的监管,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