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中医诊治"坏病"之原则,更是指导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准则和方法。其中包含了中医诊治疾病过程"诊、析、治"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相关环节。中医"诊、析、治"的辨治思维和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及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诊、析、治"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闻卓  曹翠峰 《首都医药》2011,(11):38-38
中医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不禁令人扼腕。中医业内要求摆脱劣势,使之发展壮大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北京世纪坛医院"大中医"发展的思路和尝试为此提供了"样板"。如今,北京世纪坛医院"大中医"已成为北京市示范中医建设单位。  相似文献   

3.
玩转中医馆     
徐国 《中国药店》2013,(3):34-36
开一家中医馆并不难,难的是持续复制,药店中医馆需要实行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以战略思维、做全盘规划。在前几年"废除中医"的大讨论后,近年中医反而呈现出勃兴之势,"中医热"反映在媒体,是各种养生类节目的火爆,反映在实践,是滋补养生类产品的热销以及中医馆的遍地开花。"中医热"的成因背景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因是市场需求的推动和政策牵引。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58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在生病时,表示"经常"或"有时"想  相似文献   

4.
中医,顾名思义是指中国医学,即相对西医而言的称谓,但真正的含义也不完全如此。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没有"中医"这个称谓,中医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除中医之外,对中医从医者的称谓还有歧黄、青囊、杏林、橘井、坐堂,等等。1.中医医虽分中西(标准称呼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但中医的"中"并不是相对西医的"西"而言的。负阴抱阳,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不偏不倚,兼  相似文献   

5.
方剂学课程是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本文以学生学习视角分析方剂学课程在中医临床思维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提出学生应在方剂学课程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课程知识,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建立"辨证思维"、"立法思维"和"遣方用药思维",并整合为系统整体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以建立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层中医机构患者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概况, 分析影响中医"治未病"的了解程度的因素, 为中医治未病在患者中的普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2年5月至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2周内看过治未病科门诊或1年内定期接受治未病服务的630例患者(年龄20~60岁)进行调查。对基本情况做描述性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 再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 630例样本中有6.0%(38/630)认为非常了解中医"治未病", 24.3%(153/630)比较了解中医"治未病", 18.7%(118/630)和3.3%(21/630)不太了解和非常不了解中医"治未病", 47.1%(297/630)一般了解;影响患者接受中医"治未病"的因素包括服务内容、效果和支付费用, 影响患者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学历和职业。结论从卫生服务需求来看, 患者接受中医"治未病"以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 服务形式以中医"治未病"门诊就诊和社区义诊咨询为主。  相似文献   

7.
受先秦法制思想发展的影响,西汉初期仍遵行法治原则。然而秦王朝的短祚促使西汉时人反思其教训,加上儒家势力逐渐抬头并成为意识形态的正统,汉王朝开始实行儒家的教化政策并对官吏进行了儒家化的角色塑造。但法制仍是西汉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官吏必须掌握必要的行政技能,因而西汉的官吏最终呈现出"儒表法里"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医"治未病"一直发挥着内涵丰富的理论优势和天然无害,可长期应用的方法优势.今天,在从"重治轻防"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转变中,中医"治未病"应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体";贯彻健康观念"前移"和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需要构建实践"治未病"理论的"实体";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必须突出现代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伦理道德,从传统文化分离出来的有着鲜明的实用理性传统的中医学,它一方面受中医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讲究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的待患之道;胞以为怀、易地而观的待患之心;重义轻利的取酬原则;重视人本思想、仁爱思想、修身思想,同时强调患者的责任。医学伦理学道德支配着中医的教育,伦理思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医执业素养,必需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闫亚琼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90-2492
随着"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创建、"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1-2],中医药事业得到国家的进一步重视和政策扶持,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模式[3-6].在医疗改革和护理模式转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今,《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将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继续确定为"十二五"期间护理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基层中医医院的护理工作如何加强中医护理内涵、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彰显优质护理服务,成为中医护理管理者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国内中医药干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COVID-19临床实践及后疫情时代,坚持贯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有机整合中医内服外治方法,通过对病和证的双重三级防控,将有利于疫情的进一步防控和中医方案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追溯中医古典文献,研究学习中医胃气理论,进一步认识到胃气的重要作用,正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在重症卒中的疾病发展和诊治过程中,中医胃气理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贵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56-2657
小儿脑瘫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其基本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若表现为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则属中医"五迟"范畴:若表现为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则属中医"五软"范畴;若表现为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则属中医"五硬"范畴;若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者,则属中医"痿证"范畴;若表现为智力低下者,则属中医"痴呆"范畴.  相似文献   

14.
德尔菲法在中医诊疗指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略地介绍了德尔菲法,结合"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肯定了德尔菲法作用,探讨了德尔菲法在中医学中运用的优缺点,认为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在运用德尔菲法的同时应注意与循证医学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是"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日益成为学科建设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思维创新的主力。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能力的关键,"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基础和动力。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临床与科研全面发展的中医学博士生,这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杨清  杨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4,(27):274-275
中医时间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时间医学指导着中医用药特点,在临床工作中,为临床"择时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友亮  沈健  邱召娟 《中国药房》2008,19(35):2723-2724
目的:探讨药物经济学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药物经济学及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简单介绍,并以活血化瘀药预防脑梗死为例,分析以药物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医"治未病"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结果与结论: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评价中医"治未病",将建立更加客观的中药评价体系,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张雪亮 《健康管理》2011,(12):96-101
中医的"中"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二是中用。中医不但包含着深厚的中国哲学和文化底蕴,其医疗功效也是不可否认的。某个周末的晚上,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小广场旁边的餐厅里,一位全国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笑着对我说:"中医都成伪科学了,你还搞什么中医呀?"我听了并没吃惊。因为从2006年张功耀教  相似文献   

19.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储备祖国中医护理学人才的基石,为推动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建立中医护理人才储备库,国家中管局近两年开展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项目"培训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中医护理骨干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热潮。现就如何培养合格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中医护理人才作如下分析、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医特色的内涵、形式及其思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医疗环境中,中医屡遭种种言论攻击,中医处于弱势甚至是"不堪"的地步,中医及中医人、中医科、中医院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发展受到了制约。"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