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7例报告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5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最多见;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将抗菌药物作为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丁玉玲  王金龙 《安徽医药》2009,13(7):857-858
目的了解该院2008年上半年度临床用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2008年6月临床用药10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9-60岁年龄段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ADR以皮肤反应最多,其中各种皮疹和瘙痒症常见。结论只有加强ADR的监测与及时报告,不断掌握药品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审慎用药,才能避免或减少ADR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射用鲑降钙素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到的注射用鲑降钙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6例报告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1例。502012年12月收集到的注射用鲑降钙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6例报告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1例。5070岁年龄段患者为86.9%。不良反应主要为循环系统,表现为皮肤潮红,时间多发生在用药30min内。结论注射用鲑降钙素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的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京峰  祝培友  王珂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13-214,21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377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结论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100例,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段、引发的系统损害或者是组织损害、引发不良反应药品。结果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使用药品时,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累及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全身损害等。结论通过药学监护理念监护临床使用药品,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王淑君  王凤霞  于玲  李红旭 《中国药房》2008,19(11):861-863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6年1月~2007年9月上报的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用药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01例药品不良反应共涉及药品74种,其中抗感染药占25.68%,中药制剂占31.0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70.30%)。结论: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易感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共计123例,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发的系统损害或组织损害的药品种类。结果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居多,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药品时,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损害等。结论通过药学监护理念监护临床药品使用,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80例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80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大于女性患者;而>66岁患者发生ADR略多于其他年龄段;涉及药品中,中药制剂、抗微生物药物、心血管药物的ADR发生率较高;ADR的临床表现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1.11%,神经系统次之。结论应重视新药的不良反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56例奥沙利铂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8月-2010年5月上报的奥沙利铂致不良反应56例报告,并利用Excel表格分别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在用药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但女性患者偏多,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毒性和过敏反应为主。结论:临床应加强奥沙利铂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谷红注射液相关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 2021年6月上报的谷红注射液ADR报告,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78例报告,其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50岁以上患者为ADR高发人群(83.34%);ADR发生时间集中于给药后30 min内(64.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的550份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患者占28.0%;抗生素ADR占61.64%;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7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1年上报的158例不良反应报告,对ADR病例中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累及器官,以及ADR转归、预后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ADR报告中以女性及老年患者居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较多,所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和中成药发生例次较高,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及附件损害为主,严重病例1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应重视分析ADR报告资料,特别是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集上报的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报告来源、给药途径与患者种类、涉及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最多,共19例,占32.76%;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6例,占96.55%;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4例,占93.10%;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共34例,占总数的58.62%。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0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良反应,进一步分析其规律及特点。方法针对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回顾性分析25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系统的对病例报告所涉及患者发生时间、ADR涉及药品等主要临床表现等分析统计。结果在250份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结果表明,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率达到44.8%,位居各年龄段首位;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主要在用药11~30min之内,且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明显。结论中药注射剂应用时要慎重,建立健全的中药注射剂用药标准,保证其质量与安全性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院3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心慈 《安徽医药》2009,13(10):1298-130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l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集到的39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7例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与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广泛使用、静脉滴注,以及老年患者有关,不良反应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7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ADR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关注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经常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以减少和避免ADR发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64例,占58.18%;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为79例,占71.82%;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37例,占3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共19例,占17.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9例占35.45%。结论:应以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为重点,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上报的86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抗微生物药发生的ADR的比例最高;中药注射液发生的ADR最严重;86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别,10岁以下和65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是ADR监测的重点,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黄芪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虹  周学琴  饶艳辉 《安徽医药》2008,12(12):1261-1262
目的了解黄芪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其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48例黄芪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黄芪注射液可致循环、消化、皮肤等系统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人员应了解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发病机制,规范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