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 (HSC- T6 )与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 (终浓度为 5 m g/ ml、2 .5 mg/ m l、1.2 5 mg/ ml)及药物血清 (5 %、10 %、2 0 %)共同培养 48h后 ,应用 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抗纤软肝颗粒无论是药物还是含药血清 ,均能显著抑制 HSC-T6增殖 ,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 G1 期 ,在安全浓度范围内 ,5 m g/ ml组和 10 %药物血清组作用最强 (P <0 .0 1,<0 .0 5 )。结论 :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阻滞细胞周期的进行 ,从而抑制 HSC增殖。  相似文献   

2.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探讨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与中药复方抗纤软肝颗粒(终浓度为5mg/ml、2.5mg/ml、1.25mg/ml)及药物血清(5%、10%、20%)共同培养48小时后,应用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结果: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抗纤软肝颗粒药物及含药血清均可诱导HSC凋亡(P<0.05);并能下调凋亡抑制分子Bcl-2,上调促凋亡分子Bax(P<0.01).结论:抗纤软肝颗粒可下调Bcl-2/Bax比率,以增加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从而促进HSC凋亡.  相似文献   

3.
活血软坚方对肝星状细胞Smad信号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活血软坚方的成药制剂-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株Smad3、Smad17、前胶原α2(Ⅰ)基因表达影响,以探讨活血软坚方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方法制备和络舒肝含药血清。用不同浓度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干预HSC-T6细胞株,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分析各组间Smad3、Smad7、前胶原α2(Ⅰ)mRNA表达的变化,以western blot检测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和络舒肝含药血清处理,可下调HSC-T6细胞株Smad3、前胶原α2(Ⅰ) mRNA表达以及Smad3蛋白表达水平,前胶原α2(Ⅰ)表达变化与Smad3表达改变趋势一致。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作用强度明显不同,药物作用后前胶原α2(Ⅰ) mRNA表达改变呈现血药浓度依赖性(F=6.92,P<0.05)。药物血清对Smad7 mRNA表达影响不明显(F=1.57,P>0.05)。结论 活血软坚方和络舒肝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非特异性作用干扰转化生长因子β和Smad功能,抑制前胶原α2(Ⅰ) mRNA转录,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生成。对Smad3而言,可能其表达升高产生的是促纤维化形成效应,反之,表现为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861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Ⅰ型胶原(CoL-Ⅰ)、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AN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剂量复方861灌胃大鼠制备的含药血清,作用于HSC-T6细胞48h,以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其对HSC-T6细胞CoL-Ⅰ、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复方861 0.5g/kg、1.0g/kg、2.0g/kg、6.0g/kg等不同剂量的含药血清HSC-T6细胞Col-Ⅰ、TIMP1 mRAN表达水平分别为0.28±0.09、0.29±0.13、0.31±0.18、0.40±0.08,1.28±0.46、1.33±0.40、1.14±0.10、1.22±0.31,与空白对照组(0.58±0.04,2.29±0.67)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复方861降低HSC-T6细胞CoL-Ⅰ、TIMP1mRAN表达水平,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白花丹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花丹含药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白花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用白花丹水煎液灌胃(大、中、小剂量),取得含药血清.含药血清按不同浓度(50、100、200 mL/L)分组与大鼠HSC-T6孵育.设立空白对照组,并以秋水仙碱和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为阳性对照组.孵育后各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HSC-T6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各细胞周期DNA含量的百分比.结果: HSC-T6白花丹含药血清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 P<0.01);并且含药血清浓度增高时,HSC-T6的抑制率、凋亡率也逐渐增强;血清高浓度组的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秋水仙碱组( P<0.01),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相当;各组的G2/M期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HSC-T6白花丹含药血清各组与空白组比较,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55.23%±2.83%,52.60%±2.26%,48.75%±1.37%vs 44.08%±1.41%,均P<0.01)、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31.47%±1.26%,34.14%±1.17%,40.28%±1.62% vs 47.36%±1.35%,均P<0.01).并且含药血清浓度下降时,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S期细胞百分比逐渐增高.同一血清浓度下,与秋水仙碱组比较,白花丹组的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较高( P<0.01),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较低;而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白花丹含药血清可以抑制HSC-T6增殖,诱导其凋亡,且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白花丹含药血清抑制HSC-T6增殖的机制可能是使HSC-T6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阻止其通过G1/S关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861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I型胶原(CoL-I)、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AN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剂量复方861灌胃大鼠制备的含药血清,作用于HSC-T6细胞48h,以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其对HSC-T6细胞CoL-I、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复方861 0.5g/kg、1.0g/kg、2.0g/kg、6.0g/kg等不同剂量的含药血清HSC-T6细胞Col-I、TIMP1 mRAN表达水平分别为0.28±0.09、0.29±0.13、0.31±0.18、0.40±0.08,1.28±0.46、1.33±0.40、1.14±0.10、1.22±0.31,与空白对照组(0.58±0.04,2.29±0.67)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复方861降低HSC-T6细胞CoL-I、TIMP1mRAN表达水平,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KXRG)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核仁非组蛋白B23、C23的影响。方法:采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系(HSC-T6)培养传代,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KXRG(1.25mg/ml、2.5mg/ml、5mg/ml)及其大鼠含药血清(5%、10%、20%)进行培养,并设空白血清对照组。提取细胞核蛋白,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观察用药后HSC核仁非组蛋白B23、C23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KXRG可降低HSC核仁中B23、C23蛋白活性的表达,且2.5mg/ml药物组和10%含药血清组降低最明显。结论:KXRG可降低HSC核仁中B23、C23蛋白活性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清化湿热瘀毒法组方的紫七软肝方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应用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诱导HSC-T6活化,在2.2、1.1、0.55g·ml^-1质量浓度的紫七软肝方含药血清分别对其作用24h、48h和72h后,MTT法检测其对HSC—T6增殖的影响。结果:紫七软肝方含药血清对活化后HSC-T6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优于黄芪一贯煎方组,高浓度紫七软肝方组的抑制作用优于秋水仙碱组,中、低浓度组不及秋水仙碱组。结论:肝纤维化病程中“湿热瘀毒”为疾病病理因素,根据“清化湿热瘀毒法”拟制的紫七软肝方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肝复康中剂量浓度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T6(hepatic stellate cell-T6,HSC-T6)细胞株中核因子-κB(NF-κB)、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ColⅠ)及Ⅲ型胶原(TypeⅢCollagen,ColⅢ)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制备肝复康中剂量浓度含药血清,并用肝复康含药血清干预,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分析NF-κB、ColⅠ和ColⅢ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经乙醛刺激后的HSC-T6细胞株NF-κB、ColⅠ和ColⅢ表达均上调,肝复康中剂量浓度含药血清处理后可明显下调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中药肝复康抗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及ColⅠ、Col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IL-10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Col-Ⅰ和Col-Ⅲ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8只)、CCl4组(C组,28只)和IL-10干预组(I组,24只)3组,于造模第7周和第11周分别随机选取一批大鼠,分离肝星状细胞并提取总RNA,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Col-Ⅰ和Col-Ⅲ mRNA表达的水平.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C组Col-Ⅰ和Col-Ⅲ mRNA的表达增加并呈增强趋势(与N组比较,P<0.01;与第7周比较,Col-ⅠP<0.01;Col-Ⅲ P<0.05).造模第7周,Ⅰ组Col-Ⅲ mRNA的表达量低于C组(P<0.01);造模第11周,两种胶原Ⅰ组的表达量均进一步下降(与C组比较,P<0.01;与第7周比较,Col-ⅠP<0.05;Col-ⅢP<0.01),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随着肝纤维化进展,肝星状细胞内Col-Ⅰ和Col-Ⅲ mRNA的表达增加,外源性IL-10能显著降低两者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