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体外循环术、肺移植术、肺栓塞溶栓治疗术等技术水平的日渐成熟,然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仍然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造成患者术后肺功能不全,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患者死亡。随着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概念的提出,为再灌注肺损伤的保护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本文就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综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比较外源性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及经典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脏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缺血 /再灌注组、经典缺血预处理和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等 4组。再灌结束后 ,分别测定心功能、心肌丙二醛含量 ,观察心肌超微结构、过氧化氢酶损伤性反应。结果 经典缺血预处理和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均能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超微结构、保护心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 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是一种无明显创伤性的对缺血 /再灌注大鼠心脏具保护作用的预处理方法 ,能模拟经典缺血预处理心脏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模型,将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re)组,缺血后处理(IPost)组,缺血预处理+后处理(IPre+IPost)组.全面复流120 min后收集肝脏组织和血液标本,检测血清ALT,肝组织ATP、MDA和RCR,做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IPre+IPost组血清ALT、肝组织MDA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IPre+IPost组肝组织ATP、RCR高于其余各组(P<0.05);病理结果:IPre+IPost组肝组织损伤轻于其余各组.结论 IPre和IPost联合应用能更好的保护线粒体,维持组织的能量代谢稳定,从而在再灌注早期更好的减轻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随着七氟醚在临床广泛使用,以及心脏内、外科的快速发展,有关七氟醚的药理学研究已经很广泛。七氟醚研究的热点集中之一就是其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因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这一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也就成为心肌保护的热点。七氟醚预处理可以防止MIRI,但是这种预处理需要在缺血前实施,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有限。然而,七氟醚后处理同样有很好的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对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I-R(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缺血后处理组(D组)和联合处理组(E组).缺血45 rin再灌注24 h后取肾,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进行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和Paller's评分;TUNEL法观察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C、D、E组的SCr、BUN显著降低、肾组织MDA含量显著减少、肾组织SOD活性和肾NOS、NO水平显著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阳性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均能够减轻肾I-R损伤,可能与其增加NOS在肾脏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小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给予3个周期的缺血后处理,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分别于手术前、主动脉开放后6h和20h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结果开放主动脉后6h和20h后处理组的cTnⅠ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行室缺修补手术小儿患者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NILIPC)和后处理(NILIPostC)联合应用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拟行机械瓣膜置换者随机分为实验1、2、3组和对照组.实验1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 min右下肢实施NILIPC;实验2组在主动脉开放前10 min右下肢实施NILI...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吡那地尔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建立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和膜片钳细胞贴附式记录技术。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灌组表现出明显的心脏损伤效应,复灌过程中各项心功能指标(LVDP、±LVdp/dtmax)的恢复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缺氧/复灌组比较,经吡那地尔缺血后处理组的顿抑心肌收缩功能恢复明显提前(P<0.01),心功能(LVDP、±LVdp/dtmax)恢复增强(P<0.05);②吡那地尔在缺血/再灌注条件下提高KATP通道的电流幅度,增加通道的开放概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短暂低氧方式同时经吡那地尔缺血后处理,可增强大鼠顿抑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3,4-二羟基苯乙酮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肌3,4-二羟基苯乙酮(青心酮)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离体大白鼠工作心脏模型,比较经青心酮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后左室压(LVP)、左室舒张末期压(LVDEP)、左心室内压上升及下降最大速率(±dt/dpmax)、主动脉压(AP)、冠脉流量(CF)、主动脉流量(AF)和测定冠脉流出液乳酸脱氢酶(LDH),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自灌注停搏液至完全停搏的时间(AT)。结果青心酮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产生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明显促进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功能的恢复,增进心脏的收缩功能、心肌ATP含量。结论青心酮预处理模拟体外循环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阿托伐他汀钙与缺血后处理对其保护效应的比较,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ON)、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0)、阿托伐他汀钙预处理组(APC),每组7只。建立大鼠70%的在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于最后灌注后经肝上下腔静脉取血,用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取肝匀浆低温离心后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变化;同时取肝脏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动物模型经持续45min缺血及90min再灌注后,肝功能明显受损,抗氧化酶活力显著下降,肝组织大片坏死;缺血后处理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能明显改善肝IR损伤程度,升高SOD活性,降低MDA、MPO和体内NO的水平,明显减轻肝窦上皮和血管内皮的损伤,减轻肝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结论缺血后处理组和阿托伐他汀钙预处理组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效果相当,而药物处理更简便。其可能的机制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清除氧自由基和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在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方法 ,局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复灌120min模拟心肌缺血/复灌模型。缺血后处理采用复灌初期立即给予反复6次的10s复灌/10s全心缺血的循环。测定心室动力学指标和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实验结束后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RT-PCR测定左心室前壁心尖组织线粒体ALDH2、Bcl-2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缺血/复灌组相比,缺血后处理明显促进左室发展压、左室做功的恢复,降低复灌期冠脉流出液中LDH的释放和心肌梗死面积,ALDH2 mRNA表达增高,Bcl-2/Bax mRNA比值增高。ALDH2阻断剂氨基氰减弱了缺血后处理的作用。结论缺血后处理部分通过增强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的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桂东人民医院2012年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试验组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处理。分别在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2h(T3)、体外循环结束后24h(T4)、体外循环结束后48h(T5)等时间点抽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 S100B 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与 T1比较,两组患者 T2、T3、T4、T5时间点 S100B、NSE 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 T2、T3、T4、T5时间点 S100B、NSE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脑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琼  陈其彬  傅小云  喻田 《贵州医药》2006,30(11):963-965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离体大鼠心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5-羟葵酸(5-HD)拮抗缺血预处理组(5HD IP),每组6只.各组平衡末、缺血前、再灌注末分离心肌线粒体并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再灌注末,缺血预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5HD IP组线粒体膜电位较l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轻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膜电位功能的损害,而5HD能部分废除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监测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的心功能水平均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增高,SOD活力显著下降(P<0.01);但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心功能恢复水平增高,SOD活力上升(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功能,可以改善心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时渐增灌注压力是否具有与标准心肌缺血后处理相同的心肌保护用以及其机制.方法 观察持续缓慢升高灌注压力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冠脉流出液中cTnI含量及冠脉流量、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P-Akt的表达.结果 持续缓慢升压组能有效促进缺血再灌注心脏的冠脉流量恢复,冠脉流出液中cTnI含量减少,P-Akt高表达,同时电镜观察显示细胞超微损伤亦减轻.结论 持续缓慢升高灌注压力对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具有保护作用,PI3K/Akt/GSK-3β通路可能是其心肌保护作用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a^+ -K^+ -ATP酶在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前降支结扎30min后复灌6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连续3次缺血5min再灌注10min制备缺血预处理模型。以毛花甙丙抑制Na^+ -K^+ -ATP酶功能,观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肌Na^+ -K^+ -ATP酶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Na^+ -K^+ -ATPα1、α2、α3及β1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显著抑制心脏舒缩功能、Na^+ -K^+ -ATP酶活性以及α1、α2、α3及β1亚基的蛋白原位表达;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Na^+ -K^+ -ATP酶异常,保护心脏功能;毛花甙丙可维持心脏舒缩功能,但显著抑制Na^+ -K^+ -ATP酶和蛋白表达。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导的Na^+ -K^+ -ATP酶异常,抑制Na^+ -K^+ -ATP酶功能导致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丧失,维持Na^+ -K^+ -ATP酶功能是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不同缺血时间的心肌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住我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至急诊PCI时间分成3组:〈6h为A组;6~8h为B组;8~12h为D组。各组依据住院号顺序随机分成缺血后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随即行PCI术,但植入支架后不再进一步干预;缺血后处理组患者在支架植入后即开始行后处理;两组支架扩张时间10秒。撤出钢丝最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的TIMI血流级别,罪犯血管如前向血流为TIMI血流〈2级即为慢血流。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h、2h、3h测定心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CKMB);对比分析术前术后抬高ST段的总回落水平(各导联回落乗以导联数)及术前与术后1周QT间期变化。术后1周内和术后半年心脏超声评估LVE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P组患者心肌酶、心电图ST段总回落水平、QT间期变化、术后半年左心功能较对照组(AC组)都明显改善,但冠脉血流速度未见明显差异;AP组较B组、D组心肌酶、心电图ST段总回落水平、QT间期变化、术后半年左心功能都明显改善。冠脉血流速度尽管B组、D组慢血流例数增加,但与AP组比较仍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与心肌的缺血时间成相关,当心肌缺血时间超过界定点时,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或消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预处理对大鼠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R-IPC)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Cont)组、缺血/再灌注(I/R)组、R-IPC组、TMP组、R-IPC+TMP组。预处理时R-IPC组和R-IPC+TMP组每天R-IPC预处理1次,连续 3 d;TMP组和R-IPC+TMP组每天i.p. TMP 10 mg/kg 预处理1次,连续 3 d;末次预处理 24 h 后,制备Langendorff逆灌离体心脏并作I/R损伤模型;检测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结果:R—IPC或TMP预处理24h后,大鼠心脏可有效对抗急性I/R损伤性的冠脉流出液中LDH、CPK活性以及梗死面积的增加,心肌组织中MDA含量上升和SOD、GSH—Px活性降低以及caspase-3活性和凋亡指数增加(P〈0.01),表现出延迟保护作用;R—IPC与TMP共同预处理24h后,诱发的延迟保护作用——在LDH、CPK活性与梗死面积等指标上,二者间表现为相互协同作用稍逊于SOD、GSH-Px、caspase-3活性和凋亡数等指标。结论:TMP预处理可有效增强R—IPC对大鼠心脏急性I/R损伤之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立建  顾尔伟 《安徽医药》2007,11(11):965-967
Murry等[1]首先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 ic precond ition-ing,IP)概念,即一次或多次短暂重复心肌缺血再灌注,能提高心肌对此后发生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此后,人们又发现预处理存在快速和延迟两个时相,分别称经典预处理和晚期预处理。1999年国内学者高峰等[2]在研究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培养细胞的缺氧/复氧模型时发现,如果在长时间复氧之前经过3次短暂的复氧/缺氧处理会比直接长时间的复氧在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从而提出了缺氧后处理(hypoxic postcond ition ing)的概念。Zhao等[3]在2003年对狗的缺血再灌注研究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源性硫化氢是否参与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Sprague Dawley(SD)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平衡20min,全心缺血30min,复氧灌注60min,在复灌即刻给与短暂停灌15s/复灌15 s循环4次造成心肌缺血后处理模型。预先给予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nthionine-γ-lysase,CSE)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L-propargylglycine,PAG),以及给予PAG后加用外源性硫化氢供体NaHS后处理,观察它们对缺血后处理的影响。记录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冠脉流出量(CF);检测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组织CSE活性、硫化氢的含量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缺血/再灌注组LVDP下降、冠脉灌流液中LDH活性明显增加、心肌梗死面积增加(vsControl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LVDP升高、冠脉灌流液中LDH活性下降、心肌梗死面积缩小(vsIR组,P<0.05)。PAG加缺血后处理组心肌CSE活性及H2S生成下降、并且逆转了缺血后处理的作用,而外源性硫化氢供体NaHS后处理组H2S生成回升、LVDP升高、心肌梗死面积缩小(vsIR组,P<0.05)。结论内源性硫化氢参与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