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及健脾益气法对大鼠早期脂肪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Wistar雌雄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脂肪肝组、健脾益气组和活血化瘀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复制早期高脂性脂肪肝模型,造模的同时分别以活血化瘀法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和健脾益气法代表方参苓白术散进行干预,观察第4周、第8周肝血流的变化及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变慢,有明显血小板聚集现象,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P0.01)。在造模的同时给予活血化瘀方干预后第4周,肝血流量增高(P0.05),体外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而第8周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健脾益气方干预后第4周及第8周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变慢,有明显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方可改善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效果更显著。健脾益气方药作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以参苓白术散和膈下逐瘀汤为代表方剂的健脾益气法和活血化瘀法对高脂饲料所致大鼠早期脂肪肝模型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以膈下逐瘀汤和参苓白术散灌胃给药后,取血,以比浊法测定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膈下逐瘀汤能明显抑制由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参苓白术散无明显作用。结论:膈下逐瘀汤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3.
补肾健脾对衰老肝细胞增殖和凋亡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中药影响自然衰老大鼠肝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利用自然衰老大鼠模型随机分3组老年对照组,老年补肾组,老年健脾组各连续给药4个月,观察补肾和健脾方药对模型动物肝脏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衰老性变化的治疗作用.结果:①与年轻大鼠对照,老年大鼠肝组织的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而S期细胞及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1);同时凋亡细胞的比例增加(P<0.01).②与老年大鼠对照,补肾和健脾方药组动物肝脏组织的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P<0.01)、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健脾方药组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但补肾组S期细胞与老年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健脾组G2-M期细胞明显多于补肾组(P<0.01).③补肾和健脾方药皆能减少老年大鼠肝脏组织细胞的凋亡(P<0.01),但健脾方药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明显优于补肾方药(P<0.01).结论:自然衰老大鼠肝组织细胞增殖减少而细胞凋亡增加;健脾方药对自然衰老大鼠肝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均优于补肾方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TrxR1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TrxR1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及实验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实验组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肝癌组织(正常组取肝组织)TrxR1表达的差异;设计2个人TrxR1基因siRNA靶点,将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入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生长增殖情况、Real-time-PCR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芯片结果显示,TrxR1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益气健脾治法明显下调其表达;采用MTT法筛选到一个TrxR1基因RNA干扰有效靶序列,脂质体转染144 h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转染72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TrxR1基因的高表达,益气健脾方药能显著下调该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对大鼠肝癌波形蛋白(vimentin,VIM)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VIM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实验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实验组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肝癌组织(正常组取肝组织)VIM表达的差异;根据人VIM基因编码区设计2个siRNA靶点,并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Realtime-PCR检测转染前后该基因的表达差异,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芯片结果显示,VIM基因在大鼠肝癌形成后表达显著增加(模型组芯片读数为正常组10倍以上),健脾和活血治法明显下调其表达;采用MTT法筛选到一个VIM基因RNA干扰有效靶序列,脂质体转染144 h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转染72 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转染效率为50%)。结论: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有赖于VIM基因的高表达,健脾和活血方药能显著下调该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6.
健脾消导、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脂肪肝防治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健脾消导、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脂肪肝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辅以乙醇和CCl4复制脂肪肝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中肝脂、血清肝功能和血脂,以及肝组织中SOD、MDA含量及肝细胞脂变等变化,并以健脾消导、活血化瘀法进行防治,观察该法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肝脂及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MDA含显著升高,而SOD活性明显降低,肝细胞脂变程度较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脾消导、活血化瘀法能明显降低血脂、肝脂及MDA,增强SOD活性,改善肝功能,肝细胞脂变程度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健脾消导、活血化瘀法可通过清除机体自由基,增强抗氧化能力,调节和改善自由基代谢平衡,从而达防治肝脂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清幽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组织淋巴细胞亚群及IL-2 mRNA的影响.方法:将6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健脾益气清幽汤低、中、高剂量组及兰索拉唑组,用0.02%氨水给大鼠自由饮用,连续90 d,制备大鼠试验性浅表性胃炎动物模型.用HE染色检测动物造模成功,免疫组化检测胃组织CD3+,CD4+,CDH+T细胞.RT-PCR检测胃组织IL-2 mRNA表达.结果:健脾益气清幽汤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CD3+,CD4+T细胞数量明显升高,CD8+T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中剂量组大鼠胃组织IL-2 mRNA表达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健脾益气清幽汤能明显提高胃组织淋巴细胞CD3+,CD4+T细胞数量及IL-2mRNA表达,降低CD8+T细胞数量,提高大鼠免疫功能,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通腑益气法及所组方药对全身炎症反应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的 (MODS)的脏器保护作用 ,本文建立大鼠模型 ,对经随机分层抽样法分为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和空白组等 4组共 80只大鼠脏器病理和功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造模后 12小时 ,治疗组心、肝、肾和肺损害率比模型组显著降低 (P<0 .0 1) ,肝和肾功能也明显改善 (P >0 .0 5 ) ;但与空白组相比未降至正常范围 (P <0 .0 1)。结果提示 :通腑益气法及所组方药部分保护全身炎症反应大鼠MODS的脏器作用。  相似文献   

9.
调脂合剂对大鼠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调脂合剂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调脂合剂高、中、低剂量组(37.6,18.8,9.4 g·kg-1)和甲硫氨酸组(0.625 g·kg-1).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以高脂饮食喂养10周,建立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后,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各给药组ig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4周.于用药4周后麻醉取材送检,观察血脂、肝脂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调脂合剂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降低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1.53±0.09),(3.30±0.49) mmol·L-1,P <0.01],甘油三酯(TG)[(1.73±0.09),(2.33±0.13)mmol·L-1,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0.50±0.16),(0.81±0.09) mmo1.L-1,P<0.01]水平,减轻肝脂肪性变.结论:调脂合剂对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肝脏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益气健脾法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组织NF-k B蛋白因子表达的影响,阐述补气健脾法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on sulfate sodium,DSS)自由灌喂的方式建立UC的模型,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4%的DSS溶液,放到饮水瓶中自由饮用,连续用药2周,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益气健脾法中药煎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美沙拉嗪组不同方法进行干预。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NF-k B因子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健脾益肠散高、中剂量组结肠组织NF-k B因子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健脾法低剂量组NF-k B因子表达亦低于模型组(P<0.05);益气健脾法中剂量组对NF-k B的影响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而健脾益肠法的高剂量组NF-k B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中剂量组及西药组(P<0.05)。结论 (1)益气健脾法对溃疡性肠黏膜免疫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结肠组织的NF-k B因子表达有关;(2)益气健脾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优于西药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益气健脾、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对脑老化小鼠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采用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复制亚急性衰老及脑老化动物模型.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大脑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及凋亡百分率,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大脑神经元密度.结果:益气健脾和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均能明显:(1)稳定MMP,益气健脾方药更具优势;(2)抑制大脑皮质神经元密度的下降(对海马神经元密度的作用不显著).益气健脾法方药还能明显降低神经元凋亡百分比(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作用不显著).结论:益气健脾和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均有一定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单纯益气健脾方药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血脂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②模型组,③综合组,④疏肝组,⑤健脾组,⑥补肾组,⑦祛湿组,⑧活血组。采用高脂高糖加白酒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分别以综合方、疏肝方、健脾方、补肾方、祛湿方、活血方进行干预,连续灌胃给药10周,禁食12小时后,以乙醚麻醉动物,从眼眶静脉取血,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C、LDL-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肝组织多呈中重度脂肪改变,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并有较多的灶性纤维增生。疏肝组与模型组TC、LDL-C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疏肝组、健脾组均无明显脂肪变,综合组、祛湿组、活血组肝组织均为轻度脂肪改变,补肾组则脂肪变改善不明显。结论:疏肝治法及其方药对脂肪肝大鼠的血脂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除补肾组外,其他各用药组对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均有较显著的改善。提示血脂指标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能确切反映脂肪肝的有无及其程度;疏肝、健脾、祛湿、活血及综合治法均有预防大鼠脂肪肝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益气养血活血法、益气法、益气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对COPD干预作用的异同。方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治法方药进行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COPD大鼠肺组织SIg A、VEGF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分析比较差异。结果:模型组SIg A、VEGF、TGF-β1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血活血中、低剂量组,益气低剂量组,益气养血与益气活血高、中、低剂量组SIg 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血活血与益气中、低剂量组,益气养血与益气活血高、中、低剂量组VEGF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TGF-β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治法之间比较结果显示:益气养血活血法方药调节SIg A水平效果较好(P0.05);益气法方药调节VEGF水平效果较好(P0.05);益气活血法和益气法方药对于调节TGF-β1效果较好(P0.05)。结论:本实验4种治法均可不同程度的干预调节COPD大鼠SIg A、VEGF和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任健  陈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2):2730-2731
目的:研究疏肝健脾方药对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外在表征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采用氨水加慢性束缚法复制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病证组)、疏肝健脾方药高剂量组、疏肝健脾方药低剂量组。测定NO含量(硝酸还原酶法)及ET含量(ELISA法)。结果:病证组大鼠外在表征发生明显改变。各给药组大鼠的在给药后外在表征发生好转。病证组大鼠ET、NO逐渐升高,而给药组ET水平均低于病证组(P0.05),NO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疏肝健脾方药可通过调节ET水平,改善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外在表征以及胃血管血流,从而发挥较好的慢性胃炎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益气健脾方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疗效。方法: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益气健脾方低剂量组、益气健脾方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腹腔注射STZ建立大鼠糖尿病胃轻瘫模型,益气健脾方低、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分别用低、高剂量益气健脾方和西药吗丁啉混悬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检测比较各组胃蠕动功能,用酚红灌胃实验测定胃排空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肌间c-kit阳性ICC的含量。结果:益气健脾方低、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胃蠕动的频率和幅度、胃排空率及胃窦ICC含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随着益气健脾方浓度的增高,胃排空率、胃窦ICC含量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健脾方高剂量组与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气健脾方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有明确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胃窦ICC含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对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脾主四肢、肌肉理论在治疗严重创伤中软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大鼠模型,然后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组、活血化瘀组。并在治疗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于创面中心区取材,采用组织固定切片后行CD31和PCNA染色,运用多功能显微镜(ZEISS Axioskop2)观察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肉芽组织中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d、10d、15d健脾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同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速度和胶原化的速度都比模型组和活血化瘀组快。结论:健脾益气法能有效地促进严重创伤后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且比传统的创伤早期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法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60例。益气通络组应用益气通络法,口服活血通络丸治疗;活血化瘀组治以活血化瘀法,口服桃红四物汤;健脾益气组治以健脾益气法,口服四君子汤。3组均应用生肌玉红膏换药。治疗2周后,观察肉芽长出、肉芽与皮面齐平的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益气通络组loo%,活血化瘀组75.00%,健脾益气组78.33%。益气通络组总有效率与活血化瘀组、健脾益气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肉芽长出、肉芽与皮面齐平时间益气通络组与活血化瘀组、健脾益气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血化瘀组与健脾益气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络法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能使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迅速,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益气健脾抗癌法对体外培养的结肠癌HT-29细胞自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结肠癌HT-29细胞分为高剂量益气健脾抗癌组,中剂量益气健脾抗癌组,低剂量益气健脾抗癌组,及不含药血清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LC3和p62蛋白表达量,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自噬。结果 在作用48 h时,与不含药血清对照组相比,益气健脾抗癌法可激活HT-29细胞的自噬(P<0.05)。高剂量组较中、低剂量组对细胞的激活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个剂量组均可降低HT-29细胞的侵袭能力,高剂量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健脾抗癌法可以激活HT-29细胞的自噬,且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牡丹皮饮片水提取浸膏(CMPAE)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药效学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同时采用灌胃给药,观察CMPAE对其血清脂质、肝功能、肝脏脂质以及氧化、抗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含生药量0.25g.mL-1、0.5g.mL-1和1g.mL-1的CMPAE可明显降低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同时观察到高脂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组织中TC、TG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高;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结论:CMPAE可明显抑制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健脾益气方对腹膜透析大鼠内质网应激通路IRE1α-XBP1和微炎症状态因子的调控作用,探讨其防治微炎症状态诱导腹膜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5组,每组15只,即健脾益气方高剂量组、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奥美沙坦酯组、空白组、模型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5/6肾切除联合腹腔注射4. 25%腹透液复制腹膜透析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开始给药,1次/d,连用30 d。光镜观察腹膜组织结构,测量腹膜致密层厚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微炎症标志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内质网应激通路IRE1α-XBP1标志蛋白GRP78、p IRE1α、XBP1s和腹膜间皮细胞损伤标志分子α-SMA及E-cadherin表达。结果:健脾益气方高剂量组、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奥美沙坦酯组、模型组大鼠腹膜致密层厚度,血清IL-6、TNF-α炎症因子含量,GRP78、p IRE1α、XBP1s和α-SM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 0. 05),E-cadherin水平则低于正常组(P 0. 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气方高剂量组、健脾益气方低剂量组和奥美沙坦酯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降低(P 0. 05),E-cadherin水平则显著升高(P 0. 05);健脾益气方高剂量组优于奥美沙坦酯组(P 0. 05)。结论:健脾益气方能有效防治PD微炎症状态诱导的PMC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腹膜间皮细胞内质网应激IRE1α-XBP1通路,激活其适应性保护作用,以减轻微炎症状态导致腹膜间皮细胞EMT改变。其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