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12):90-104
包膜蛋白突变对乙型肝炎病毒包装的影响;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基因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产生与病毒载量的关系;高通量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区焦磷酸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其可靠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2b(安达芬)联合拉米夫定(LAM)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LAM治疗 单用组给予LAM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 治疗1年后,联合组血清HBV-DNA转阴率和HBeAg/抗Hbe转换率均高于单用组(P均<0.05),单用组YMDD变异率高于联合组(P均<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安达芬)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的1年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2):101-119
G145R突变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酵母系统的表达及其免疫学特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HBV感染血清中HBVcccDNA、HBeAg及HBVDNA的关系;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耐药患HBV基因型及ALT变化的观察; 泛昔洛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短期疗效对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和前核心区基因变异后的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因多态性诊断芯片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点样法制备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态性诊断芯片对HBV前C与BCP区和P区基因包括(YMDD基序)的6个位点进行检测。结果60例患者中58例出现了基因变异,但前C/BCP区/P区各位点突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97,P>0.05)。变异后血清ALT逐渐升高,在YMDD变异后,89.4%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3位点以上变异组为86.6%。3位点以上变异者出现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56.6%。BCP区双突变者血清转换率为35.7%,YMDD位点血清转换率为42.1%。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V感染的复发与病毒突变密切相关,但与何种位点突变更有关系,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拉米夫定是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干扰素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为15%~37%.但因不良反应有20%~40%减量,5%停药。拉米夫定可迅速降低HBV复制,HBeAg血清转换率一年16%~18%,易耐药、YMDD变异后2年的耐药率40%~60%,停药后复发率达49%。近年有关两药的序贯、联合治疗研究较多.方案不一,结果各异。为此上海瑞金医院、华山医院、长海医院、曙光医院、华东医院及市传染病医院组成多中心、开放式、配对研究协作组.对拉米夫定应用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85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分为两组,给予45例CHB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0例患者接受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结果 在治疗24 w末,两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在治疗48 w末,联合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较恩替卡韦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清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P<0.05)。结论 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提高HBeAg转阴率和血清转换率,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干扰素α治疗组19例。检测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用体外灭活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与PBMCs进行24h共培养,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α的产量,以评估pDC2产生干扰素α的能力;统计分析p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α组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产生干扰素α的功能在治疗前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拉米夫定组pDC2的比例和数量有提高,伴随自然杀伤(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提高;干扰素α组pDC2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pDC2细胞数有提高,同时伴有CD4+T细胞、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上升。结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作用机制不同,但均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pDC2、NK细胞及CD8+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及抗原提呈能力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将培养成熟的DCs与HBsAg共同孵育,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在培养结束前12 h加入^3H-TDR,收集细胞,以β液闪计数仪测定cpm值;同期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CHB患者外周血HBV载量.结果患者DCs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水平及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P<0.01,P<0.01,P<0.001和P<0.001);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也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为P<0.001).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s的成熟和功能存在障碍,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与血液中HBV的载量密切相关,并可能对HBV的清除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干扰素α-1b及联合拉米夫定、胸腺肽、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四组,采用干扰素α-1b及干扰素α-1b分别联合拉米夫定、胸腺肽、苦参素抗病毒治疗,随访至18个月,观察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HBV DNA变化情况。结果四组病例肝功能均恢复较好,18个月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5%、45.5%、50%和75%,HBeAg阴转率分别为40.5%、40.9%、60%和62.5%,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0%、31.8%、45.0%和45.8%。结论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后疗效有一定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